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医学人文关怀案例(医学人文关怀论文)一看就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文相伴,“医”路同行,为了更好地纪念医学人文,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医学专业的博、硕研究生们将自己与医学人文的故事、对医学人文的情感记录成文,在微信公众平台陆续推出《心语——我与医学人文》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医学人文关怀案例(医学人文关怀论文)一看就会

 

人文相伴,“医”路同行,为了更好地纪念医学人文,哈医大医学人文公众平台曾推出十二期教师心语,作为对学习本学科所思所想的延续,平台将陆续推出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医学专业的博、硕研究生们与医学人文的故事《在路上 —— 我与医学人文共成长》系列文章,敬请期待!

人文医学-梦想与希望的力量哈医大人文医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郑亚楠2005年9月,作为一名齐齐哈尔医学院02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我进入精神专科医院完成精神病学与心理治疗的实践学习虽然已经完成多门精神、心理相关课程的学习,各科老师也多次和我们强调精神病人攻击性强是“妖魔化”的结果。

但受社会长期对精神障碍的偏见、对精神病人的妖魔化、对精神病院都市鬼故事传说的影响,我依然对于进入精神病院完成学习存在抵触,担心被精神病人“攻击”,甚至有“和精神病人接触容易得精神病”的荒谬想法在进入精神专科医院后,带教老师对我们说“我不清楚你们有多少人只是想在这里混实习经历,我也不清楚你们有多少人未来打算从事精神心理工作,但我希望你们能够知道天底下有这么一群可怜病人不被社会理解、接纳,需要得到大家的关心”。

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相对于医学治疗,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态度,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更为重要,从那一刻起,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极为模糊不清的我也树立了希望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的职业目标,希望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改变这种偏见。

这也是我对人文医学第一次粗浅的认识2006年7月,我进入赣南医学院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从事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课程教学工作,同时也承担附属医院精神医学科的心理治疗、心理评估等临床心理卫生工作,算是实现了我的职业目标。

每一年的教学,我都会把带教老师那段话讲给学生听,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弱化对精神病人的偏见,“他们只是病人,因为思维障碍不被我们理解,但这并不是妖魔化他们的理由,其实精神障碍患者攻击他人的比例较正常人还要低”。

但直到今天,社会对精神障碍依然存在很大的偏见,比如我们骂人都喜欢骂“精神病”而不是“冠心病”、“脑膜炎”,即使是在心理科,我依然能看到很多来访者在门诊门口反复踱步,直到人少的时候才进来,很多来访者在接受心理咨询后依然担心被他人知道而导致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这种偏见犹如黑幕,让黑幕以外的人无法正确认识里面的精神障碍,也让黑幕笼罩的患者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生活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我逐渐意识到,医务人员的高超专业技术是一回事,而如何让患者、患者家属及社会各界认可这种技术是另一回事。

这既包括医务人员自身的职业素养、沟通能力、伦理道德,也包括社会对疾病的态度、认识和偏见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我不断的思考人文医学在临床医疗工作与医务人员自身职业素养中的价值,让我发现自身的短板与不足,最终决定系统学习人文医学,以达到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目的。

2021年9月,我有幸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尹梅教授学习人文医学,成为一名哈医人,系统深入的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等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的完善自己,也不断的将学习到的先进理念运用于自身的教学与临床实践,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将职业精神融入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学,开展如何降低医学生对精神障碍的偏见与歧视的教学改革研究,撰写相应的学术论文等。

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我最终选择将提升医学生沟通能力的职业精神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项目我相信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依然会从事精神医学、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也会承担临床心理治疗工作,依然会努力改变群众对精神障碍的偏见。

尹梅老师教导过我们,“最慢的步伐不是跬步而是徘徊,最快的脚步不是冲刺而是坚持”。或许这才是人文医学的力量,来自不断坚持梦想与希望的力量。人文医学,我们一直在努力。个人简介

郑亚楠(1983.9-),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哈尔滨医科大学2021级人文医学专业在读博士,教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生导师,赣南医学院精神医学教研室主任,精神医学本科专业负责人。

医学人文,医学之爱哈医大人文医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 宋晓琳医学的每一个领域,医生都在与疾病和痛苦做斗争,而在现今社会中,医学更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医学是一种回应他人痛苦的能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教授、叙事医学创始人丽塔·卡伦对医学如此定义。

这也是对医学人文属性的诠释回想起来,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到毕业工作,已经是与哈尔滨医科大学相遇的近十个年头了,与医学人文的缘分想然早已在最初埋下了深深的种子,如今,这小小的种子也发芽生长,茁壮向上。

最初,医学人文于我而言是本科《医学伦理学》教材上的一个个案例,从法学角度去探讨往往得不到准确答案,但从医学伦理学的角度却能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多角度的、多样化的解读让人着迷后来,与师姐一起参加了中美医师职业精神论坛,作为参与者,在现场浓厚的讨论氛围中切实感受到医学人文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

而真正地深入感受到医学人文的魅力,是研究生学习期间在导师尹梅教授引荐下,于肿瘤科室的临床实习的那段时光,也正是这次实习,让我坚定了医学人文的道路肿瘤科室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个离希望很遥远的科室,疾病给肿瘤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来自心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在诊疗过程中,涉及诸多医学人文问题,如坏消息告知、临床护理、姑息治疗、安宁疗护等在科室实习的每一天医务人员都要面对这些问题,在患者和家属们的每一个故事里也都能读到他们对关怀的渴望通过书写实习日记,导师引导我渗入医学人文的枝和叶,逐渐能够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与医生的言行、患者的话语、家属的诉求联系起来,从医学人文视角思考问题,探寻医学的人文属性。

孙慕义教授在托尼·霍普的《医学伦理》一书中文译本的序言中说道,这本书“能够弥补教学上的缺憾,也可以在文化意识方面助推生命道德观教育”,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正是导师带领的医学人文团队在一次次授课中向临床医学生们所传递的。

如今,我也有幸成为了团队的一员

作为青年教师,突破教材给学生新视野是老师教会我的第一课,自我提高和传递知识往往都是同步进行,每个学时的课程,都需要用数倍的时间准备、打磨、实践、反思、完善,循环往复2021年,因为疫情的关系让我们有了更多线上授课的机会。

遗憾,没有机会马上站上三尺讲台;欣慰,有充足的时间去调适心情与打磨教学设计;考验,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度最终团队形成了“理论教学+慕课学习+互动讨论”的授课方式,积极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我也从学生对临床上伦理难题的解决中,从他们对复杂医疗事件的矛盾的沟通模拟中,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师者的幸福感。

对生命的尊重是医学的核心,幸福应该是经过理性与思考的问题相对于探究外部客观事物,追求普遍知识的科学而言,医学直面的是人,更应该称其是“人学”正是医学的人文属性,所有病人都应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特殊性,医学人文让我们离爱更近,去感受病人的内心和个人的情感与诉求。

医学是一场专业知识和人文思想不断深化和融合的修行医生的情怀来源于职业,治病救人的情怀发自内心有时医学是技术的比拼,但更多时候是爱的较量冰心先生曾经说过: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长路漫漫,医学人文相伴的日子,思想和心灵都在路上、在成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