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医学人文关怀案例(医学人文关怀经典句子)学会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从中医的角度看,忍大便、小便特别容易引起肾虚。尤其是忍小便,毒反复在吸收。就和久坐不想吃饭一样,是不良的生活习惯。

医学人文关怀案例(医学人文关怀经典句子)学会了吗

 

编者按每天早上叫醒我们的不是梦想,而是一泡晨尿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所以很多人索性再赖一会儿床吧;打游戏就要见分晓的时候有了尿意,那自然是顾不上的;工作太过忙碌,出门在外不方便,憋便憋尿更是常事……不论你是有意为之,还是出于无意,

忍大小便都会对身体产生令人咋舌的危害——不仅会造成尿路感染、加重肾脏负担、引发肛肠疾病,严重起来还可能致癌。

更有甚者“偶像包袱”极重,连打嗝、放屁都憋着,觉得有伤大雅,实则不然这对身体的伤害“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那么,我们憋着的东西都到哪里去了呢?曹洞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养立法师,在讲座中提到,人体都有一个再吸收的过程,经常性的憋大小便、憋嗝披,会使毒素长时间地积压在体内,慢慢随时间进入到血液中。

接着,这些毒素又会被肝脏吸收,使肝的解毒负担变重长此以往,我们的肝功能就会受到损伤归根结底,这一切还是和我们的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一个错误的习惯,日积月累,就会诱发疾病而生了病以后,人的脾气也会跟着变大,脾气大了就又回到了我们上期连载说到的“情绪影响健康”的问题当中,伤脾、伤肾,循环往复,形成恶性闭环。

*在今天的《好人为什么生病》连载中,我们随养立法师一起来看看《佛医经》中所提及的,致使人生病的最后五条诱因——“嗔恚”、“忍小便”、“忍大便”、“制上风”、“制下风”《佛医经》的全名为《佛说佛医经》它是佛教经典之一,为《乾隆大藏经》的第 1320 部,沙门竺律炎共支越译。

希望从今天起,我们可以一起摆脱“忍者”的头衔*请读者们留意,为了方便刚开始了解佛教和中医知识的朋友们阅读,我们在每期连载的内容后都增加了注释这些被注释的词或者句子,是佛教或者中医中所包含的常用名词或典故,在文中标识了。

黄色。

养立法师▼01人会生病的原因之“嗔恚”▲点击收听主题讲座《佛医经》中提及的损害健康的第六点,是“嗔恚(恨)”,指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有正义感的人,不是嗔恨心很重,就是忧伤心很重,杞人忧天。

在肝和脾不合的情况下,脾太虚了,不能治肝气的转化,那么脾气就会特别大所以,如果一个人生病了,脾气会越来越大就这样,嗔恨的心理与情绪,伤了人们的脾,伤了肺,伤了肾,也伤了肝碰到这样的病人,中医大夫都开四君子汤

。我相信在广州的每个人都吃过党参,但如果不改变生活习惯,怎么吃党参都是没用的。

养立法师开示人会生病的原因之“忍大小便”▲点击收听主题讲座下面,我们继续来讲《佛医经》中提及的损害健康的第七和第八点第七,忍小便本来想上厕所,但是想等一下,结果等一下就忘记了这个是最不良的生活习惯但我们不知道,人身体有一个再吸收的过程。

这会儿想上厕所,怎么下一会儿不想去了?膀胱有一个再气化的过程,我们又把那个毒素,那个本来应该排掉的废物吸收了心理的毒素在不断的排,我们的正气在不断的消耗,而我们的毒气又不能顺利的排出去,这样一定会生病的。

第八,忍大便我生病的时候,也是忍大便,一直学习学习,过度疲劳和紧张,肠子不会蠕动了这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当我看佛医经里这样描述我才明白,佛陀说要在五明的基础上才能开悟的原来,我们最基础的一些生活常识,医疗常识,起居饮食习惯的常识,都没有,所以文化断层了。

我们日常中不自觉就会忍大便、忍小便,这是很多人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我奉劝大家不要忍,这会儿想上厕所了,那就马上去禅堂在这点上是特别人性化的比如,大部分人早上五到七点起来就要上厕所,因为这个时间是大肠经运行,利于排泄。

禅堂早上五到六点半为早课香,门是半开着的,不关门,方便随时大小便在禅堂打坐之前是一定要上厕所的,“小圊赶快”就是把大小便排去,干净了古时寺院里小便的地方叫小净处,小小的干净从中医的角度看,忍大便、小便特别容易引起肾虚。

尤其是忍小便,毒反复在吸收,对身体健康特别不利。忍大便、小便,就和久坐不想吃饭一样,是不良的生活习惯。

禅堂坐香人会生病的原因之“制上下风”▲点击收听主题讲座《佛医经》谈及损害健康的最后两方面,是“制上风”和“制下风”上风是打嗝,下风是放屁想打嗝就打吧,又怕人说不礼貌,就忍着,身体忍坏了;想放屁也放吧,下气通是好事,别忍。

上下气道不通,对肝脏的伤害非常大风是毒气,如果我们忍了,就是忍住了有毒的物体,然后身体又再吸收了有的人感觉自己有教养,是个好人,不能有上风、下风,结果让自己的身体成了毒气室这是多么傻的思想见地这属于不正确的邪见。

当我们有毒气的时候,我们就要调节我们的饮食。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吃了萝卜就顺气,这就是要排毒。

养立法师采买蔬果我给大家分享的都是《佛医经》的原文,加上了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解释佛教的经典博大精深,不是我们一个普通人的智慧能全面解读的你看佛陀的人文关怀,点点滴滴都是大家不读佛经,很多生活常识都不了解,其实这些在《佛医经》里讲得很详细。

佛经里关于看病及生病了怎么调理的内容特别多,我是把相对集中的给大家挑出来讲一讲。

注释

1、嗔恚 chēn huì 嗔:怒,生气 ;恚:恨,怒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中论道: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医方剂学为补益剂,具有补气,益气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据《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所记载的四君子汤:。

处方:人参(去芦)、甘草(炙)、茯苓(去皮)、白术,各等分炮制: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3、五明佛教讲的五明是指医方明(医学)、内明(佛学、工巧明(工艺学)、声明(语言学)和因明(天文学),它源于古老的象雄雍仲本教    一、医方明:总的来说,就是通达病因、病体、疾病疗法、痊愈四部分,阐述治疗各类疾病方法的学科,称为“医方明”。

二、内明:能无颠倒通达尽所有和如所有所摄一切所知法的自性,并对究竟安乐的解脱和一切种智之道无误开演的学科,称为“内明”三、工巧明:包括身、语、意三种依靠身体的种种技能、技巧,比如书法、运动等,是身的工巧明;种种声乐、口技、演讲等语言的技艺,是语的工巧明;了知世间规律、非世间规律、八种观察相,是意的工巧明。

总之,阐述世间各种工巧的学科,称为“工巧明”四、声明:任何法都要依靠能诠的语言才能获得了解对于以字、词、句为自性的语言所组成的结构以及彼等对应的关系等,进行无颠倒阐述的学科,称为“声明”或“语言学”五、因明:

对于所诠义是真实或颠倒,能够无误辨别而抉择的正理,或者无误阐述现量、比量量之相的学科,称为“因明”或“论理学”4、大肠经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和脏腑三部分组成手阳明大肠经为行走于上肢,内属于大肠,阳气盛的经脉。

是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上接手太阴肺经于食指,下接足阳明胃经于鼻旁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02图书介绍

BUDDHISM AND SUFFERINGWHY THE GOOD DUFFER MORE-《好人为什么生病》-常言道:“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为何很多善良的人,做了很多好事,却还是会患上严重的疾病?为何坏人“放下屠刀”,便能“立地成佛”,好人却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方能“取到真经”?。

曹山宝积寺住持、曹洞佛学院院长养立法师,在受邀为广州大佛寺的癌症病人讲座时,解答了这个令人困扰的疑惑基于她多年的从医经历和对佛法的深刻认识,养立法师结合佛教和中医相关理论,细谈“人”,尤其是“好人”会生病的原因,从本质上思考产生疾病的根源,重新定义现代人的健康标准。

“心病”是产生一切疾病的根源善念的背后往往蕴藏着重重烦恼,作者希望读者通过正确认识以《心经》、《佛医经》等为代表的佛教典籍中所述的致病诱因,即“五毒、五见、八烦恼”,培养出“少疾病”和“转化疾病”的能力,最终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道德健康、智力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七个方面的提升。

本书着眼于佛教与健康的主题思想,结合中医的理论基础和真实的疾病案例,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以佛教养生方法贯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它不仅是读者们的养生指南,也是广大病友们的福音图书的编辑故事

养立法师在“善友康乐社”一个好人为什么生病讲座2018年,广州大佛寺特别创立“善友康乐社”,遵循“科学指导、综合干预、慈善公益”的原则,以科学的营养干预和佛法修心调理为核心,学习健康饮食、佛教心理学、佛教生死观、生命关怀等专题,结合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脂类医学和技术研究室多年针对癌症精心研究的营养饮食非药物干预疗法,构建抗癌新方法,为癌症患者提供康复服务。

主要目的是关怀广大身患癌症的病人和他们饱含忧虑的家属,给他们免费授课,力求将佛教生命教义、当代营养膳食、生活养生方法三位一体,多元有机结合,为他们提供一套身心疗愈方法,让他们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善友康乐社”特别邀请来自全国各地著名高僧大德、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围绕:佛教生死学、念佛共修法门、佛教心理学、生命教育学、禅茶养生、太极拳术,以及哈佛大学医学院提供的营养膳食(非药物干预的方法),为癌症患者提供身心辅导与关怀。

曹山宝积寺住持、曹洞佛学院院长、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养立法师,受邀来为“善友康乐社”的病人们讲座她根据自己多年的医学临床经验,从佛教的角度思考了“好人为什么生病”这一重要课题,并在广州大佛寺发起的“善友康乐社”(癌症患者康复营)上进行了分享。

养立法师虽然这一系列讲座,最开始是讲给癌症患者听的,但其要义值得身处不同境遇的人学习人们的身体与心理发展,都可从讲座内容中受益基于养立法师在“善友康乐社”上的讲座,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的编辑团队整理、编辑了《好人为什么生病》一书,并翻译成了英文版,由多位剑桥大学校友及师生参与统稿、编辑与校订,即将在英国出版发行。

本书的编辑翻译工作历时两年,是第一部以佛教经典中的医学相关理论来阐述“疾病之苦”的中英文双语读本,被收录在养立法师《佛学与健康》系列图书中据数据统计,自编辑团队于2021年八月开始在海外多个媒体平台推广《好人为什么生病》一书,包括在YouTube频道上推广同主题的系列讲座视频后,讲座的浏览量已破10万次,受到国际观众的热烈关注。

该讲座在海外的影响力,带动了与曹山宝积寺和曹洞佛学院相关的视频关注度,在六周之内,视频浏览量已突破22万次

曹山宝积寺相关视频在YouTube频道上的浏览量03养立法师的传奇故事

养立法师1972年,养立法师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自4岁起就跟随祖父学习中医,因聪慧过人,7岁时就开始给人看病,有了“中医小神童”的美誉年纪稍长,母亲带她遍访名医,拜师学习中医长大后,养立法师继续努力钻研西医,还前往法国留学,受到了完整的东西方医学教育,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因家中的长辈吃斋念佛,养立法师自幼受到佛教的熏习,佛缘甚深,在中学时代就经常随其父母,到终南山一带的寺院供养结缘出家众,或是依止诸方大德参学佛法在14岁时,养立法师皈依了禅宗大德本焕长老后来跟随圣一长老参禅打坐,坚持禅修近四十年,在与佛门泰斗一诚长老诊治的过程中,受长老熏习,在长老座下披剃染衣出家,得长老曹洞宗法脉传承,成为曹洞宗第50代传人,并驻锡曹山宝积寺,并努力振兴千年禅门古寺。

养立法师和师父一诚长老她的到来使得曹洞祖庭重焕光彩养立法师重视道场建设,重建禅堂,推崇学修并重,还建立了“曹洞佛学院”,着力培养爱国爱教的佛教人才,带领众僧研究佛学,弘扬祖庭文化,发扬祖师禅传统,并提出文禅与农禅并重的教学尝试,尝试为千古禅宗古寺恢复传戒仪轨。

04大美曹山曹山印相:曹洞宗祖庭曹山宝积寺

景色宜人的曹山宝积寺曹山宝积寺位于江西省宜黄县,始建于唐代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青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祖庭迄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曹山寺由当代佛门泰斗、宗门巨匠,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上一下诚长老倡导修复。

自2013年曹洞宗第五十代传人养立法师继席曹山宝积寺以来,寺庙得以兴建修复,成为了江南一流的集佛学院、佛学研究、观光、谒拜为一体的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现代仿唐建筑丛林,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曹山宝积寺佛像

曹山宝积寺全貌在养立法师的带领下,曹山宝积寺将传统管理与现代化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并基于女众丛林的修学特点,将文化艺术与禅宗文化结合,倡导“文禅并重”的修行理念为更好地传播宗教文化,曹山宝积寺长期致力于各类宗教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佛学研究与曹洞宗人才培养。

与此同时,曹山宝积寺还在继承佛教慈悲济世传统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人群曹山宝积寺和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开展赈灾救急、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安老慰孤、资病助残等活动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曹山宝积寺积极捐助防疫物资,发放中药材,并主动请愿,组建曹山中医志愿团队,支援前线的救援队伍,并充分利用佛教医学学识,提供曹山中医防疫方案。

曹山中医团队研发的中药方剂对新冠肺炎的治愈率高达70%以上

文禅并重曹洞佛学院

优美的丛林里,僧团威仪具足自2006年曹山寺首届“僧伽南山三大部戒律培训班”开办以来,迄今已培育了数百位女众僧才,经过十年办学积累,为曹洞佛学院“三学增上”奠定了坚实的教学基础2016年10月,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由养立法师创办的曹洞佛学院正式成立,面向全国招生。

它是全国第一所以禅宗命名的全日制高等佛教学院,院址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曹洞宗祖庭——曹山宝积寺曹洞佛学院以“学院丛林化,丛林学院化”;“农禅并重,文禅并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办学宗旨,下设禅修、戒律、佛教养生、佛教艺术四个专业,包括通识课、佛教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佛教实践课五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佛教艺术课

农禅并重学院以“培养造就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虔诚,佛学基础扎实,人文修养全面,熟悉各种佛教仪轨,能够对外弘法交流,推广和传播佛教文化、服务社会的研究型、实用型、综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学制四年,颁发宗教教育学士学位证书。

曹洞佛学院硬件设施先进,管理制度完善,拥有由政治、学识、品德等方面突出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和相关专业人才组成的强大师资学院还采用道风建设与学风建设并进,在上课学习的同时坚持上殿、过堂、出坡、布萨、诵经等僧格养成的日课。

学修并重- END -主编:游心泉编辑&运营:李玥文学与艺术项目助理:喻棣(本文为原创文章,正文文字已经过原著作者授权,若需转载请留言联系编辑并注明来源。)

英国剑桥康河书店&艺术中心

坐落于英国剑桥市建于十五世纪的文化遗产保护建筑中,毗邻剑桥大学菲兹威廉艺术博物馆与历史悠久的学术院系她隶属于康河文化传播,定期举办展览、工作坊等活动,是剑桥市中心唯一的东方文化艺术空间电子邮箱:海外读者请联系 。

press@cambridgerivers.com中国国内读者请联系 3276388091@qq.com地址:Cam Rivers Arts33 Trumpington StreetCambridge, CB2 1QY

England

英国康河文化传播

英国康河文化传播康河文化传播是英国领先的数字资产管理企业,通过康河出版社、“康河音乐”唱片、书店及艺术中心,管理数十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音乐家的数字资产,于剑桥、北京、上海和苏州设有办事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创新的纽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