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关怀的名人名言(关于人文关怀的名人名言)硬核推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点击标题下「第一教育专业圈」可快速关注

人文关怀的名人名言(关于人文关怀的名人名言)硬核推荐

 

点击标题下「第一教育专业圈」可快速关注我们呼唤真正的人文关怀。我们渴望得到关怀,我们必将付出爱。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关注生命、人人奉献一点爱的校园。

早晨,漫步在校园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露珠沾附在花草树叶上随风摇荡,老师和学生们带着对新的一天的希望走在大道上,他们互致问候,这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但是不久,与这幅美丽画卷不和谐的一些“图片”进入我的视野:。

镜头一:有几个班级种的吊兰已经黄叶四散,花枝暗黑,奄奄一息;原来英俊潇洒的碧绿的文竹也变得通体金黄,一副饱经沧桑的样子,在角落里“暗自叹息”花盆里坚硬的泥土开裂着小口,如嗷嗷待哺的婴儿,花盆上蒙着一层灰尘。

镜头二:有些教室的墙壁上悬挂的名人名言和国画开始破损,有的耷拉地挂着最惊奇的是,有两句名诗的下边被撕掉了两个字,变成了“书山有路勤为”和“学海无涯苦作”若不细究,还以为是后人的“继承和创新”呢镜头三:讲台上铺着的镶有花边的台布大多数又脏又旧,各种颜色的粉笔在上面留下了痕迹,看来已有一段时间没清洗了。

镜头四:图书架上的书本散乱地堆放着,书脊大多破损,有几本书的封面已不翼而飞……我心里一阵震颤!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这还是一个传播文明的地方吗?这些场所这些文化氛围的布置曾经是学校的骄傲和亮点,当初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文化气息,体现以人为本、文化关怀的现代教育理念,尽量地做到让师生“诗意地栖居”。

而现在的画面一点也不“文化”,更无“诗意”,甚至是对文化关怀的一种嘲讽阳光照耀大地,校园好像笼罩着一件金黄色的外衣学生们纷纷进入教室,开始早读,而我却陷入了沉重的反思之中反思之一:孩子们为什么对周围的环境熟视无睹,不加珍惜?在整个物质文化的创建过程中,我们的学生有没有真正的参与?参与到什么程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他看到或听到的只能记住大约20%,而亲身经历的却可以记住80%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把外在的社会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良好的道德素养、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亲身经历与体验。

现在好多学校好多班级几乎都存在这样的现象:班级里的桌布也好,名言板也好,都是由学校统一订购的,花草盆景无一例外来自花鸟市场,对学生来说这一切来得突然,来得容易,当然不会珍惜试想:假如这一盆吊兰是孩子们亲手种下、细心浇水、把它从一棵幼苗慢慢培养大的,假如这精美的桌布是孩子们精心设计、一针一线钩织出来的,假如那墙壁上的名言来自于孩子们自己的创作,那么,这糟糕的一切还会发生吗?我想,孩子们绝不会麻木地看着花儿渐渐枯萎,绝不会容忍自己的作品被污损,他们会自觉地清洗台布,会每天把它端正地铺好,甚至还会再在上面摆上一盆小花小草。

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在创建人文关怀的物质基础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和创造,而不是一味地添置和“尽情”地购买笔者认为,不应把关怀突然地“施舍”给学生,也不要强加给他们。

要让更多的人文关怀的物质载体成为学生劳动的产物、创造的成果,刻上学生精神活动的痕迹,使之成为学生精神的一个寄居地和才艺的展示平台如此,呈现在孩子们面前的物品已具备一种精神内涵,人文关怀更容易亲近孩子,深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被孩子们自然地接受。

反思之二:我们的人文关怀是不是更多地着眼于物质层面的建构并仅仅满足于、停留于这个结果,而忽视向更高级目标——人的心灵、精神的延伸、深化、升华?现在的学校校舍越来越漂亮,文化设施趋向高档化,装修豪华,甚至可以说是奢侈。

在校园能很容易地发现大理石上刻写的长篇校史铭文,介绍花草树木的植物学知识动辄刻在大理石或不锈钢板上,花几十万、几百万元建造的画廊、假山喷泉并不罕见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武汉商贸学院将斥资600万元,欲在校内竖起130尊世界文化名人的雕像。

学校财力允许,注重文化阵地建设无可厚非,但一味追求高档奢华就不得不让人生疑,是为了真正的人文关怀吗?是为了名校的面子吗?还是为了不可告人的私利?人文关怀的意义大小、效果好坏并不与投入资金的多少成正比在对一些学校的考察、了解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并不知道自己学校的校风校训,而这些校风校训已经制作成大大的铜字在墙壁上悬挂了好多年,能够说出走廊里名人名言的具体内容的学生寥寥无几。

在一些拥有等级图书馆的学校,好多学生不知道图书阅览室的具体开放时间,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图书阅览室在哪里更有甚者,为应付检查,学生们往往用老师教好的一套谎言煞有其事地回答,说他这学期已经借阅过15本图书了,然而却讲不出任何一本的书名来。

这不正常的一切让人不禁为现在的教育担忧,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培养怎样的人?对许多学校和老师而言,当前的一项急迫的任务是对现有的物质化的人文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揭示那些被物质掩盖着内涵的、能够令人产生情感体验的东西,“使学校的墙壁也讲话”,“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以实现人文关怀的终极目标,即震撼心灵,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健全品格。

例如,在许多学校的墙壁上能见到爱因斯坦的画像名言,但是,不少孩子并不熟悉爱因斯坦,只知道他是一个科学家老师也只是让学生在写作时应用他的名言,而往往疏于开发爱因斯坦这个绝佳的教育资源反之,当孩子们知道爱因斯坦是这样一位物理学家——他有过许多重大发明,他是“相对论”的创始人,为人类社会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有非凡的勇气和不屈的正义感,曾经公开反对希特勒的纳粹统治和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他曾经上书罗斯福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但后来又投身反核战争运动;为避免自己的科研成果被美国军方利用,临终前他亲手将其最新科学专著的手稿付之一炬,并立下遗嘱,死后不筑坟墓,不立纪念碑;他有着如此崇高的人格魅力,以至影响了不计其数的年轻人,成为他们的偶像——这时在孩子们心中一定会涌动这样的情感:激动、景仰、崇拜和创新的冲动。

当杨利伟带着全体中国人的梦想驾驶“神舟五号”遨游太空顺利归来时,华夏儿女的心里洋溢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随之而来的是满橱窗的航天图片展览,这当然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但是,有个班主任并不满足于此他让学生们分组搜集资料,有的找航天员培训方面的资料,有的找有关航天器的资料,有的找航天科学家的资料,国内国外的,网上的,书报上的,结果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小的收获,他们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制作成宣传版面,在校园里展览,还开展了“情系太空——我的梦想”的主题班会。

通过活动,他们终于知道:在太空里能看到万里长城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神五”的成功不是靠杨利伟一个人,它是许多科技人员、几代科学家汗水的结晶;现代社会中竞争不可少,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更可贵这一做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孩子们心田里“润物细无声”地播下了爱国主义思想和科学的种子,实现了从冷冰冰的物质向崇高的精神的延伸、升华。

反思之三:被关怀者有没有产生关怀他人的愿望?花儿也好,动物、人也好,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否意识到这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学生作为一个自然的、正在发展中的人,他应该是一个被关怀的对象,同时他又是一个社会的、在集体中成长着的人,他又应该积极对他人实施关怀:尊重关心他人,关爱生命,敬畏自然。

也就是说,学生既是关怀的客体,又是关怀的主体现在的事实是,前者相对得到强化,后者被相对淡化我们经常在重复着强调一句话:要关爱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但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并不太在意孩子们关心他人了没有。

一天早晨,一位班主任愤怒地告诉我,说她班里养了几个月的金鱼全部死了当她一早来到教室时,发现可怜的鱼儿被一条一条地捞出来扔在课桌上,显然,有人“谋害”了它们有几个孩子难过得掉下了眼泪我的心震颤了,我感到,我们的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这一方面是失败的。

《读者》上有一段利奥·巴恩格利亚先生说的话:“我们(教师)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莉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关心别人,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

的确,孩子如果总是被关怀、接受关怀而不能主动地关怀他人,关怀另一个生命,就会养成一种不健康的、狭隘的、冷漠的、自私的心理,甚至会仇视他人,漠视生命,而一旦失去了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这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人文关怀的终极意义。

上个世纪末发生在浙江的“徐力杀母”就是一个典型的注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由于集体给予的同情和帮助而产生的感激之情”“一个心地高尚的人,首先会爱人们在这种爱之中,蕴涵着他对共同事业的忠诚和信念的源泉……我们建造学生集体中相互关系的整个体系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都以大部分精力去关心其他人:同志、亲人以及所有那些亟需帮助和支持的人。

在这些相互关系中获得的道德体验,是那些高尚道德品质——大公无私的善良,发自肺腑的、真正的关切和同情心——的无穷无尽的源泉”①要让孩子们敬畏自然,珍爱生命要让孩子们意识到,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命笔者曾经看过两篇报道,其中一篇的标题是《3名中学生为巨额赌债杀死债主》,②另一篇题为《自杀已成为我国青少年人群首位死因》。

③单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事情是多么的糟糕我国著名学者肖川在《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一文中写道:“我们今天的教育理想之光黯淡,人文关怀缺失,本该充满生机和意蕴丰富的生动、鲜活的校园生活变得琐屑、平庸……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近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与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④而我要说,单向式的关怀、“目中无人”的关怀不是真正的关怀。

只有在相互关怀中孩子们才能体会到集体的温暖、生活的乐趣,才能感悟个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才能有个人的健康成长在相互尊重中孩子们才能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对学校人文关怀的反思并非要否定人文关怀,而是希望让这种关怀更好地落地、生根、发芽,使教育回归其本意,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地方,使“人性的光辉”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人文关怀彰显社会的进步和人性的复苏,它应该是轻柔的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应该是夏日里的凉风,让人发自肺腑地渴望,使人对自然界产生深深的敬意;它是烂漫秋意中那片片火红的枫叶,充满眼帘的是美丽,装在心中的是遐想和希望;它是冬天里的一把火,为人生旅途的探索者照亮方向,是一缕暖阳,给漂泊者送上温暖。

我们呼唤真正的人文关怀我们渴望得到关怀,我们必将付出爱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关注生命、人人奉献一点爱的校园让花儿不再早早凋谢,让心田不再轻易干涸,让春天永驻校园!①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第55页。

②③《中国青年报》2003年10月15日、2003年9月8日。④《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本文刊载于《教育参考》2004年6月号,版权所有,更多内容,请参见杂志。)END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