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关怀的名言(关于医学人文关怀的名言)新鲜出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安慰是件好事情,也是对很多患者来讲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不是医疗服务中最重要的事情,甚至也不是医生最擅长的事情。

人文关怀的名言(关于医学人文关怀的名言)新鲜出炉

 

前段时间,费翔等一众老小鲜肉主演的《封神》着实火了一把剧中伯邑考救父被杀,纣王将伯邑考做成肉饼给西伯侯姬昌吃那一段,老戏骨李雪健的表演,简直是出神入化,令人赞叹不已前不久和朋友一起吃饭,聊起《封神》里的这一段,一位朋友突然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西伯侯的儿子叫伯邑考呢?西伯侯叫姬昌,西伯侯的小儿子叫姬发,为什么单单大儿子叫伯邑考呢?这姓明显不对啊!。

我说:这当然不对啊,伯邑考本来就不是西伯侯长子的本名,而是后人对他的称谓伯邑考这三个字中的“伯”字,指的是老大古人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老大是“伯”,老四是“季”而伯邑考的“邑”字,才是他的真名。

按照我们现在的习惯,他的名字应该叫做“姬邑”当然,古人的姓名叫法和我们现在习惯有很大区别,咱们就不细说了伯邑考中的“考”字,则是后人对死去先人的尊称死去的男性先人,尊称为先考;而死去的女性先人,则尊称为先妣。

所以,“伯邑考”根本就不是一个名字,这三个字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身为长子的名叫邑的先人”伯邑考这个叫法,很明显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所以你看,人家名字根本就不叫伯邑考,按照我们现在的习惯,人家应该叫姬邑但令人无语的是,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姬昌的长子就是叫伯邑考。

你问大家姬邑是谁,绝大部分人都会一脸懵逼但如果你问伯邑考是谁,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这是周文王姬昌的长子,是为救父亲被剁成肉酱做成了肉饼的那个不仅普通老百姓搞错了姬邑的名字,连古典文学名著《封神演义》都给搞错了。

不仅将姬邑名字写成伯邑考,还动不动就亲切的将其称为“邑考”甚至姬邑自己,都称自己为“伯邑考”,在书中一口一个“吾乃犯臣姬昌子伯邑考”而根据封神改变的各种影视节目,就更不用说了想发现这个错误,其实一点都不难。

只要问一句:为什么姬家的长子不姓姬,为什么给他起个名字叫伯邑考?就不难搞清楚事情真相,以及前因后果但奇怪的是,包括《封神演义》作者许仲琳在内,几百年来大家都理所当然的认为姬昌的长子叫做伯邑考,却几乎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也没有人问问为什么姬昌的儿子姓伯。

无论多荒唐和显而易见的谬误,一旦其成为公众的共识乃至“常识”,就会被工作当成真理,再也难以纠正其实,类似于“姬昌长子名叫伯邑考”这样的公众普遍性认知错误,现实中并不罕见比如现在,一说起医疗服务的本质,一说起医者仁心和人文关怀,就会有人忙不迭的搬出那句特鲁多医生的名言:。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公众心目中,在患者心目中,在医疗体系内各级领导心目中,在很多德高望重的医学专家心目中,特鲁多医生的这十五字真言,这就是好医生的评判标准,就是医疗服务的质量核心,就是医德医风的关键,就是医学人文的真谛。

作为一名医疗行业老兵,我早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只要一谈起医德医风,只要一谈起医患关系,只要一谈起医疗质量,只要一谈起仁心仁术和人文关系,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以及那些位高权重的管理者,都会虔诚的,恨铁不成钢的,对着讲台下的听众,背诵出这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十五字真言,要求医生们深入骨髓触及灵魂的认真领会认真学习其实,就和“为什么姬昌的儿子名叫伯邑考”一样,你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就会发现这话非常非常的扯淡医疗的核心是“总是去安慰”?做医生只需要“偶尔去治愈?”。

你特么扯啥犊子呢?如果你生病到医院,医生只能“偶尔治愈”,你会觉得这是好医院吗?你会觉得这是好医生吗?千百年来,无数先辈投身医学研究,殚精竭虑,一点点推动医学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为了面对患者的时候“总是去安慰”吗?

无论是从医学的角度,从医生的角度,从患者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大家竭尽全力努力追求的,不就是这十五字真言中最不重要的“治愈”吗?如果医生只是“偶尔去治愈”患者,如果医生只会“总是去安慰”患者,那医生有必要寒窗苦读吗?有必要去读完硕士读博士吗?有必要研发那么多先进设备和药物吗?大家读几本心灵鸡汤不就可以穿上白大褂当医生了?

其实,对于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十五字真言,绝大多数人都误读了要想真正理解这段话的内涵,就必须理解这句话提出的背景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话,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特鲁多是一名结核病患者,也是一名结核病治疗专家在特鲁多那个年代,结核病属于绝症,只能通过休养和呼吸新鲜空气等手段缓解病情,却没有彻底治愈结核病的手段只有极个别特别幸运的患者,才能够“偶尔”被“治愈”所以,特鲁多面对他的那些当时属于绝症的结核病患者,只能做到: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说白了,这段话,其实是一种医生在医学无能为力时的无奈的感慨和悲鸣与其说他是提倡医生安慰患者,不如说他是在自嘲医生往往没本事治好患者而只能去给与廉价的安慰特鲁多的女儿,也死于结核。

如果能选择,我相信特鲁多医生百分百的愿意治愈女儿的结核病,而不是束手无策的天天安慰医疗行业不同于一般的服务行业医疗服务的核心是什么?是准确的诊断,规范的治疗,而不是什么“总是去安慰”安慰是件好事情,也是对很多患者来讲很重要的事情,但是这不是医疗服务中最重要的事情,甚至也不是医生最擅长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这句话能够如此流行,以至于成为公众对医生的普遍要求,甚至成为凭借医疗服务的核心标准呢?因为医学很复杂,而这句话很简单只有内行人才懂如何治愈,但随便哪个阿猫阿狗都能对如何安慰说出一大堆的心得体会。

医学这东西,实在是太复杂了一个聪明绝顶且极其勤奋的孩子,在高中毕业之后,要经过至少8-10年的理论学习,以及5-10年的临床锤炼,才能成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合格医生而且,所有的医生,都得终身学习哪怕如阿宝这样顶级科室的专家级医生,只要有一段时间不学习,知识结构就会变得落后。

即便你聪明绝顶且终身努力,你也只能在某一个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一个烧伤医生对眼科知识的了解不比普通老百姓多多少医学很复杂,所以想探讨医学问题,有很高的门槛这个门槛,一般人是够不到的如果一个外行要和医生讨论如何治愈病人,他要么是疯了,要么是傻了,总之肯定是有病。

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做医生最重要的是安慰患者那无数外行们肯定会兴奋的一拍大腿:哎呀安慰这种事我懂啊!来来来,让我好好教育一下那群博士教授~作为一个对医疗一窍不通的媒体人,作为一个所谓的自媒体意见领袖,作为一个主管医疗的领导,你该如何在医生面前刷出自己的存在感,如何居高临下的教育这帮博士教授呢?。

和这帮博士教授讲如何治愈病人?咱这不是丢人现眼自讨没趣么?和这帮博士讨论如何帮助病人?这也有点危险,万一他们就如何帮助病人提各种具体要求怎么办?既然这样,那咱们就多和医生聊聊如何“总是去安慰”吧,反正这个话题没有任何知识门槛和技术门槛,也不用担心医生借机提啥要求和建议,咱们尽可以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横飞的对医生和医院指手画脚。

说白了,为什么 “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如此流行?不是因为这话多有道理,而是因为相对于精深复杂的医学知识,这句话将医疗服务这一本来有极高专业的话题的门槛,拉的特别低,低到了任何外行都能说几句的地步。

这就和实在找不到你毛病,就投诉你“服务态度不好”,是一个道理。这样的东西,老百姓最喜闻乐见了,无论对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