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标语(工地人文关怀标语)深度揭秘
旧闻
点击上方“语言与安全”关注我们
新华网思客:2014-08-11撰文/陈方原文标题:粗鄙的标语,失落的人文关怀 「如果标语呈现的形式是粗鄙的,那无论它的立意是多么善意,态度是多么坚定,终究不能让人感觉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和美好的价值取向。
」
“亲爱的工友们:在外打工,注意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别人睡你媳妇,打你孩子,花你的抚恤金!打工安全,为你自己” 深圳罗湖区地铁工地上那条标语的创作者一定是费尽了心思,否则它也不会亮瞎围观者的眼与过去我们常见的“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兢兢业业为生产,一丝不苟保安全”等刻板的标语相比,这条标语简直秒杀一切安全口号。
有人赞它诙谐,有人斥它粗俗褒贬之中,这条“恶狠狠”的标语确实“深入人心”,从心理营销的角度看,这条标语无疑是“成功”的所谓的“成功”,也只是它凝聚了注意力,至于在别人注意了之后,它能否发挥出“警醒”的作用,那就另当别论了。
起码,我不认为它能发挥多大的作用那些工地上的工友们,很有可能把它当作一个“荤段子”调侃议论一番,并不会因它的存在而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于围观的我而言,更在意这条标语粗俗化背后呈现的社会现象工地或许可以算作是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在这个场域空间里,粗糙也许可以算作它的气质之一。
工友们之间插科打诨是常有的事,所以,这样一条在外人看来“刺激性”极强的标语,它的“有效受众”也许只是觉得“好玩”这么说并不是歧视工地工人的品位,只是陈述一种现实罢了但是,标语毕竟是一种公共语言,也是引导教化公众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从理论上说,它提供的是一种价值取向。
只不过在中国,标语这种公共语言格外有特色 几年前,标语流行“禁止体”“严禁践踏绿地”、“严禁酒后开车”,一座城市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禁止”的警醒“禁止体”大都出现在城市,虽然生硬, 但多少还算比较文明。
而在农村,很多标语都是“血淋淋”的,比如“放火烧山,牢底坐穿”、“该扎不扎,房屋倒塌”,这些标语都展现出一副生硬和恐吓的面貌,散发着冷酷和无情的色彩那时候还有一份模范“小学教案课件”颇为流行,其中有“校外学语文”一节,要求小学生们“留心大街小巷中的字牌标语学书法”。
想一想,那些站在城市乡村的大街小巷的孩子们,看着墙上这些冷酷无情的标语时,会不会多多少少留下点心理阴影? 社会的文明进程终于推动了标语的进步,“命令式”、“禁止式”的标语越来越少了,标语制作者们也开始绞尽脑汁,尽量使标语呈现出人文关怀。
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标语也并未真正走上文明的轨道不再命令、不再禁止了,标语却开始“搞怪”似乎只要能吸引眼球,标语就是“好标语”为了达到“眼球效果”,很多标语开始变得粗俗亦如深圳罗湖区地铁工地上的安全标语,它恶狠狠地释放着各种“信号”,并没有顾及到这条标语对社会未成年人的影响。
学者徐贲说,粗俗的标语是一种语言污染,也是一种精神污染,每一条这样的标语都如同一个向公共语言之河中排污的污染源,公共语言的严重污染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而一个社会是否和谐,这个社会的公共语言是否理性、温和、真诚,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更重要的是,我们身处的社会还十分重视标语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工作几乎都要辅助性地制造宣传标语,在开展一项工作前,宣传标语是必要的前期工作既然这种“标语崇拜”的习惯还无法有效根除,那我们就必须保证标语的道德成色。
如果标语呈现的形式是粗鄙的,那无论它的立意是多么善意,态度是多么坚定,终究不能让人感觉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和美好的价值取向 在围观深圳罗湖区地铁工地上的那条标语时,正巧看到有网友发了一条国外环保人士制作的标语,“燃脂肪,不燃汽油”(Burn fat, not oil)。
很多环保人士还把这样的标语印在自己的文化衫上不知道深圳罗湖区地铁工地上的工友们会不会把那条警醒自己的标语贴到床头?两相对比,这两条标语又差了多少条街?关于作者陈方:专栏作者,知名媒体评论员本期责编 | 盛静。
内容 | 新华网思客文章来源于网络 不代表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长按关注
本公众号推送文章均为学术交流使用。若作者或版权机构存有异议,请及时联系。【主编】盛静教授 国际关系学院【投稿邮箱】yuyan_anquan@aliyun.com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关怀标语(工地人文关怀标语)深度揭秘
旧闻
-
人文关怀标语(工地人文关怀标语)燃爆了
孝感文旅宣传口号征集活动— 2023 —网络投票开始啦!由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孝感晚报·槐荫论坛承办的“孝感文旅宣传口号征集活…
- 人文关怀标语(体现人文关怀的标语)学到了
- 人文关怀标语(医院人文关怀标语)速看
- 人文关怀标语(护理人文关怀标语)全程干货
- 人文关怀标语(护理人文关怀标语)不看后悔
- 人文关怀标语(人文关怀的温馨标语)新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