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英语)一看就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书以“环境文学”命名,结构编排、文本选择以及问题设计都围绕生态教育展开,并从地方、动物、能量以及行动的力量四个部分进行叙述。

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英语)一看就会

 

本期学术人文向您推荐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陈红教授主编的《英语环境文学选读》,本书以“环境文学”命名,结构编排、文本选择以及问题设计都围绕生态教育展开,并从地方、动物、能量以及行动的力量四个部分进行叙述。

《英语环境文学选读》

《英语环境文学选读》陈红   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10月长久以来,文学与自然的结合便是一件令人心驰神往的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对自然的书写始终是文学的主题之一,一如古人所推崇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般,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与自然结合的意境铸就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美学特征。

古人关乎自然,可以寄情山水,可以喟叹造化神秀,也可以感慨沧海桑田;今人关乎自然,较之古人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问题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来,工业化进程使地球的环境与资源被污染被掠夺被破坏,工业主义的发展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生态,将人与自然对立了起来。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面对自然被破坏所导致的惨痛教训,一些作家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于是,环境文学应运而生正如作家王蒙所言:“作家往往更早一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

”20世纪30年代以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在发达国家中出现了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污染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等事件,都为全人类敲响了警钟,环境文学的发展也由此突飞猛进。

文学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毁坏的过程,尖锐地批判了工业化所造成的恶果,并为这些灾难做了记录与反思文学也在促进西方社会着力治理环境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时至今日,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形势却日趋紧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世界的生态治理与环境文学的关系对我们而言也不啻为一种借鉴。

《英语环境文学选读》的编著便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这本教材也是我国现有高校文科教材中唯一一部以生态环境为主题,以生态教育为目的的双语教材所选近30篇作品(含节选)主要出自20世纪英语作家,作品所涉题材包括人与土地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能源利用及其危机,以及环保运动。

体裁涵盖诗歌、短篇小说、散文、访谈录、演讲和文化述评,每篇选文还辅以极具思辨性的问题,是一本时代感和现实责任感强烈的教材,也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阅读

前  言这本书的前身是我给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同学们上课用的讲义,当时这门课的名称是“欧美生态文学”我会在第一堂课上与学生讨论一些基础性问题,比如什么是通常意义上的“环境”?我们用“环境”可以组成哪些词组?在这些词组中,“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可替代的概念还是差别显著?待同学们思路开启后,我会简单地介绍一下西方学界围绕“生态”与“环境”在人文社科领域里的合理性所进行的争议,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明白,这两个概念各有侧重,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别。

之后,我会介绍某位中国学者提出的“生态思想”与“环境思想”的概念,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生态文学”与“环境文学”的定义有意思的是,每次讲到这个部分,同学们会高度一致地认为,“生态思想”固然美好,但有过于理想化之嫌,如果照此理想去衡量现有文学作品,恐怕只有极少数能达到所谓生态文学的高度。

我的意见也大抵如此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加之英文中“生态文学”(ecoliterature)这一术语的使用远不如“环境文学”(environmental literature)普遍,因此我决定以环境文学来命名这本中英双语教材。

当然,讲到类似术语,我们还有“自然文学”甚至“绿色书写”等可供选择,书中所选文本有些也的确可以归为其一,有些却不能被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所涵盖在我个人看来,在目前相关术语多杂且缺乏权威定义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这些术语的最终选择本身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术语或不同语言表述所包含的思想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差异,同时也让他们明白,即便是那些因关注人与自然关系、关注环境或生态问题而被我们归为环境文学的作品,它们各自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也有所不同。

我相信,诸如此类的概念辨析和作品细读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如果再辅以现实环境状况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对照,或以文本串联起全球生态危机与个人行为选择之间的某种因果联系,则会促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采取于环境有益的生活方式。

生态教育的目的不过如此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文本选择以及问题设计都是围绕着生态教育来进行的我作为主编承担了大部分工作我的博士生鲁顺负责附录的译文部分,寻找合适的汉译版本或自行翻译,同时还负责本书与版权问题有关的工作。

安徽理工大学的青年教师方海霞负责撰写作者简介部分陈 红  2018年初春于上海绿洲香岛目  录前言致谢第一部分:地方第一章:与地方相熟加里·斯奈德:“库西瓦科比”奥菲莉尔·齐普达:“天将下雨”欧内斯特·海明威:《大双心河》第一部节选

第二章:与地方相守温德尔·贝里:“宅家”帕特·莫拉:“女巫医”卡米尔·金索沃尔:“带着本地食物上路” 第三章:滋养灵魂的地方亨利·戴维·梭罗:“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凯瑟琳·迪恩·摩尔:“我应在哪居住,我应为何而活?”

第二部分:动物第四章:动物伦理帕蒂安·罗杰斯:“动物和人类:‘自相矛盾的人心’”苏娜拉·泰勒:“我们应该吃动物吗?不应该”第五章:内在与外在的动物威廉·布莱克:“虎”詹姆斯·怀特:“恩赐”戴·赫·劳伦斯:“蛇”。

第六章:身陷危机的野生动物特德·休斯:“黑犀牛”节选玛丽贝斯·霍利曼:“假如北极熊离我们而去”第三部分:能量/能源第七章:无处不在的能量鲁滨逊·杰弗斯:“哦,可爱的石头”威廉·斯塔福德:“或许独自骑行”

加里·保罗·纳布罕:《回家吃饭》节选第八章:能源资源谢里尔·圣·杰曼:“漆黑的石油”凯特·马文:“一个风车的声明”苏珊·麦克莱恩:“收割风”第九章:危险的能源游戏阿德里安娜·里奇:“想跟一个男人说话”阿德里安·C·路易:“内华达的红色布鲁斯”

珍妮丝·雷:“第一次踏上陆地”杰里·马廷:“冰的劫数”第四部分:行动的力量第十章:改正错误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节选特德·休斯:“1984走上‘塔卡之路’”节选彼得·辛格:《动物解放》节选

主 编 介 绍

陈红,香港中文大学英文系文学研究方向博士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负责人主要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等。

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诗歌研究及当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出版中英文专著各一部,在《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ISLE、以及Concentric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十余篇。

感 谢 关 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