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文地理特征(南亚人文地理特征)深度揭秘
5月15号下午,庞友海教学专家工作室进行了一次例行听评课活动,集体观摩了高二年级地理老师李明的一节常规课,之后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室进行了一次评课议课的交流,以下是本次交流发言的整理稿,望大家多多指教。
新朋友点上方“蓝色字体”快速关注5月15号下午,庞友海教学专家工作室进行了一次例行听评课活动,集体观摩了高二年级地理老师李明的一节常规课,之后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室进行了一次评课议课的交流,现将本次交流的情况整理如下:
授课人李明:上一次去沙坝中心校(初中)听课,最大的感受是初中地理教学是把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开的,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性需要在高中地理进一步落实而本节课是复习初中区域地理内容的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讲的是《中亚》,中亚相对来讲它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对单一一些,认知要相对纯粹一些,因此通过中亚讲一些认知区域的综合思维综合思维要求我们具备整体观、综合观,其强调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气、水、土、生,其中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征是尤为重要的,后面的水文、土壤、生物可从位置、地形和气候推导出来,另外再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推到区域的人文特征,如人口、城市的分布,农业、工业的发展,交通等。
本节课是继中亚之后讲南亚,计划按照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述南亚的自然地理要素,教学中延续中亚的教学策略,第一是让学生读图,把南亚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归纳出来,然后再来推理它的气候特征气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花的时间也是最多的,这是整体框架。
另外本课的导入是今天上午在备东南亚一课时的突发灵感(备东南亚的时候对傣族这个民族有了新的了解,即傣族在南亚叫阿萨姆族,在东南亚叫禅族),结合我们在超市能买到阿萨姆奶茶进行设计问题,即阿萨姆邦生产阿萨姆奶茶的条件有哪些?从而展开探究。
贺丰:首先,我想问下这节课的课型是什么?(李明)是新课,是复习初中区域地理内容,高中阶段就在高二讲一遍区域地理(贺丰)这个班的学情怎么样?(李明)普通班(贺丰)关于地理课,我可能能说的点不太多,第一、这堂课能够一堂课一个人这样高密度的上下来,那是很见功力的。
真的确实是算一个人撑起的一堂课第二、这堂课一开始用阿萨姆奶茶导入很好,好在哪儿呢?主要是它有实物,而且这个实物是和大家生活紧密相连的,这种导入很贴近实际而且,上次去观摩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的时候,巴蜀中学和南开中学的两位老师都使用了实物作为导入,我觉得从实物导入来说更贴近于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或者说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这堂课要做的事情上。
第三、这堂课里面一个重要的东西,就像刚才李明说到的综合思维能力,还有这一块儿强调更多的区域性对于区域来说,在这里面具有层层的逻辑关系(由位置、地形最后讲到气候上)对于我对于高三这帮学生的认识,他们的地理知识中这一块儿是短板。
从图上怎么去看它的自然地理条件,或者自然地理关于气候方面的这些东西的认知和判断,所以从现在开始就打下基础,到高三会好很多当然,我还要提两个点,第一导入问题,导入形式很好,但是你自己把导入扯远了,你一定要控制住自己想要放飞自己的内心,就可论课。
(这个问题就和上节课雪娇那个七庙一样,一下就扯远了)本来他们都回到了南亚、印度,你大可在此提问,问什么这里有阿萨姆奶茶,就行了然而你又扯到东南亚又是什么情况,他们有跑到东南亚去了,你好不容易把他们拉回来,又给扯回去了。
所以,本节课你用了一个很生活化的导入,但是最好这个导入在课堂认知范围内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这堂课学生手里有图,你也在黑板上画了一些图,但是似乎有些图是超出学生的地图册范围,这样的话,你应该有一个大地图放在黑板上会好一些。
我就说这些王琪:李明的课我听了两节,整体感觉李明的确很优秀今天他落实的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我也查了下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本节课他是根据自己设计的思路在上,至于具体内容,我算是个外行,不做点评,只是提个建议。
就是我觉得李明的这个课堂,在课堂节奏上还可以提高在课堂中什么是最好的节奏呢?我认为就是学生能够及时的跟上教师的逻辑,课堂不显沉闷如何做到呢?我认为可以根据教师的语言、动作、神情让学生领悟到本节课哪个地方是最重要的,哪些地方是最重要的,哪些词语是关键的,我觉得这个方面可以加强。
第二,课堂节奏还体现在重要的知识在课堂上及时总结比如说,在讲地理位置时,地理位置你黑板上写了,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一个认知,我们分析地理位置一般会从哪些角度去分析,让学生当时把知识内化,个人认为这也是讲课中的一个节奏。
好,就提这个建议汪荻:前面相同的我就不说了,比如导入对于这堂课,我有两个想法,整堂课听下来,我有个感觉就是学生参与度不平衡在一班上课中整体会有师生互动,但一般情况下有不超过十个人会回应你,其他后面部分同学会参与思考,但不会做任何回答。
所以在整个问题设置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问一个同学,有的同学会思考,有的同学会置身事外,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出相应解答或相应回应的时候就会出现只是解决某一个同学存在的问题这个我觉得需要改进一下第二就是在设问时,比如在问印度最热月是几月时,开头说了很多,如我们北半球陆地最热月是7月、海洋是8月,正常情况下觉得印度最热月是6月份,但是印度是5月。
这样一个转折从历史学的角度我们会先给出一段材料,然后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问题但是李明相当于是给学生给了个问题,一般是7、8月份,正常是6月份,而印度是5月份为啥子是5月份?而5月份,你直接给出孟买的数据,孟买不能完全代表印度,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文翔飞:我觉得李明的课是一堂复习课,容量大,我记笔记都记了一满版(一整页),我是尽量控制在一页之内一班我也上过,我觉得对于一班,这堂课内容多了点,因为他们基础不是很好在讲气候时,你讲到西南季风、东北信风这里时还挺好的,但是你讲印度河流域降水少时,这里感觉讲得有点……我就没怎么听了,可能是我自己在走神哈,你也可以思考下学生没怎么听的原因。
然后我觉得教书的好可能在于我们的功底,我们的艺术能力,但我觉得更多在于学生的接受在课上我看后面有学生在玩手机、在睡觉,这都不是很恰当,所以我觉得你应该把学生的接受度抓牢实点会更好向艳秋:首先就是飞哥(文翔飞)说的把学生注意力抓起来。
我以前也上过篮球场边上的班级,但是我告诉你这个(把学生注意力抓起来)很难,一般来说就是汪荻说的不超过十个人听讲,我和张承儒老师开玩笑说听课的人要是凑得齐两桌麻将就不错了这个班还比较好,以前我们是3-4个人在听。
当然学生的基础也有点问题,有时候真的是我们所期望的和现实完全不一样然后,我觉得李明这节课,我们听肯定是听得懂,而且还比较有收获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主要就是汪荻提的那个问题就是你在提问时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比如说就是印度最热月是几月?其实这里既和以前的知识有联系但是又有差异,是让学生发展矛盾展开思维探究的很好的点,但是你没有给学生很好的思维空间。
因此,如果不是很赶进度的话,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点,展开思考,把更多的知识串联起来所以上课要注意几个度,如拓展思维的度、关照学生基础的度、观照现实的度向立新:这是堂地理课,我听李明这堂课有重大的收获,我感觉李明能够关注学生利用地图,通过对地图的分析,他在这中间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听下来就觉得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层层的分析知识点,很详实、很具体、也很落实而且他也是一堂新课,对于这个层次的班级,我觉得上的很好,但是如果把多媒体运用上去,那对学生的兴趣、注意力、落实程度以及知识点的总结上会更好一些。
从这堂课可见你对教材的把握,自身的能力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层次,逐一逐一的引导分析,特别是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上,我是听得津津有味的,而且是很落实只是在后面讲气候时,从孟买开始感觉有点凌乱了。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你的板书还需规范下,以便学生更好的落实秦雪娇:李明这节课知识点、体系很完整,我认为整体而言还是教师在唱主角戏,对学生而言,参与度并不高我就在想,假如让学生自己来画,比如地形,风向等,这样会不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为当年我学地理的时候,我就是通过画图记忆地形、轮廓、风向等地理要素,所以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自己画。
另外一个就是导入的时候,用红茶导入生活气息很浓,这个是一个很巧的方式,其实包括在你后面,你在讲最热月时,你提到为什么下雨温度较低,这个其实我觉得联系生活,这几天的是这个状况(刘承委)这个人家说了,用理论依据说了。
(秦雪娇)先让学生有这个直观的感受再去分析,就可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为什么这几天连续降雨,温度就低了?(刘承委)他说了,上午比较凉快是因为下雨,下午比较热就是晴天了只是说他要推出大气的削弱、保温作用刘承委:
这堂课和大家说的差不多,秦雪娇刚才也说到了,这堂课教师讲的特别多,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就要掂量掂量了,这堂课是讲区域地理的第二个区域(第一个是中亚),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初中地理是学过的,那区域地理不同地区分析的模式都主要是地、气、水、土、生五个方面,也就好比是同样的瓶子装不同的酒。
那么这种模式是一样的,那已经上过一个区域了,那么后面的十多个区域怎么上,怎么提高效率,怎样让你既轻松,学生又能有满满的收获感,我觉得就应该把节奏变一变刚才王琪老师说有两种节奏,我觉得还有第三种节奏,就是课堂讲授模式的变化,比如地、气、水、土、生这些东西课本上有,是不是可以ppt展示,让学生花十来分钟去记这些东西,这样学生就忙起来了。
记完之后是不是可以在这些基础上,通过比较,如纬度位置相同的地方但地理环境有差异,又如,南亚5月份的时候气温最高,引出一个新型的知识,让学生去分析,学生不懂再讲解这样既拓展了知识,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出学生的短板,你还轻松。
杨谋:一是专业基本功没问题,像数据、图形这些都没问题二是学生情感、学习欲望的调动也可以,从实物导入以及引入印度5月最热这个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兴趣当然我想,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主要通过一些核心问题的设置,你这个地方如5月最热,还可以设置两到三个问题让学生探究,把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第三、学生获得方面,从知识方面如地形、气候等获得还是不错,但是学生能力方面,如地理要素特征分析等还可以进一步提炼江伟:前面他们说了很多,很多地方说的都很好我主要说一下几点:一、高中这个区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的区别。
初中区域地理主要强调地理事物的分布,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高中区域地理是在初中地理“是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解决“为什么”,“怎么样”,能力层次上自然上升了一个很大的台阶二、区域地理中的核心素养培养高中地理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
区域地理首先还是要在区域认知上落实,区域认知就强调对区域的全面认识,如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很多地理现象我们要探讨其原因,这就需要调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进行综合思维区域是人类活动的载体,因此人地协调观也是区域地理探究的重要类容。
三、多媒体在地理课堂中有着重要地位就这一堂课,我觉得首先还是要用课件会更好一些,因为学生通过教师口头描述来查找地理事物分布在什么地方,其读图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因为学生在查找图的时候,速度不一样,可能同一个地区有的同学已经找到了,但是有的同学可能你在讲了他还没找到,这就会造成学生不能紧跟教师的节奏。
所以,我认为一方面学生肯定需要查找地图,但是在黑板上还是需要有地图,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查找相应地理事物另外、区域地理对于学生记忆量较大,有同学经常记图,但是就是记不住,所以我觉得这里可以让学生画图,让学生在本子上画出穿过南亚的主要经纬线(30°N、23°26′N、20°N、10°N;70°E、80°E、90°E、),画出主要山脉、地形区等,通过动手画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记住地图。
同时对自然地理应该加强学生思维建模,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等该从哪些方面分析,让学生形成答题模板,这样对后续学生的答题会有很大帮助然后其他几个点,如分析气候中为什么印度5月气温最高,其实我觉得这里应该是学生先去观察,让学生从印度气候资料图里观察出其气温5月最高,然后在引导学生从削弱、保温作用去分析原因,这样就不至于显得很突兀。
还有设置问题时,我觉得任何一个问题要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然后还要有相应的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再去解答在季风这一块,如南亚季风的成因,这部分内容很多学生事模糊的,因此还需要给学生点出来在讲斯里兰卡降水时,我觉得可以让学生观察斯里兰卡冬夏降水分布图,先归纳出其降水分布特征(东部冬季多,西部夏季多),在分析其原因(西部是夏季风的迎风坡,东部是冬季风的迎风坡),这样对于学生分析其他地区的地形雨会有所帮助。
导师总结(庞老师):李明这是出来的第二年?(李明)这是第5年(庞老师)4-5年能达到这种程度是很不错的,他的思路和方法基本符合这个班的特点这是个普通班,基础比较差,同时环境比较差,外边同学上体育课打篮球的声音很大,干扰很大。
从李明上课来看,他的课主要是把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学生基础知识比较差,其他方面提高比较困难从教师本身来讲,专业知识比较扎实,整堂课能脱离教材,侃侃而谈,示意图信手拈来,这方面进步比较大这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第一、从这节课来看(当然任何人的改进建议都只是参考),我觉得地理的典型特征离不开地图和生活。
如果紧紧把这两个特征抓住,学生对地理的掌握,对地理的兴趣可能就好得多了首先,我们历史其实也离不开地图,但地理更离不开地图因此假如你这一节课有投影仪或有课件,学生一看就知道南亚在哪个地方,东边是什么,西边是什么,南边是什么,这样的话,学生不仅看起来方面,而且能节省很多的时间。
其次就是生活化,学生有很多生活的体验,用生活的体验去解释地理现象,学生听起来舒服,同时有生活的感受,记忆比较深刻如果地理的特征在这两个方面很好的落实(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解说生活化的东西),这样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而且掌握得比较扎实。
第二、我们在提问或设计问题时务必和这一个地区达成某个目的或者说与这一地区相关,因为要为本区域教学服务第三、你在给学生提问时不能用固定的、心中已经有的答案让学生回答(让学生拼凑你的预设答案),这个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如用四个字概括南亚位置特征,其实可以不是四个字,可以是五个、六个,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我听很多课都是这样子,学生就会去想老师想的是哪几个字,学生就回去想老师心中是什么答案,去凑老师的答案,而不是自己去思考的属于自己的答案。
第四、地理要求和历史要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就是初中着重要求“是什么”,高中要求“为什么”,“怎么样”如果按照这三个问题去追问学生,引导学生,我觉得地理的掌握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本节课的“是什么”,即南亚有些什么东西(地形怎么样、气候怎么样);“为什么”,即为什么形成这种气候;“怎么办”,该怎么办就是以后在生活中的应用,在实践中借助地理知识为我服务。
第五、在上这一课时,老师心目当中要有根弦,一是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基础知识这个是很明白的,就是掌握它的位置、地形、气候的这些特点二是要教给学生什么基本能力就这一个讲,我觉得基本的能力就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为什么),第二就是气候和地形等的联系。
第三从情感的角度、也是学科素养的角度就这个来说,就是树立一些观念(人地协调观),其实如果进一步深入和环保意识,全球意识也有联系,不光是掌握中国的东西,而且世界的东西也要了解第四就是板书设计,这个是很多年轻老师都存在的问题,板书很随意,这里有个字,那里一个字,上面一个字,下面一个字,拉来拉去的,学生都被拉晕了。
老的一批老师在这方面板书写得规规矩矩的,这样能让学生在课后很快的回归知识所以以后大家都要注意板书尽量清晰点,规范点这就是对这节课的简单的点评END-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重庆市人文地理特征(南亚人文地理特征)深度揭秘
5月15号下午,庞友海教学专家工作室进行了一次例行听评课活动,集体观摩了高二年级地理老师李明的一节常规课,之后工作室成员在工作室…
-
重庆市人文地理特征(四川的人文地理特征)干货满满
近年来,电商阿里巴巴致力于发展农村淘宝商店,解决农村购物贵的问题;京东则通过自建冷冻物流配送网,解决农村特色…
- 重庆市人文地理特征(中亚的人文地理特征)快来看
- 重庆市人文地理特征(中亚的人文地理特征)奔走相告
- 重庆市人文地理特征(俄罗斯的人文地理特征)硬核推荐
- 重庆市人文地理特征(西北地区人文地理特征)快来看
- 重庆市人文地理特征(贵州人文地理特征)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