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关怀句子(人文关怀句子临床)原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人文关怀句子(人文关怀句子临床)原创

 

论坛现场

专家合影导 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理念,勃林格殷格翰作为全球卒中治疗领域的先驱,坚持为卒中的预防和治疗贡献力量,致力于将全程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手段应用于神经康复,惠及中国患者。

同时,希望通过中德两国的交流合作,加快科学研究的进展”2020年10月24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德神经康复论坛上,勃林格殷格翰健康创新事业部负责人耕贝克先生致辞如是说本届论坛主题为“同心共霁,达愈未来”,由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德国Dr. 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联合主办。

论坛吸引了线下150多位学者参会,线上逾万人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参与了这次学术盛宴

勃林格殷格翰耕贝克先生致开幕词在本届论坛学术交流环节,数十位来自中德两国的专家——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洁皎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脑卒中中心主任李刚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神经内科常务副主任刘德志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包关水博士、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康复治疗部副主任陆佳妮主管治疗师、Dr. Becker Klinikgruppe康复医学中心Robin Roukens博士、Katja Jochum治疗师长、Burgerland GmbH康复医学中心Gabriele Eckhardt女士、 Gesundheitspraxis Kneepkens康复医学中心Nicolas Beck先生、霁达康复支持的SIMC康复医学科的舒乐博教授、 廖华医生、 桑贤明治疗师长和李艾莲护士长参与论坛,就德国神经康复模式理念和中国卒中康复实践等相关课题的最新研究进行了解读、就相关真实案例展开了讨论,将真知灼见汇聚成临床共识,为神经康复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News学术交流 精彩掠影

郑洁皎 教授郑洁皎:标准化建设引领后疫情期的康复防控工作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中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通常,大家会重视防控发热门诊、重症科、呼吸科以及定点医院,而往往忽略康复学科其实,康复科的言语治疗、吞咽治疗、运动治疗等,都需在狭小的室内环境进行,医患近距离接触,极易为新冠病毒肺炎的传播留下隐患。

因此,后疫情期的康复科防控意识亟待强化我们根据国家卫健委一系列文件要求,同时结合病患的传播特点,开始起草康复防控方案,相关措施应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在康复医学领域的防控疫情工作中进行了引领与此同时,老弱病残等弱势患者群体不能及时到医院就诊,我们就通过微信视频或远程线上科普教育,让其能够进行居家康复,包括呼吸操、棍棒操等。

2017年,国家标准化修订中重要一点就是倡导团体标准,在这次实践中,展现了诸多优势,尤其是标准制定的“快速”,满足了疫情防控要求团体标准还能激发遵从性,这也是当前的防控重点在此过程中,康复医疗的标准化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康复行业的进步,尤其是疫情中病患生命质量得到了提升。

疫情期间,患者整体康复训练也有章可循早期、初期重在控制感染传播,降低患者的能耗,不适宜做康复训练中期可促进体能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前提下改善气息功能不同期间,有的康复训练可能是氧疗为主,有的可能是低强度的有氧训练等。

不论在病房,还是居家、社区,应注意心理支持、情绪反应等多重功能

舒乐博 教授舒乐博:多学科康复治疗  卒中后的语言康复应尽早开始在人类刚刚遭受了新冠打击之后,语言的康复亟待关注卒中后的语言神经康复应尽早开始、尽可能长时间进行,而且频率越高越好,高科技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更需要高人力的投入。

MIT即旋律音调治疗,是在1976 年首次发表的理论,以歌曲语调陈述句子,这是 模仿有自然韵律的句子结构当有的患者讲话不流利时,用这样的方法帮助他们进行讲话CIAT是限制性诱导失语症治疗,例如右侧肢受损,患者肯定不能用受损肢体,出现习惯性受限制,于是,患者必须在日常活动当中尽量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一天3个小时,长此以往将有显著持久的效果,且应与日常生活的行为相关,以此诱导患者进行大量口语练习。

ILAT是强化语言行动疗法,它督促患者努力使用受损肢体,然后限制好使用量,待进入下一个康复阶段,便开始大量练习,每天3到5小时这一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和反应,需要配备足够的人员来应对这个方法可以用虚拟现实予以落实,也可以在生活中使用远程数字技术来落实,而且要配有丰富语言的交互场景,让患者进行练习。

失语症患者的病房,还可设有大脑的模式,但药物使用是目前最重要的方式

李刚 教授李刚:全程卒中管理 重评估早干预  联合使用临床及康复评估量表更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脑卒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特征是迅速出现局灶性(有时是全脑的)临床症状或者体征,脑功能丧失,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或者在除血管源性疾病外没有其他明显病因的情况下导致患者死亡,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

而溶栓治疗是脑梗死早期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分为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李刚教授在会议上指出,采用机械手段开通血管比单纯动脉溶栓具有优势李刚教授对脑卒中治疗相关常用预后评估因素、溶栓取栓治疗监测、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量表等重点分别展开了专题论述,最后对脑卒中溶栓取栓治疗的康复预测评估做了总结,提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和动脉介入能提高血管再通率,联合使用临床及康复评估量表更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等观点。

廖华 医生廖华:中德经验融汇 “中国霁达模式”是百年德国康复模式在中国的最佳实践德国康复模式特色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德国康复理念重在早期康复、主动参与;第二,创新治疗手段包括团体治疗、生活情景康复、分层级评估和标准治疗路径;第三,全程病人管理,包括核心团队会议、患者激励、康复专案管家和居家康复;第四,高科技应用涉及康复管理系统RMS和高科技康复治疗设备等。

德国康复霁达模式是分层级评估(A),一级为综合评估,包括NIHSS、mRS、EBI、FIM二级为功能评估,包括Berg、Fugl-Meyer、NLCA、Moca、Time Up and go、MMDT、 Brunnstrom等。

三级为个体评估,包括单脚站立时间、定好起点终点、规划行走路线及测量出发点到终点时间及手握力等分层级评估从整体功能、局部功能到个体化功能进行评估,属于康复治疗个体的精准评估只有评估非常准确,康复治疗才能进行非常准确的治疗,康复效果才能更好。

因此,评估在康复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脑卒中重评估、早干预和全程管理,德国是国际上最早的践行者之一在霁达康复《2018-2019年度康复临床成果及质量报告》中提示,发病0~6个月内入院的卒中患者,经过德国康复霁达模式治疗后,早期巴塞尔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平均改善率高达78.6%。

从百年“德国康复模式”到现代“中国霁达模式”,是脑卒中德国康复霁达模式在中国本土的最佳实践,基于国际指南,构建特色技术体系,应用特色早期康复治疗手段,主动参与的患者管理机制,以及先进设备和信息科技的整合应用,“中国霁达模式”最终走向智能康复、智慧康复。

桑贤明 治疗师长桑贤明:霁达康复已有33大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团体治疗项目团体治疗指一群特定人们与治疗师透过团体的方式达成治疗目标的一种治疗方式团体治疗最大的四个特征,包括角色性、普遍治疗目标、互动性和归属性。

德国康复模式中,团体治疗是脑卒中康复治疗重要的一环,其将功能康复和趣味活动结合,使患者获得鼓舞,激励患者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的康复目标霁达康复引入德国Dr. Becker康复中心的神经康复团体治疗,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团体治疗项目已有 33个大项,涉及活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训练。

霁达康复的治疗师会全面评估每一位患者的功能状况;根据康复目标差异,将功能相近的患者组成小组;设计难度不同、丰富有趣的功能康复训练课程;3至5位患者成组,良性竞争,树立榜样,加快康复进程

李艾莲 护士长李艾莲:团队一体化合作 让患者感受到关爱的同时 更能感受到专业服务在康复科,每一名中风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故事譬如,沈先生是一名企业家,也是家里的主心骨,2017年,一场突发的出血性脑梗死将一切打乱。

比如,王先生刚退休,本以为可以好好享受生活,完成周游世界的梦想但2018年11月,王先生突发中风,不能独立行走,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为了不拖累女儿,两个月时间,王先生“陷于”轮椅之中,生活质量非常差那时,他曾想,也许这就是自己的余生了。

其实,这样的情绪在康复科经常可以见到在康复科,脑卒中患者除了生活不能自理,还会遇到认知问题、言语问题、吞咽问题,同时伴有跌倒风险,时刻需要看护人照应因而,家属的压力、情绪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德国的一些先进康复理念和经验,结合中国康复实践,形成了“霁达模式”。

首先,关怀性沟通非常重要,这也是人文关怀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同时,每一位患者来到康复科之后,会分配一名专案管家,每名管家既是促进内部沟通的桥梁,同时还会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乐趣感和依从性,且负责管理患者住院期间以及治疗和生活上所有的需求。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康复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对于出院之后的随访会做得较普通患者更为精细还有定期开展团体心理疏导、精细的康复评估工具、丰富的康娱活动、24小时不间断康复理念、关注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等,霁达康复的人文关怀让患者感受到关爱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专业服务。

结语在新冠疫情后期,新冠病毒引起中枢感染和神经症状的康复解决方案成为中德康复学术交流的焦点,中德专家群策群力,送来了后疫情期康复治疗一线大量的实用经验和建议,恰如本次论坛倡导的主题——“同心共霁,达愈未来”。

编辑:李慧审核:宗俊琳《医师报》投稿公共邮箱:yishibao2017@163.com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尊敬的图片作者,您好,医师报已为您准备好稿费,请联系值班编辑:010-58302828-6808往期回顾●  肿瘤患者生存与幸福的二元次方,《2020中国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揭晓

● 《医师报》663期电子报出炉!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现场独家采访 | 80名获奖医师心声:国家危难疫情狂暴时,我能尽一份力很自豪(附视频)●【视频】医师报:致敬生命  致敬医者

目前1130000+医生已关注加入我们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