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设计(人文关怀设计app)太疯狂了
5月5日-12日,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时装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2023届毕业设计展在临平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二楼举办。后续我们将陆续推出多个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单元。
01“
5月5日-12日,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时装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2023届毕业设计展在临平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二楼举办。后续我们将陆续推出多个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单元。
01“助”巢计划作者:宋天淇指导教师:吴颖、郑喆创作目的 | PURPOSE:“助”巢计划希望在“烂尾楼”中,做一个有爱的公共空间,帮助在“烂尾楼”中居住的儿童在有限的场地里创造出丰富的实用功能,如学习、玩耍等。
除此之外,还有“助”巢APP设计,旨在搭建一个“烂尾楼”业主之间的互助平台,以自救为主,外界力量为辅,缓解他们生活和精神上的压力创作灵感 | INSPIRATION:一位烂尾楼住户说:“我感觉自己像一只需要一直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因为我没有办法回到我的巢穴。
”由此作为主题的灵感来源,将设计主题定为:“助”巢计划,为城市中的飞鸟筑巢研究过程 | PROCESS:为了更深入的将人文关怀理念和APP设计相结合,首先分类分析了国内外市面上已有的APP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明确了APP中的人文关怀的发展方向、设计理念与设计原则,并从界面设计的五个要素和常见设计流程等方面提供了设计方式上的参考。
根据研究“烂尾楼”这一社会问题,从“烂尾楼”中的居住的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入手,运用多种手段进行需求分析,最终进行设计实践“助”巢APP,与展示设计的“助”巢公共空间相结合设计展示 | Creat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创作感想 | THANKS:衷心感谢所有曾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们,特别是我的两位毕业指导老师,吴颖老师和郑喆老师,十分幸运能够得到他们的悉心教诲和耐心指导同时,我要感谢那些陪伴在我身边的亲爱的同学朋友们,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希望毕业之后,我仍能保持学生时代的求知欲,不抛弃人生的理想与追求,永远怀揣着拼搏向上的信心和勇气02阿皮先生作者:郦昊指导教师:吴颖、郑喆创作目的 | PURPOSE:新冠疫情的爆发长时间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福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一些管理相对严格的护理机构中,一种常见的做法是禁止家人和朋友的探访,以尽可能将病毒传播风险降至最低。
但这些限制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社会隔离和孤独本作品基于ISOTYPE这一背景作为研究方向,以象形图作为设计关注焦点象形图作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作者希望在通用化的基础上通过象形图的叙事,结合后疫情时代下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为主题,尝试探索主观意向下的象形图设计的共识性。
创作灵感 | INSPIRATION:本作品以ISOTYPE发展年表内容作为基础,以奥托·扭拉特的《International Picture Language》与徐冰的《地书》为创作灵感来源,通过象形图叙事的手法并使用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摩斯密码作为辅助语言,来探索图形设计领域标准化中的差异性与特征性。
同时以日本图标设计师太田幸夫的安全出口小绿人ピクトさん作为共识性的设计来源进行创作项目结合作者自身和家中长者的共同感触以及亲身的经历,基于作者原创制作的“阿皮先生”作为设计传达的媒介,通过不同年代时期的生活对比,表现如今后疫情时代下老年人的社会隔离与孤独感,并以此来唤起对当下老年人健康、心理上的关心。
研究过程 | PROCESS:笔者通过同样作为信息设计子集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对该年表进行图像化与视觉引导的表现,概括了包括象形图历史沿革、出版物、历史人物、奥运会图标的发展历程在内的设计内容。
*发展年表受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图标设计的影响,如今图标设计开始从静态转向动态设计,但是将图标的动态化融入主观情感的故事性如今很少能够看到,这个作品便是笔者在探索图标设计可能性中的一个较为大胆的尝试作品仍然延续无文字的故事描写方法,通过Blender与AE软件的配合进行,让原本静止在纸媒上的图标开始在电子媒介上运动了起来。
*BLENDER过程1
*AE过程2设计展示 | Creat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创作感想 | THANKS:通过本次毕业设计,我锻炼了自己的情报收集能力,独立将ISOTYPE的发展沿革理解清晰,并对于图标设计甚至是情报设计这个专业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我也将试验性的图标动画作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进行展现,这一步也是我从一个静态设计向动态设计进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宝贵经验首先感谢郑喆老师对我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帮助,在思路的建立与整合给予了我更清晰的思路在本科学习期间尤其感谢吴颖老师能够将设计思维与设计管理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并给我了本校导视系统设计的宝贵机会,让我在视觉空间设计领域以及象形图设计领域中收获颇丰,也为此次毕业设计与论文的选题奠定了基础。
最后我也要感谢白井敬尚ゼミ的王昊圣老师,在毕业设计中也给予了我很多细节方面的把控与宝贵建议03发炎发言作者:张瑜曦指导教师:吴颖、郑喆创作目的 | PURPOSE:项目尝试用作者自身生病发炎的经历的角度切入课题,以书籍设计的方式作为主要呈现输出,海报、图表等视觉呈现作为辅助阐释,希望可以通过作品,用作者本人的前车之鉴,让处于亚健康的人们去思考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希望生病的人获取康复的信心。
创作灵感 | INSPIRATION:这个项目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出现的一个项目,从自身经常生病这一个具体事件出发的,它不是宏大叙事,也不是很具体的社会议题,就只是简简单单的因为自己的经历而创作,立意简单,警示别人,提醒自己。
研究过程 | PROCESS:这次设计的整个进程我尝试在一开始介入了编辑设计,前期的资料整理,书籍内容的梳理都是我一个人独立完成后期的设计和老师沟通较多,尝试了很多风格,最终确定为现在的呈现的风格,三本书的装订关系也做了几次修改,最终还是决定三本独立呈现。
设计展示 | Creat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创作感想 | THANKS:毕业设计是本科最后一次独立的项目,老师一直很细心的指导我督促我,但却没有过多的参与我的表达,只是给出建议,时间的安排上因为跟着老师走所以都比较宽裕,整个设计过程和开心又愉快,最后的结果也很满意很喜欢!
04“新生”入院作者:王菡萏指导教师:吴颖、郑喆创作目的 | PURPOSE:老年人是否对住院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长期住院的老人是否更容易心情低落?我们是否给予住院的老人足够的人文关怀?他们这段忧虑的时期是否也依然可以保持鲜活的生命姿态?在最终综合项目展示里,公众将参与探索交互,切身体验场景带来的沉浸式疗愈体验。
预期通过对已知概念的重新演绎、周围地域的探索活动以及装置媒体的介入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艺术疗愈,倡导以一种全新的轻松温暖的方式来看待医院“治愈”这一过程,展现对于老年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怀创作灵感 | INSPIRATION:
设计作品从原研哉《ex-formation》提出的“未知”的角度出发,重新塑造大众对于“入院”这一行为的认知在老年住院患者群体以及社会群体中,多数受访者对于医院的印象是负面的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住院也同样可以看作是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作者将“入院”与“入学”概念相连结,试图转换对象的身份与情绪状态,期待以一种轻松温暖的方式演绎研究过程 | PROCESS:作者从沉浸式设计、艺术疗愈与心流理论等角度出发,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充分了解已有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成果,掌握该主题的前沿状况,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分析不同理论机制之间的差异,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总结艺术疗愈的心理学原理、设计途径,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深入了解老年住院患者情感需求以及第三方群体的态度,尝试在对老年住院患者负性情绪干预的基础上引入沉浸式艺术疗愈,从思辨的视角出发,通过一个崭新的视域确立了医院“治愈”过程的新可能,产出的综合设计项目将有效地改善老年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的负性情绪问题。
设计展示 | Creat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创作感想 | THANKS:从一开始的毫无头绪(本人对于心理学、艺术疗愈等方面并无太多涉猎),一点点研读书籍,慢慢攫取网上的信息,到制作问卷采访调研,最终形成本人的毕业设计与论文,这过程中受到不少质疑,也经历了诸多艰辛与不易。
非常感谢一路上支持我、帮助我的所有人当然也要感谢我自己,谢谢我曾经的勇气与坚持,谢谢我做过的每一个选择05来生AFTERLIFE作者:孟子墨指导教师:吴颖、郑喆创作目的 | PURPOSE:随着近些年疫情的冲击,线下殡葬行业阶段性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墓地价格逐年上涨,墓地空间资源也趋向紧缺。
诸如此类的现实殡葬问题也影响着线下传统祭奠的正常展开近些年能够看到的最明显的问题为线下祭奠流程越发受到时空的限制这种限制不仅来自于疫情阻碍了外出,更是由于随着城市化急速发展而诞生的一代代“城市移民”们,所面临的“旧与新”的割裂感——即老一代与新一代人群祭奠理念的割裂,以及参与复杂传统祭奠仪式活动与快节奏工作生活的生活方式的割裂等所形成的冲突局面。
由线下传统祭问题出发,“来生”即为基于此问题所构想设计的一个创新的、基于未来社会背景的线上元宇宙虚拟祭奠空间用户可以在空间中留存逝者与家族的信息、登录来生网站来定制属于逝者个人的个性化虚拟祭奠场景、并设置祭奠邀请信息邀请来宾参与线上祭奠仪式。
相信线上虚拟祭奠在未来可以缓解线下祭奠一些财力资源攀比浪费、时间空间受限、墓地空间资源逐渐不足、因墓地价格过高买不起墓地而无法进行传统线下祭奠仪式等现实问题创作灵感 | INSPIRATION:“来生”毕业设计创作的灵感其实是来源于我大二做过的一个个人设计比赛项目——“宇宙公墓”。
当时正是疫情大肆肆虐的时候,被困在家中的无力感、每天接受负面新闻的痛苦与困惑感,以及第一次由于不可抗力而没有参加每年都会照常举行的家里已逝老人的祭日祭奠等,非日常的种种都让那时的我从死亡这个角度开始思考,并逐渐看到在急速的城市化发展与突如其来的疫情之下,传统祭奠仪式所遇到的种种新问题。
然而宇宙公墓在当时只是我设计出来的一个并不具备交互性的概念性网站,后来通过一年多对死亡与新旧祭奠仪式这个话题的持续探索,以及之后进入后疫情时代与中国疫情全面放开等不断变化的崭新的背景情况,最终决定延续“宇宙公墓”的点子,在后疫情时代中继续探索新祭奠仪式的设计,即“来生”的诞生。
*实地调研途中所拍图片研究过程 | PROCESS:研究内容的主体为祭奠仪式由于祭奠仪式本身作为一种行为流程,会受到环境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变化,通过桌面调研和线下实地调研,能够看到所出现最明显的祭奠问题为以下四点:。
墓地空间资源逐渐减少以及传统祭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遗体火化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然而废除火葬,采用土葬方式会占用宝贵的耕地资源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还会采用火葬加土葬的方式,造成了土地资源和火化所需燃料的双重浪费。
新与旧的“割裂感”:老一代与新一代人群、参与复杂传统祭奠仪式活动与快节奏工作生活的祭奠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割裂等所形成的冲突局面“葬礼奢华化”:奢华葬礼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是我国古代传统丧礼中“厚葬之风”的思想存留,其次是现代社会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物质上也逐渐能承担大肆操办丧礼的条件。
但这种只一味地讲排场的奢华葬礼行为,反而有可能出现因外在表现形式而更加偏离了丧葬的礼义精神与内涵,忽略了生命最本质的内在情感表达的危险“葬礼去教育化”:传统葬礼由于城市化进程而逐渐使人们对其面目变得陌生、感到割裂。
亲属逝去时,人们感到“被城市化”所带来的深深的无力与无奈:空间时间上的无力以及精神文化上的无知,等等,这一切都让现代人对于亲人的死亡感到空虚和无所适从——这恰恰是因为现代葬礼在“人文精神”塑造上的缺位和失误所导致的。
由此奠定“来生”未来新祭奠仪式的设计应在结合中国传统祭奠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融合未来虚拟空间技术,功能设计偏向于人文情感抚愈化、个性自定义化,为线下传统祭奠仪式所出现的问题寻求新的可能的设计方案设计展示 | Creat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创作感想 | THANKS:感谢吴颖老师的教导,您给予我众多珍贵的设计实践机会,让我在大学四年不断自由探索,受您的启发,我最终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设计方向,今后也会带着从您这里学到的设计经验继续之后的设计学习与探索,为社会而设计。
您对我的毕设作品发展方向也提供了很多建议,在设计制作实施的过程中也一直很耐心地指导也感谢我所遇到的所有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帮助我顺利走完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以及感谢我的父母、朋友和室友们,总是在无数个我感到迷茫的时候给予我心灵上与情感上的伟大支持。
另外,我还想感谢在做设计的过程中那些接受我采访的很多上海街头的路人毕业设计的过程就像是一次小小的生命的修行,在听了无数采访者在他们生命中那些关于死亡和祭奠仪式的故事,我越发感到自己在做的此主题其实不只是关于新式祭奠的研究和死亡本身,而是反而衬托出生命本身的美丽与珍贵。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又轻又重,又大又小,是如同树叶上朝露一般的一期一会,但即使是如此转瞬即逝的生命过程,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美好即使是朝生暮死的虫子,也有自己的一日之荣06隐私偷窥作者:徐之辰指导教师:吴颖、郑喆。
创作目的 | PURPOSE: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由于无线数据传输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使得人们的私人信息存在着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泄漏和丢失尤其在于当下存在的酒店安装针孔摄像头进行隐私偷拍的现象极其盛行涉及侵犯隐私、泄露隐私、影响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因此,从视觉传达设计以及UI设计的角度,希望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让人们有意识地保护个人隐私安全创作灵感 | INSPIRATION:结合针孔摄像头和监控的特征,以红眼Redeye作为UI设计产品形象旨在提升人们对隐私安全方面的保护意识,并且基于调研和访谈得到的结果以及隐私安全在人们心中的颜色和场景确定了以女性安全为主题的UI设计。
研究过程 | PROCESS:结合用户旅程图和用户画像(Persona)衍生出产品前期的研究方向,根据用户痛点和需求迭代和完善产品本身的UI设计理论基础并且定位在年轻女性这一严重受灾群体,作为核心用户群体,从自身的角度降低被偷拍的风险并且提高人们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意识。
设计展示 | Create: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创作感想 | THANKS:感谢校内校外老师对于隐私安全这个主题项目的帮助和支持,并且在这一年的努力下也获取了满意的结果,希望在未来能够更好地专注于设计行业,秉持着以人为本理念在一些被忽视的社会问题方面能够提供自己的一份力。
07我们所见的颜色作者:刘颖超指导教师:吴颖、郑喆创作目的 | PURPOSE:也许你不知道,在我国有着八千万的色觉异常者,但如此庞大的数量却并没有获得社会应有的帮助和支持,相反的,却是处处受限所以我希望能通过这次设计向人们更具像化的展示色觉异常者不为人知的一面,同时通过科普的形式消除人们的偏见与误解。
创作灵感 | INSPIRATION:“我真心希望,在我的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后,如果他们像我一样有着一点缺憾,他们可以无所谓的告诉大家:没错,我是,但我不是异类” ————— 一位来自知乎的匿名用户我的创作源于知乎的这位匿名用户的留言,通过这短短几行字,我便能感受到这一群体当下的无助和无奈,这启发了我对社会意义和设计之间的理解,故有了“我们所见的颜色”这一主题设计。
研究过程 | PROCESS:研究的开始,我想引用某个和修改颜色的技术来作为设计的技术支撑经过调研,我选择了颜色纠正这一技术理论,一个广泛应用于摄影,影视后期的技术我们可以通过这一技术,编写出应用于不同色觉异常的颜色纠正数据。
其次,我选择了应用率最高的手机app作为我设计的载体,通过界面设计的形式将颜色纠正技术应用于手机app上:将手机照相功能和颜色纠正技术结合,从而让色觉异常群体可以对眼前画面进行实时的颜色纠正设计展示 | Creat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创作感想 | THANKS:在创作期间,最有趣也是最累的是调研阶段,对全新领域的探索和发现支撑着我对毕业设计的兴趣,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一课题变现,也是令人激动的环节当然没有导师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也不会走到现在。
在此我想我要感谢指导督促我的导师,感谢帮我舒缓压力的父母和猫猫,感谢我的灵感闪光点,感谢这段时光的沉淀08温变·变温作者:瞿琳欣指导教师:吴颖、郑喆创作目的 | PURPOSE:气候变化是当今时代的“根本问题”,气候危机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
全球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温室效应的不断累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从而导致温度的上升,造成气候问题本次设计围绕全球变暖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揭示气候变化的表现、成因及影响旨在呼吁人民重视气候危机引发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向人们普及气候变化的相关科学知识。
设计内容从危机的表现形式出发,引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气候问题带来的危害,呼吁人们为缓解气候危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创作灵感 | INSPIRATION:本次设计的灵感来自于我在去年暑假的高温天气下的体会暑期高温导致家里的植物晒死枯萎,白天出门时暴晒下身体的不适,以及频频报道的高温新闻都在不停的提醒着我们气候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于是我开始思考作为设计师,我该如何为缓解气候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我确定了本次设计的主题“温变·变温”,开始研究近年来气候危机的影响,通过可视化的方式,直观的呈现给观者,力图通过设计向大众传播有关气候危机的知识。
研究过程 | PROCESS:研究围绕气候问题展开,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整理了1951年至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历年变化,近十年各省(市、区)平均气温距离平均气温的温度变化、近十年我国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距同期气温变化等。
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了温室气体的来源和全球变暖的危害图像上,采用光栅图形作为辅助传达设计内容的元素读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抽拉光栅产生视错觉,使得屏幕图形呈现动态效果同时将图形与文字内容相结合,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信息,将人们的视频观看体验与静态纸媒相结合,进而与读者产生阅读互动。
设计展示 | Creat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创作感想 | THANKS:感谢在大学中遇到的所有人与事,成长不是一蹴而就,感谢这四年美好的校园经历让我获得了许多有趣的人生体验感谢吴颖老师在大学期间对我的耐心指导,使我在大学期间学习到了很多。
吴老师对设计的热爱与责任感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感谢大学期间遇到的所有老师们,使我在每一门学科和经历中都受益匪浅祝老师们工作顺利、平安喜乐感谢我的好朋友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子我莫大的帮助与鼓励,大学四年的相处非常的快乐难忘,祝我的朋友们开心顺遂、前程似锦。
愿地球越来越好,我们也是09人在胖,称在看作者:马佳楠指导教师:吴颖、郑喆创作目的 | PURPOSE: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的影响,人们的活动范围大幅减小,运动的强度也不如从前了,加之膳食结构达不到科学合理。
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目前我国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已经超过一半相信绝大部分的女生或多或少都称豪言壮志过自己要减肥“以瘦为美”的审美方式也处于流行趋势,青年女性作为主流人群开始迫切的搜寻着各类减肥食谱和减肥运动。
为了吸引流量网络上被大量引人注目的标题充斥着,但是否经过科学的证实以及是否有数据支撑就不得而知了因此,作者想帮助青年女性这一主流群体,生动有趣、高效便捷的获取科学准确的减肥知识创作灵感 | INSPIRATION:
此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整个大学期间,女生寝室一定绕不开的话题:减肥女生们常常会“光顾”有体重秤的寝室,借用体重秤来检验自己最近减肥有没有效果;会在试一件很喜欢却太紧身的衣服时立下flag:今天不吃晚饭了;会为了减肥吃难以下咽的全麦面包(虽然我还挺喜欢吃的);会为了减肥在操场上、寝室里挥汗如雨......。
这些记忆里的片段,都是作者做设计时的灵感与素材研究过程 | PROCESS:首先基于青年女性这一群体,经过对减肥人群的调研,对减肥知识的整合进行信息可视化设计加之作者也处于此时期,对青年女性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深入了解。
其次通过网络减肥信息点击浏览数量总结出青年女性所关注的饮食和运动类减肥信息,再通过收集数据、构建层次、实践设计的方法,探究色彩、图案、文字等元素的表现形式,确定了以美观性科学性为设计理念和传播青年女性减肥科普类信息的设计目的,从而实现帮助读者迅速清晰的了解减肥知识。
最后,根据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高效的将复杂冗长的文字转化为可视化图形,使得观者可以快速了解减肥的科普知识
*信息可视化草稿图
*设计绘画过程
*展台布置设计展示 | Creat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图片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创作感想 | THANKS:这是一次敷衍又认真的毕业设计布展赶上生病,因此作者身心俱疲,笑都笑不出来但是很感恩有吴颖老师的指导还帮我们又重新摆了展品,还有室友们的陪伴和帮助、好朋友的鼓励以及家人们的支持,最后还有给我留小纸条的uu们。
最终这个毕业设计还是被我敷衍又认真的完成了,非常感恩!国教全媒体中心出品文案 | 各设计师排版 | 孟子墨,瞿琳欣审核 | 吴颖终审 | 刘丽娴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关怀设计(人文关怀设计app)太疯狂了
5月5日-12日,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时装技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2023届毕业设计展在临平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二楼举办。后续我们将陆…
-
人文关怀设计(人文关怀设计大体量)硬核推荐
“现代主义”追求基于产品功能属性的实用主义、功能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与发展,强调了对人文的。…
- 人文关怀设计(人文关怀设计大体量)原创
- 人文关怀设计(人文关怀设计说明)墙裂推荐
- 人文关怀设计(人文关怀设计作品)满满干货
- 人文关怀句子(医护人员人文关怀的经典句子)这都可以?
- 人文关怀句子(公司人文关怀的句子)越早知道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