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学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每个人都立足于环境,浸泡于环境,在环境中开花或枯萎,在环境中登高望远或跌落山崖,但同时,却又都是环境的操盘手,既营造着环境,也损伤着环境;既有可能在为环境添砖加瓦,也有可能在偷挖环境的墙根。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学到了吗

 

“我”是“他人”的人文环境文‖安黎

一棵树、一株草、一片庄稼、一池鱼虾,其长势如何,状态怎样,除却自身的因素外,还与环境的优劣休戚相关人也一样,环境是一个人身心能否康乐、生命能否闪光的核心要素之一笼子里遭囚禁的鸟,翅膀再丰盈,志向再高远,都难以翱翔蓝天;而小溪里自由流淌的水,哪怕体态再瘦弱,路途再曲折,最终都能汇入江海。

每个人都立足于环境,浸泡于环境,在环境中开花或枯萎,在环境中登高望远或跌落山崖,但同时,却又都是环境的操盘手,既营造着环境,也损伤着环境;既有可能在为环境添砖加瓦,也有可能在偷挖环境的墙根所谓环境,无外乎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一是自然环境,二是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所指为何,众所周知,无需赘言,但人文环境,却有必要多叙几句的,其因在于它生成于人,亦作用于人,更与人骨肉相连人文环境,望文生义,指的是由人造就的环境,包括由人造就的历史传统,由人酝酿的文化理念,由人衍生的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比如同事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以及经贸关系等等。

与自然环境有规律可循相比,人文环境常常是游移的,杂乱的,甚至是瞬息万变的,今晨与昨夕就会有所不同,一段时间与另一段时间就会迥然相异一个至亲的去世,足以打破亲人间原有关系的平衡;一个领导的更换,也许会带来一个单位气候的冰寒料峭或春暖花开;一个旧政策的终结与一个新政策的实施,注定要致一些人的前途于断崖而致另一些人的前景于通达。

在相当程度上,人文环境仿佛一面照彻世态冷暖的大镜,从中既能窥探到人性的亮光,也能嗅闻到人性的卑污毋庸置疑的是,人是人文环境的主角:既是筑屋者,也是居住者;既是厨师,又是食客;既是酿酒师,又是醉酒汉……简而言之,人是怎样,人文环境就是怎样——是华屋还是茅屋,是美食还是劣食,是甜酒还是苦酒,皆离不开人的酿造制作;大到世界大战,小到邻里纠纷;外到国际关系,内到家庭氛围;远到历史风云,近到现实剧目,皆离不开人的筹谋策动。

很多人一提及人文环境的不堪,就摇头掩鼻,像怨妇那般佯装出一副纯属受害者楚楚可怜的模样然而,受害者真的就那么无辜吗?我看倒也未必凡为人,只要身处红尘,皆为人文环境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扭结或一个螺丝——帝王和臣民、富翁与乞丐、警察与小偷等,无一不是人文环境的始作俑者——不同的是,有人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而有人却对此懵懂无知。

缕析人文环境的成因,就会惊讶地发现,人与人之间竟构成了连环套般不可拆解的因果交织:上司和下属互为人文环境,老板和员工互为人文环境,公婆和儿媳互为人文环境,家长和孩子互为人文环境,老师和学生互为人文环境,同事和同事互为人文环境,菜贩和市场管理员互为人文环境……野心家发动的战火,可以让无数年轻的生命喋血沙场,更让无数的战争难民流离失所;乘坐公共交通,一个相邻的教养缺失而呈螃蟹状的乘客,其横七竖八的劈腿歪肘,就能将一段旅程的舒适,沦为无比煎熬的受罪;独自在人行道上散步,迎面而来的莽汉嘴里肆无忌惮地射出的那口浓痰,就能将人原本碧蓝的心宇,瞬间化晴为阴;周末本想在家睡个懒觉,以消解多日起早贪黑的疲累,而楼下广场舞震耳欲聋的狂躁声响,就能将绵延的酣梦拦腰截断。

对现实充满怀疑的法国作家萨特,曾发出过这等不无绝望的感慨:他人是我的地狱既然“他人”能成为“我”的地狱,又何尝不能反过来成为“我”的天堂呢?想要“他人”不地狱,“我”得先不地狱——互为地狱,人皆受其祸;互为”天堂“,人皆享其利。

要使自己不成为“他人”的地狱而成为“他人”的天堂,就要在日常生活里力避相互暗算,而致力于相互帮扶;力避相互拆台,而致力于互相搭桥;力避相互争夺,而致力于互相谦让;力避相互计较,而致力于相互体谅;力避相互仇恨,而致力于相互爱戴……要做到这些,最为基础的,是要在不懈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方面下足功夫,唯有如此,才能使“我”成为一个让“他人”伴之舒心处之惬意的“优良环境”。

编者注:本文为2019年3期《美文》下半月刊首语

《别样的发现——安黎精短散文汇编》于2017年9月由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作者近些年写作并刊发于各类报刊的精粹散文近百篇,所收录的文章,大多仅限于一两千字的篇幅文章虽短,但字字珠玑,充分体现出“语言石匠”叙述之考究,字词之精到,辞藻之雅致,文华之富于张力和魅力,可谓咀嚼耐人寻味,反刍发人深省,既具有启悟人智慧促使人向善的陶冶之功,又具有撼动人心的撬动之力,极具思想的厚度和艺术的高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