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格局概念(世界人文地理格局)没想到
华夏世界是如何建构起来的?
2023年春运首周,返乡的人流开始增加三年疫情,被压抑的返乡渴望,不可遏制地在这个春节释放即便是XBB的威胁仍在,也抵挡不住人们返乡团聚的热情据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春运客流量将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七成左右。
在一年一度的春运大迁徙中,中国基层社会作为乡情符号的意义,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凸显让我们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看到传统的宗族式家庭结构下形成的乡土文明,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此时,或许正是时候告诉孩子,华夏大地上曾经盛极一时的传统和它们的起因由来,重新辨认那些遍布华夏大地的乡情符号。
图源“中国文明网”“华夏世界”的建构文 | 唐晓峰在中国古代地理学文献当中,有一个很大的词——“禹迹”古希腊人讲地理问题的时候,提到一个关键词“人的痕迹”我现在把这两个概念凑在一起,作为一个对照比较的线索,来聊一聊地理学中的思想世界。
地理在地面上,而地理学在人的脑子里,谈这个问题,我爱举《三国演义》失街亭斩马谡的例子同样一个地方,街亭,马谡用兵的谋略和诸葛亮想的不一样,这是军事地理面对一个地方,面对一片大地,想的不一样,就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一个核心议题。
。这种“不一样”经常发生,街亭这件事不大,虽然也出了人命,但比起文明地理观来说,是很小的。
▲《坤舆全图》清咸丰十年降娄海东重刊本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文明体现大群体思维,不同的文明群体面对这个世界,各想各的,所以得到不同的认知世界美国地理学史家詹姆斯用一个英文词表达这些不同,就是all possible worlds,注意后面这个“世界”是复数,中文译作“所有可能的世界”,这些可能是思想中的可能。
讲思想问题的人爱提两个概念:一个叫做应然世界,一个叫做实然世界实然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实际的样子,它是我们所有人做事情、想问题的一个基础;应然世界,是人类的解释世界,解释之中含有价值观中国古代地理文献,《禹贡》可以对应应然世界,《水经注》可以对应实然世界。
可能有人说《水经注》里面也有价值观,没有书没有价值观。没错。我们这里只是相对而言。
《水经注图》书影清光绪三十年观海堂刊朱墨套印本01何谓“九州”?谈中国的“禹迹”,我们从“九州”说起“九州”是一个思想性的产物,在不同的中国古代文献中,“九州”的名单并不相同《尚书·禹贡》里所记的“九州”有: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这是最经典的一个“九州”。《尔雅》则是另外一套:冀州、豫州、雍州、荆州、扬州、兖州、徐州、幽州和营州。幽州,就是今天北京这一带,营州在幽州的东边。
《航拍中国》剧照而《周礼》所记的“九州”则是:冀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到《吕氏春秋》又不一样看起来,《禹贡》的时候没有幽州,后来出现了幽州、营州等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最初定名单的时候,北方还没有得到像样的开发,所以没有幽州。
过了一段时间,北方发达起来了,要找出一些州来,就找出一个幽州,又找出一个营州,还找出一个并州总之,北方的地位一下子就上来了,这是历史地理在州的体系上的一个大变化有古人对此做了一种“可能”的安排,将这几个不同方案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时代——《禹贡》是夏代,《尔雅》是商代,《周礼》就是周代。
为什么反复用“九州”来表现不同时代的地理格局,这就是一个历史地理思想问题。
禹贡九州山川之图其实,在夏、商时期应该还没有“九州”这个概念,是到周代才开始出现的,但是人们在回溯历史的时候,为了要推崇一种模式,为了要鼓吹一种思想,他可以篡改早期的历史,把“九州”塞到夏代,塞到商代去。
“九州”就是在华夏大地上分的九个区一般的《禹贡九州图》好像都画得比较现实,各个州大小不一,由山川分隔,其实骨子里是一幅类似九宫格的原则:四正、四维和中央它不是八分,也不是十分九分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空间格局理念,在许多方面都有影响。
它是人脑中浮现出来的接下来的问题是:“九州”从何而来?《左传》上有一句话“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原来九州的后台是禹迹,是把禹迹分为了九份。
《帝喾九州之图》《禹迹图》载于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明刊本02“禹迹”是什么?那么,“禹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禹迹”,就是大禹走过留下痕迹的地方,或者是他做过事情的地方禹是何等人,是上古圣贤,那么用禹的名字、禹的身份来命名一大片土地,有什么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儒家不推崇神仙,而是推崇圣贤,圣贤是道德楷模用禹的名字来命名的一片辽阔的土地,就是宣告这是一个道德世界这是用大禹的身份给华夏世界,也就是文明世界定了性这就是禹迹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内涵
佚名《大禹治水图》绢本设色,唐,159.5 x 88.4 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我们今天用“九州”表示全国,而“禹迹”这个名称基本被忘记了但是在先秦时代,它的名气非常大在先秦时代的国君们看来,自己的国家若不在禹迹的范围内,就不算华夏正统国家,而是蛮夷团伙,这是丢人的事情。
禹迹,成为当时政治文化认同的地理指标,一种通过地理位置所表达的社会价值观当这个价值观随着“禹迹”这个词被树立起来以后,人人都在意这件事情它是夷夏之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春秋时代,西方秦国的铜器《秦公簋》的铭文中提到“禹迹”,东方齐国的铜器《叔夷镈钟》铭文中也提到“处禹之堵”。
(也是禹迹的意思)。王国维说,东西二大国无不推崇禹。在那个时代,“禹迹”是华夏世界普遍使用的地理关键词。
“秦公”青铜簋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秦公”青铜簋铭文拓本在有些古书里,禹被描绘成一个具有神性的人物,但后来随着社会思想的发展,禹的性质逐渐定型,最后落实在道德品质上这件事情发生的到底有多早?禹的名气、身份性质什么时候确定下来的?燹公盨的铭文证明,至少在西周中后期的时候,禹的道德高尚的圣贤身份已经定下来了。
在这篇不长的铭文中,一口气讲出六个德字既然禹是道德品质的化身,那么,禹所经营的地方,当然就是一个道德世界。
燹公盨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它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及德治的文献记录上有铭文98字,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道河流的方法平息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规定各自的贡献专家认为这证实了大禹及夏朝的确存在。
“禹迹”就是从这么一个思路来的,这完全是思想中的运作,结果华夏世界就有了含有高尚意义的“禹迹”和“九州”的称谓华夏世界是一个道德世界,这里面,山是德山,水是德水,天有天德,地更不用说,厚德载物这个“德”字用遍全世界,“德”成为一个世界制高点。
这是华夏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地理构建因为是圣人开创的,这个道德世界当然是“可能”的《禹贡》最后说:“声教讫于四海” 03“华夏世界”的建构“五服”也是《禹贡》里讲到的,“五服”是“九州”世界的另外一个结构,它不是一个平行的九分,而是从中心向外扩张的五个层次。
这五个层次,我们都知道中央一定是都城所在,它不但是政治的制高点,也是道德的制高点,是一切的制高点然后从中心开始向周围四面延展,每过500里文明层次降一个等级,推了五次以后不再推了,再以外的世界不值得理会了,那是连蛮夷都不如的地方。
“圣王之治,不在荒远”从各个方面看,“蛮夷”在古代都是被文明人嫌弃的,处于鄙视链的最底层,这不但对人,也对地,蛮夷呆的地方,穷天极地,鸟不生蛋而华夏这里,凤凰来仪,百兽率舞,在地理上应该居天下之中所以说着说着,这个结构里面又推出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中”。
所谓“中国”,就是居于中央的国,天下之中的国。在目前所知的文字记载中,西周“何尊”铭文出现的“中国”二字是最早的,考古学家讲至少在这个时候“中国”已经有了。
何尊西周早期1963年出土于宝鸡贾村镇贾村西街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铭文拓片当然,彼时“中国”的所指和今天又不一样,这是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这样,从禹迹到“九州”、“五服”,现在“中国”又出来了华夏世界就是这么建设完整起来,这个建设不是地上的工程,是人们头脑中的工程,这个大工程叫华夏文明。
从此,华夏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了,而蛮夷世界就“不可能”是这个样子了由禹迹、九州、五服、中国构成的华夏地理,就是一个思想世界在古代中国,略有文化的人心中都会装着一个东西,就是地理中国,这也是一种“中国心”。
这颗中国心是扑在一个地理结构上的,它含有一个价值观、价值等级,这个等级排列在大地上,它控制着典型中国人的方位意识中国人的身体、目光、行动都是朝向中央的,至少有志气的人都会这样万里封侯,江湖之远,都不可忘怀京师宫阙。
这种价值观对人文空间的选择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佚名《番骑出猎图》绢本浅设色,辽,24.4 x 56.3 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上述背景下,中国人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套具有文明特色的地理思想比如边疆(frontier)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中和在美国的历史中意义很不一样。
在中国讲到边疆去,是到一个没有发展、落后、没有前途的地方去,但在美国说到边疆去,你可以一夜致富,那里充满发展机会两个文明当中的“边疆”概念不一样,因为对历史产生的感受不一样我们刚才讲的只是禹迹、九州、中国、五服这几个概念,要把凡是和中华文明地理有关的词找出来,还有一大堆。
这些是我们中华世界独有的一些概念和价值观,它们构成了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地理世界。
赵芾《江山万里图》纸本水墨,南宋,45.1 x 992.5 cm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左右滑动查看完整图片)再举个例子,自然界里有山、河流、湖泊,但是中国人利用这些东西创造意境,形成“江山”、“山水”、“江湖”几个不同的概念。
老外学这几个词的时候,会有一定困难就是山和水两样东西,用字词做不同组合,意思完全不同皇帝只能坐“江山”,不能坐“山水”,更不能坐“江湖”这些词儿,代表不同的地理空间意境通过一系列政治、文化地理概念,世界变成了一个文化的、活生生的东西,人们穿行在这些概念里面,实际上就是穿行在一个文明之中,穿行在一个思想世界里。
这是古代中国的地理学思想世界04古希腊的地理思想世界在古代希腊,有另外一种地理学思想世界一个关键词是“人类的痕迹”它来自一个故事说苏格拉底派哲学家亚里士提普斯的船只在海中失事,一伙人爬到罗得岛上,亚里士提普斯突然看到海岸上画有几何图案,于是向同伴高叫起来,“让我们庆贺吧,因为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痕迹”。
美国地理思想史家格拉肯认为这个“人类的痕迹”有代表性,所以用这个故事的画面做自己著作的封面什么是人类的痕迹?就是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怎么等于人类的痕迹?为什么不用人的足迹?这在希腊世界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把几何学作为人迹,说明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强调了人的一种理性品质。
我们用禹迹强调道德品质,也是人的精神品质,但他们强调的是几何。几何是什么?理性,抽象思维的理性,遵循非常严密的逻辑关系。
练习几何的欧洲人与阿拉伯人15世纪古希腊人推崇这种素质,主张用这种能力面对世界,世界要用这种方法解释,因为世界也“应该”是由理性建构的几何图形只有人能画得出来,因为只有人有理性,所以人的痕迹,不在脚丫,而在头脑。
几何学与地理是有缘分的,有一种说法,“几何”是Geo的音译,也有说是“多少”的意译不管怎样,几何学的发展,最初是与土地测量有关的当然,到纯粹空间的地步,可以离开大地我们都知道柏拉图办了一个学院,学院门口写着“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实际上就是强调“理性”。
他认为具体的事物都是短暂的,一瞬间就过去了,而理念是永恒的,他们要追寻那个永恒的理念。
柏拉图学院马赛克画出土于庞贝古城 现藏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这些大思想家都是强调理性的,他们也谈地理位置的问题,但是人不称他们为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则像个地理学家,他是西方世界第一个提出“地理学”这个词汇的人。
中国“地理”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当然,这个“地理”和我们今天说的不太一样,但是这个词是从这里来的《汉书·地理志》是第一册用“地理”做题目的书埃拉托色尼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他做了一件了不得的地理研究,就是测量地球的周长。
那么,问题就来了,他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从柏拉图开始,甚至从毕达哥拉斯开始,他们就推论地球是圆的,认为球体的力量均匀,最完美
1883年复原的埃拉托色尼世界地图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善于观察他说日食的时候,月亮上出现一个圆形的阴影,从月面划过去,这就是地球的影子他还说,随着人在地面上南北方向行走,恒星的高度和角度会发生变化,这应该是球体的一种现象。
亚里士多德从日常现象上来证明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现在英文earth,又是大地,又是地球,在翻译的时候特别麻烦,什么时候翻译为大地,什么翻译为地球,要从上下文猜梅小侃在翻译《罗得岛海岸的痕迹》的时候,就碰到这个麻烦。
在古希腊上层知识分子的圈子里面有一个共识:大地是球形的所以埃拉托色尼就说:我想办法算一下这个大地球有多大个儿怎么去测量无比巨大的球体?几何学来了埃拉托色尼的测算,高明在这道几何题目的设定方法,题目设立出来,现在的初中生都会推导。
埃拉托色尼测算的地球周长,很接近今天的科学数据世界要用理性解释,用理性表现古希腊晚期还有一个人,叫喜帕恰斯,他解决了一个问题:既然大地是一个球的话,怎么表达球体上的某一个(任何一个)位置?他想的办法就是建立一套球面上的经纬网,用经纬数据描述任何一个球面位置。
后来的托勒密写了一本很有名的地理学的书,里面大部分都是世界重要地点的经纬数据这一套用经纬度的语言来叙述世界地理,在当时来讲是最先进的、最高明的今天看,托勒密所叙述的这些地点的经纬度数据基本都是错的,但托勒密这部书依然伟大。
西方学术史经常认可这样的情况,某人的结论全是错的,但方法是对头的,依然价值很高
托勒密的世界地图载于托勒密《地理学指南》1467年现藏于波兰国家图书馆希腊人具有一种物格化的世界观这是方东美的话他们喜欢把世界看成是东西,中国古人则对世界赋予各种品格方东美说,古希腊是近代欧洲文化之母,传下来一种重要的宝物是科学。
科学精神是希腊人的根性,他们对于任何现象都要寻出一种理性的秩序那么人和自然界是怎样一种关系?这是与上面问题有关联的另一个地理学思想中的大问题对自然界的不同定性,会引导出不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然二元论,是西方很长时间的思想特点。
格拉肯用了很大的气力,考察总结了西方思想史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史问题,写出名著《罗得岛海岸的痕迹》。中国古代讲天人合一,合在什么上,不是合在理性上,是合在品德上面。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克拉伦斯·格拉肯《罗得岛海岸的痕迹》初版插图,1967年方东美总结说,自然在后期希腊哲学中是没有价值意义的中性世界,就西方近代科学主义而言,自然是指整个宇宙的机械秩序,这种秩序是遵从数学、物理定律支配的数量化世界。
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界出现过一个计量高潮,就是要寻找纯粹中性的规律,而不顾任何真善美或神圣价值的意义方东美说,对于世界,中国哲学不执着于其自然层面而立论,不执着于其实然状态,而要不断地加以超化。
对儒家而言,超化之,使它成为道德宇宙、道德天地、道德世界对道家而言,超化之,成为艺术天地从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始,艺术感受甚至覆盖整个自然界对佛教而言,超化之,使其成为宗教世界不过,古希腊思想家并非不重视人文,但没有把人文道德合到自然界去。
自然界是理性对象,是工具对象,希腊诸神里面有工匠神,柏拉图赞扬工匠精神西方的地理思想世界,后来又经历罗马时代、基督教中世纪、文艺复兴,又有多样呈现中国古代地理思想世界,传承性很强,但也有时代变化,比如蒙元的内亚视野,还有不同流派,比如佛家一大套,道家一大套,风水家还有一小套。
近代科学在西方诞生,试图将全世界地理学统一起来,洪堡的地理学几乎成为全球范例但在对现代性研究的趋势中,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加上空间转向(spatial turn),地理思想(主要是人文地理思想)。
的多样性重又被关注,世界正在被重新解释。本文系唐教授在沙龙的主旨发言,题为编者所加。- End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唐晓峰 著丛书:给孩子系列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中信出版社2018-1《给孩子的历史地理》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教授专为青少年读者撰写的中国历史地理入门图书,既有权威性,又深入浅出,通俗易读。
全书以历史和地理的双重视角,讲述中国古老而伟大的文明进程作者选取文明空间、地域社会、环境人文、乡土风俗、王朝变迁、地图与人等角度,以具体实例解读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的奥妙,并配以近百幅插图、地图,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让孩子在历史中认识中国大地,在地理上了解中华文明。
丛书:“给孩子”系列:
大家的博雅启蒙课大家手笔,卓越眼光,传递文明薪火,锻造孩子人生第一块知识基石,照亮下一代的成长空间。我知道你在看哟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