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电影(历史人文电影)这都可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李道新按:最近几年来,受到语言学、古典文学与历史研究等领域的影响,我已经主动离开

人文电影(历史人文电影)这都可以

 

        李道新按:最近几年来,受到语言学、古典文学与历史研究等领域的影响,我已经主动离开自己的学术“舒适区”,尝试了不少跟“数字”或“数字人文”相关的学术工作,粗略一算,共计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为一家重要学术期刊组织了一期数字人文与电影研究专栏;在“C刊”和“两报”上发表了《数字时代中国电影研究的主要趋势与拓展路径》和《数字人文、影人年谱与电影研究新路径》等4篇独立署名的论文;在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上进行过不下10次主题发言,在北电、中戏、上大、南师大等各地各家高校举办过20次左右讲座,更在北大参与计算中心、信息科学与交叉学科等部门组织的工作群、会议及课程,还跟认真阅读或直接联系过列夫·马诺维奇的博士生们策划过几次专门的读书会;组织年轻学者们共同翻译了一本德国学者阿德尔海·赫弗伯格有关吉加·维尔托夫影片可视化的研究专著。

尽管在我2021年的学术发表中,仍有关于左翼电影运动、中国电影美学与电影史理论方法等方面的“传统”论题,但上述各种言行,已经倾注了我这个原本非常纯粹的“人文学者”的心力,成为我焦急地应对数字时代“思维转向”“范式转换”与“学术转型”的一种特殊“姿态”。

         7月16日,我又组织北大艺术学院部分在读博硕士以及一直保持合作的相关研究者,通过腾讯会议展开了25人专题学术研讨会本公号将陆续登载与会者发言及观点,期待各界指正1. 北京大学李道新教  授

2. 乔  宁博士后3. 温  岩博士生4. 普泽南博士生5. 徐之波博士生6. 李鹤伊博士生7. 朱子彤博士生8. 张雨蒙博士生9. 李思锐博士生10. 柴  波博士生11. 栗  琳博士生12. 田  源

硕士生13. 北京师范大学陈  刚副教授14. 北京电影学院李九如讲  师15. 赵  寻博士后16.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檀秋文副编审17. 彭静宜副研究员18. 安徽师范大学陈接峰教  授19. 长沙学院

谭文鑫副教授20. 安阳工学院/澳门科大董立晶讲  师/博士生21. 上海师范大学张隽隽副教授22. 天津师范大学年  悦讲  师23. 华南师范大学崔雨竹讲  师24. 美国芝加哥大学杨槃槃博士后25. 

中南大学袁铭嶸博士生数字人文与电影史研究的三个面向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讲师  年悦数字化浪潮推动之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革数字时代知识生产转型可以被描述为“以印刷术及书籍为物质基础和认识论前提而建立起的印刷知识生产体系正在向以数字技术和电子终端为物质基础和认识论前提的数字知识生产体系转变。

”[1]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社会知识生产形式与组织形式,并引发了人文学科研究范式的革新当下数字技术的应用已经构成了电影史研究的基础环境和基本条件,并正在促成电影史研究范式的新转向一、文本挖掘与深度辨析凸显。

数字人文经由早期的人文计算所开辟的路径,已逐渐形成为一个具有多元开放的谱系格局就电影史研究而言,历史材料的穷尽式挖掘与研究议题的巧妙提出是其研究关键而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库、专题性数据平台、订制化数据库等数字检索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解决了电影史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使得依靠大量数据的电影史研究得以深入展开。

当下电影史研究者往往通过设置关键词进行多层次检索范围广阔且内容丰富的史料呈现也会促使研究者易于捕获潜在信息与议题,这对研究者文本挖掘能力与深度辨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文本挖掘(Text Mining)即从文本数据中抽取隐含的、以前未知的、潜在有用的模式的过程。

[2]文本挖掘要求电影史研究者具备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分析文本数据、抽取文本信息,以及挖掘潜藏关键信息的能力具有电影学与历史学双重属性的电影史研究依赖于对影像、事件、人物与制度等历史材料之间关系的处理数字时代的关系型数据资源将图书集成变为可视化、交互式知识集成,并超越“检索”功能进而具备“发现”功能。

研究者可以从知识图谱任何一个节点出发,并在其提供的分析型数据基础之上进行深度辨析,整理提炼形成具有活力的历史叙述可见,数字人文一方面正在助力电影史研究向着更为深阔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方法的应用也导致了研究者观念与方式的转变,从而促使研究者更为专注于文本挖掘与深度议题的探究与辨析。

二、细读与遥读联动作为信息科技与人文学科的交叉,数字人文的发展基于“数字”与“人文”的双向需求与互动[3]数字人文体现着数字技术与传统人文研究方式之间互动的学术立场,作为人文学科的电影史研究正在数字化热潮下开启了“细读”与“遥读”联动的新局面。

细读(Close Reading)在电影史研究中通常指传统意义上的遵循电影文本叙事逻辑与顺序的文本细读,研究者往往聚焦电影文本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而在当下电影史研究中,仅仅依靠线性细读难以系统全面探其本质,基于数字人文的遥读正在与细读联动展开。

遥读(Distance Reading)即通过量化的方法对庞大的文本体系中的类别、内容、结构等元素进行解释遥读更为关注大规模样本数据的整体趋势,方便电影史研究者在对超文本进行分析后,以全景视野总结其演变历史。

在此过程中,电影计量学为电影史研究者的遥读提供了支持,其可视化数据直观地呈现了电影风格、节奏、空间与情感变化等信息,也因此“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数据共享和跨学科合作的电影研究模式”[4]因此,细读与遥读的联动将会促使电影史研究在更为宏阔的学术视野下展开,并形成一种跨界、互联、融通的电影史研究新局面。

三、数字人文与影人年谱结合的新尝试在当下电影史研究的数字转向中,将数字人文与中国影人年谱研究相结合的尝试已经成为拓展电影史研究基础和重述中国电影史的重要路径[5]从年谱学这一中国史学传统和数字人文角度进入中国电影史研究,可以在电影史研究观念、范式等方面成就一种独特的中国气质的学术构型。

[6]利用数字技术串联中国影人生平、作品、著述、评价等数据正在蓬勃开展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科学(GIS)串联影人居住地及其行迹,或对电影拍摄地及传播地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来考察影人社会关系及影人群体之间合作关系;利用电影计量学方法与量化分析工具分析电影文本风格演变等研究。

这些开放、交互、动态的“中国影人年谱长编”的设想与尝试将进一步更新中国电影研究的知识结构,重组中国电影的学科体系毫无疑问,数字人文正在成为当下引导突破传统电影史研究格局与直面数字转型的一种重要路径、创新形态与未来趋势。

[1]陈静:《复数的数字人文——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数字人文》,《中国比较文学》2019年第4期,第16页[2]柯平、宫平:《数字人文研究演化路径与热点领域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年第6期,第19页。

[3]邓小南:《数字人文与中国历史研究》,《中国文化》2021年第1期第11页[4]陈刚:《计量电影学与费穆电影结构的可视化路径》,《电影艺术》2020年第4期,第45页[5]李道新:《数字人文、影人年谱与电影研究新路径》,《电影艺术》2020年第5期,第27-35页。

[6]李道新:《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2019年第1期,第92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