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交流是什么意思(人文交流专业是什么意思)这都可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文知识分子不是从属与生产力范畴的脑体分工框架下的脑力劳动者,甚至也不是某种专业或职业,而是基于高度专业分化现代社会的人文整合需要而超越专业分工的精神群体。

人文交流是什么意思(人文交流专业是什么意思)这都可以

 

人文知识分子何以安身立命并守护意义世界——读尤西林先生《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一陕西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尤西林先生的专著《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及其使命》初版于1996年,迄今逾

20年,期间多次修订再版(2006年增订版、2008年台湾繁体字版、2017年新修订版),已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的经典之作本书引起包括人文哲学学术在内的学术界持续关注与讨论,并被一些知名高校列入大学生经典阅读书目或研究生学位课研修书目便是明证。

在超越性精神世界日渐式微的现时代,一本讨论知识分子起源及其使命的人文哲学与思想史著作能引起如此反响,恰恰是学术界对重建人文精神迫切需要的真实反映在这本著作中,尤先生以博古通今的学术功力、热情饱满的人文情怀、坚定不移的历史担当,立足人类思想史(古今中外)视角整合人文哲学(含美学、宗教学)并深切关照现实,勾勒出人文知识分子何以能够成为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的历史脉络、学理内核与现实路径,不仅有助于现代学人在功利的涵义世界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而且引导他们将一已“意义”关怀扩展为公共话语者以重建和维护公共精神。

笔者初读此书,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个人谋生乃当务之急,渺茫之感时而侵袭心灵,何以安身立命实为重大的人生困境十年虽非捉襟见肘的生活及奋进拼搏态的人生经历(曾以“与时间赛跑”自嘲)中,尤先生著作中那些我并未完全理解透彻的理念时而敲打、甚至鞭策着我,。

这种鞭策,不是教人追逐功利意义上的事功,相反恰恰是对短期功利思想的警惕与提防我想,这就是人文意义的意向性感召时至今日,功利性谋生之压力依然沉重,个人亦为俗世事务胁迫而身心疲惫,以至于夜深人静与书为伴之时才自觉轻松而自由,这种白昼与黑夜泾渭分明的疏离感似乎为包括我在内的诸多以人文教化等为业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拿到本书最新修订版后,如饥似渴通读全书的满足之感便不难理解二本书所指人文知识分子,“它不是从属与生产力范畴的脑体分工框架下的脑力劳动者,甚至也不是某种专业或职业,而是基于高度专业分化现代社会的人文整合需要而超越专业分工的精神群体”。

书中多次提到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当他关怀原子能科学的人道主义意义时就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这一特例足以彰显人文知识分子“关怀并挺身实践公共精神”的核心要义要理解上述知识分子内核,需要抵达学理深度书中基于劳动二重性结构这一真实人类学形态,将其语言学与符号学化,并基于汉语概念获得了劳动的涵义。

(meaning)与意义(significance)二重性结构这里的劳动二重性并非《资本论》商品生产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而是指“劳动这一人类学行为具有永恒的谋生与自由双重性”在这一视域中,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保持能量以维持新陈代谢)的生命活动方式,即谋生(生存)的手段。

这是劳动永远无法被勾销的自然限定性然而,这种自然限定性并非价值判断的对象,即其并非必定与自由对立非常深刻的一个观念是,自由不是对自然进行人类利己主义的利用与统治,而是对自然与人的解放和提升因而自由不仅是对于人类而言,也是对于整个世界(含自然)而言。

人及其劳动的使命便是唤醒自然潜能,使包括人在内的各个自然界的小环境汇合并不断发展为“世界”在“世界”中,万物以协调配合与相互促进扶助的方式各尽其材性在使万物各尽其材的同时,人也就尽其(实现)人性因此,“劳动既是人类生存欲望需求支配下的自然限定性谋生活动,同时也是超越出这一谋生性而解放自然万物与人自身的自由活动”。

这种崭新的对劳动涵义与意义对立统一的界定,与贬低劳动谋生无意义的思潮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摆脱非神即兽的虚假选择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这种劳动的谋生性如何转化为自由性?为此,作者又转入人类思想史的视角,从现代阐释学角度论证得出需要“一个基于共同意义关怀立场态度的人文精神群体及其所阐释并守护的意义世界”,组成这个群体的人就是人文知识分子。

三从历史演进与对周遭世事的省察可以明晰书中所示人文知识分子的特殊矛盾:“作为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他超越现实世界;作为现实的血肉之躯,他又不可能摆脱生存压力与特定的社会关系”这也是人文知识分子天然的悲剧性以及职业困境之源。

这一点也因人文知识分子处于四方结构(他是“神使”、他代表人类、他与王(权力)交往、他与民众交往)关系之中而更为复杂因而,尤西林先生在前述“劳动二重性”的涵义与意义理论基础上,用了很长的篇幅系统论述了人文知识分子的起源与演化、意义与权利、意义与意识形态以及人文知识分子的生活张力问题。

这些研究为“志于道”的人文知识分子在复杂的关系之中寻找安身立命之坐标提供了支点在此有几个观念性的概括值得引起重视:(1)人文知识分子要甘于退居边缘地位,与俗世自觉保持形上距离,这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言及的“分离”。

这种分离不同于古代所指的隐士或遁入空门,更不是“犬儒”式的怯懦,实指独立思考的精神,在此精神指引下径由自我意识而进入人文意义境界(2)意义阐释内在地要求人文知识分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普遍的移情(同情)力与求异性思维、以及执着追求的沉思气质。

这就要求人文知识分子应处于更好的“教化”水平上也即人文知识分子应当利用自身所能掌握的因果关系力量协调、组织、照护万物,使自己成为自然界唯一不自私(自我超越)的生物这就是人性的特质(3)人文知识分子的意义之爱

意味着对世俗涵义界众生潜在人性前景的希望、信任与期待,而决非等级世界的鄙视、教训、凌驾与践踏因而,人文知识分子要提防因对权力的依附而沦落为统治的工具,即警惕意义异化为极权进一步言,对于人文知识分子及人文意义教化来说,只有摆脱了权力的强制、引诱与扶植,才有真实的思想自由与意义真理的阐释,从而才能向社会提供超越性的意义真理与人类自我意识。

(4)是故,现代自由所依靠的高度理性形式与专业化的国家法制本身,恰恰需要法制之外实质内容性的公民精神维护知识分子无权亦无力僭越国家行政职能,但却以关怀此职赖以维系的公共精神为天职(5)人文意义教化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文化陶冶。

,使每一个进入权力系统的公务员不仅是知性涵义的熟练操作者,而且也是具有人性教化水平的意义阐释守护者,将对未来社会的健全人道发展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6)作为绝对性亦即终极性的可靠价值根据,不是日常生活自发的产物。

,而如孔子儒教、耶稣基督教、释迦佛教已显示的,必须在独立阐释的人文文化传统中才能生成,这一工作有赖于人文知识分子的专门努力四笔者就读大学时有幸在公选课名单中看到《人文科学导论》课程并连续两届聆听尤先生的人文科学原理课程。

在课后与先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与先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情谊,乃至先生在一些私人场合向他人介绍时称呼我为“好朋友”作为学生及晚辈,实愧难当之所以选修人文科学导论课程,既与当时广为宣传的通识教育思想有关,即学理科的应该学点文科(对通识教育的这种理解实际并未抵达其内在价值高度),以为这门课可以学到文科知识;也与此前选修的李亚平老师的《新中国史专题》和张国俊老师的《艺术散文鉴赏与创作》两门课程的学习经历有关,两位老师具有启蒙意义的授课激发了我对文科的兴趣。

开学前拿到《人文科学导论》教材时才发现,这是一本并非文史哲知识聚集的“大文科”知识书,而是人文科学的原理性学术专著,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对一个极度缺乏哲学基础的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学期的学习不能说不刻苦,但实际上并未听懂其中的奥妙。

因而,第二届开课时又旁听了一个学期,才逐渐入了门听课的过程中被尤先生精彩的恳谈式教学所吸引,同时又产生了仅依靠自身智慧无法解答的问题,这就有了课后与先生的交流互动交谈中尤老师鼓励我思考科学与人文相融通的教育问题,于是,在人文科学原理学术观点的指引下,我开始了对物理教育人文价值的研究,作为练笔撰写了《物理教育的人文本质》一文,这篇逾万言的论文受到先生的首肯并推荐至学报,终因无力支付版面费用而放弃发表(此文在定稿七年之久后发表在《基础教育》杂志)。

工作之后,在与先生的通信中,先生多次鼓励我不要放弃对这个有生命力的研究课题的持续思考,然迫于功利性谋生的威胁,我将主要精力放到物理学习心理及物理教学技能的学习与钻研之中,物理人文教育这个课题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实属遗憾。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这个课题的深度挖掘还需要极其深厚的学养积淀支撑,与我而言显然是不具备的,由此也可窥见人文学术厚积薄发之特质笔者脑海中也不时地回转着尤先生的老师当年对他的那句“不要沉迷于发表”的告诫,正是在这样的劝诫下,尤先生经历多年艰辛的学术习得,终破解人类“劳动二重性”的学理内核,并在文艺学、美学和宗教学多个领域做出原创性的工作。

这对受浮躁学风浸染而急于学术产出的青年学者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重读《阐释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想起了上述学习经历,一并记录下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