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提升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是不是病句)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王老师,您最近怎么看起来没精打采的?遇到什么问题了?

提升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是不是病句)没想到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王老师,您最近怎么看起来没精打采的?遇到什么问题了?前段时间北京市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您知道吧?都是这次改革惹的祸。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远在北京的改革怎么也波及您了?您知道,北京市的改革往往是全国改革的风向标,所以虽然福建省目前还没有出台类似的改革政策,但对我们的影响却已经提前到来了。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说来听听,有哪些影响?比如说,北京市这次高考改革的举措之一,是高考语文加分,英语降分,这导致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分值降低说明英语不那么重要了;再比如说,这次改革倡导高考命题打破学科边界,今年北京英语高考作文题目是“用英语介绍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试图考查学生语文、历史等方面的综合人文素养,这导致语文、历史等学科的部分教师认为,英语成绩的高低,最终还得取决于学生的语文功底和历史积淀,因此,他们不断向学生宣传自己任教学科的重要性,甚至贬低英语学科的价值;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一些教师认为,英语学科不实用,与学生的衣食住行都没有关系,所以才会被“降位”。

种种这些,导致许多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听课了,对英语作业应付了事的现象也开始增多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那您自己的看法呢?您觉得英语学科到底重不重要呢?我觉得英语学科还是很重要的,这与在考试中占多大比例没有必然联系英语学科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英语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英语课本中的故事、谚语、异域文化等,能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英语打开了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许多学生没有走出过国门,英语课能够在语言之外给他们带来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包括政治、经济、历史、风俗文化等多个方面英语绝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课,在语言教学中,涵盖了文化的内容。

因此,通过学习英语,学生不但掌握了一门语言,同时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开阔了眼界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我同意您的看法,英语课对学生来说的确很重要英语学科的价值不同于物理、化学学科传授的实用性知识,英语学科的价值看不见、摸不着,但带给学生的是全方位、潜移默化的提升英语也不同于语文、历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它意在打开学生“开眼看世界”的窗口,带来的是异域风情、多元文化、特色民俗,语言魅力,这是语文课、历史课不能代替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北京市要采取分值调整、学科贯通的政策来削弱英语的重要性呢?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我倒不觉得这是在削弱英语的重要性。比如说,语文加分、英语降分这一措施,只不过是对分数杠杆的一种运用,以此来调节学生学习语文和英语的时间和精力。这个怎么理解?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英语学科的确很重要,但英语毕竟是外语,其重要程度不能超越我们的母语但是,英语学科在高考中的分值不但长期与语文等同,甚至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语文,个别学生英语表达非常流畅,但中文表达却歧义迭出、病句连篇。

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的学生比比皆是,但主动提升自己语文水平、中文修养的,却少之又少可以说,人们对英语的重视有些过头了,“英语热”的确该降降温了所以,北京市运用分数杠杆的目的不是降低英语的重要性,而是要调节这种过分的热度,让广大学生能够把花在英语学习上的一部分时间用到语文学习上来,能够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关注自己的中文水平。

这还不是说明英语已经没有以前重要了吗?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不,英语的重要性一直在那里,不增不减以前我们过分重视英语,并不意味着英语的重要性增加,这只是大家对英语的一种略显偏激的狂热;现在我们运用分数杠杆调节这种偏激的热情,只是希望大家对英语的关注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并不是要降低英语的重要性。

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至于学科贯通这一条,更不能理解成降低英语学科的地位如果说用英语介绍历史人物,就说明英语没有语文和历史重要,那么,用英语介绍一位科学家,是不是说明英语没有物理和化学重要?如果是用英语介绍一位运动员或艺术家,是不是说明英语没有体育、音乐、美术重要?按照这个逻辑,所有学科都比英语重要了。

北京的高考改革体现出学科贯通的趋势,目的是“倒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注意提升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是希望学生在各个学科、各个方面都能有所进步,这与学科地位的升降无关我明白您的意思了,看来我有些多虑了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学科的意义。

谢谢您帮我解答疑惑

偶尔迷茫的王老师

未必正确的周博士

您客气了,我们多交流再见!作者单位:王卉,厦门英才学校;周序,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总第266期微信编辑:吕丹(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教师》总第266期)(欢迎关注中国教师公众号 ID: zgjszz)。

《中国教师》杂志社官方网站:www.zgjszz.cn·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期刊

·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