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医学人文关怀的诗词(医学人文关怀体现在哪些方面)居然可以这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赋予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 --- 安宁疗护中的医学灵性照顾 2. 灵性、医学灵性与医学人文

医学人文关怀的诗词(医学人文关怀体现在哪些方面)居然可以这样

 

赋予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 安宁疗护中的医学灵性照顾

邓涤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淋巴造血综合肿瘤病区主任李嘉诚基金会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宁养院前任主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姑息治疗学组委员 中国生命关怀疼痛诊治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委员 

湖北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委 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委会副主委 湖北省抗癌协会癌痛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        一个面临生命威胁的病人,除了想治好病外,还会思考什么?这是医学人文科学探索的课题,表现为人不仅想活着,还想活得有意义。

从追求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角度来讲,这种涉及生命、表现为终极关怀的追求在医学临床就被称为医学灵性需求   灵性、医学灵性与医学人文      “有时能治愈;常常给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句镌刻在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上的名言恰如其分的道出了医学从业者的切身体会和病患者的真实需求。

在科技和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知道个体生命有生就有死,特别是在了解自己所患疾病不可能治愈后,人们都能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死亡的冲击使患者强烈的追问自己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自己的生命是否还有意义,这种灵性觉醒和强烈的灵性需求是现代医学人文必须解决的课题。

在此,我们需要明白医学灵性与医学人文的关系,明白医学灵性前必须明白“灵性是什么”什么是灵性?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不至于成为行尸走肉、遗臭万年,这种能力与动力就是灵性。

灵性的本质是追求生命的意义,即有意义的活着      当追问何为“灵性”时,一直以来人们对其均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有宗教信仰的人认为它是一种超凡的、灵感的超能力,如基督教给它的定义是“气息”或“生命力”,佛教认为它是一种道德性情的培养;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将其归于“精神”的范畴;《现代汉语词典》中将人的一种天赋的或动物经过训练而得到的部分智慧定义为灵性。

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一个现状,即“灵性”是一种客观的、但又没有一个确切描述的存在,而且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的将它与宗教联系在一起,由此变得更加虚幻、神秘、或者模糊不清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模糊认识呢?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劲松教授认为:“灵性”这方面的讨论长期以来被宗教独占;或在强调集体作用的文明发展中被压抑,而得不到理论研究和个体实践;同时这种一般带有偶然性的表现因为难以发现其规律、更多的被误认为是超自然的力量。

因此,“灵性”这种在日常生活中轻易不会被他人觉察的能力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被科学所承认      承认“灵性”的客观存在,是了解一个完整的人不可缺少的维度陈劲松在其《灵性引导生活》一书中将灵性放在一个完整的人的范畴来理解和定义,他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感性、理性和灵性的统一体;日常生活应该富于感性、据于理性而充满灵性;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同时具备不同程度的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和灵性能力。

陈劲松教授的这种对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感性”和“理性”的说法的心领神会,也许能帮助我们更容易的理解“灵性”:1. 伴随着一个人在各种环境中的生活、生长、成熟、和创新,各种感觉器官持续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自觉和表象的认知及实践,让一个作为生物体的人对自然界产生了感性认识,人的这种具有感性认识和实践的基本能力就是感性能力。

2. 人在实践中逐渐具备了将事物概念化、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能力,即理性能力3. 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为一个人的生存提供的外在的物性支持,但它们相互之间、甚至与自身常常会争长竞短,发生冲突4. 在一个人的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成熟的过程中,一种与生俱来的、规整个体一生方向的能力-----灵性能力得到超越(成长、丰富),这种不断自我超越的“灵性”能力可以促使感性和理性“朝向物性世界”发展的同时又会因为自我觉察而在实践过程中让自己“远离物性世界”,进而体现一个人的意义与价值。

因为感性和理性它们自身或相互之间的关系会使人产生一种追求物性世界的心理倾向,灵性能力可以对一个人的这种“心理倾向”做出适度的调整,避免个体的整体生活过于物性化,从而促进个体“自我实现”或“止于至善”,保证一个人既要活着,又要活得有意义。

5. 一个人一生的灵性的发展可以分为3个高峰阶段,分别表现为儿童时期的生命激活(对物性世界的好奇、惊叹和探究)、个体专业化训练后的真实的探究自我(真实的、灵感的、充满激情的创造力)和个体灵性感悟期(随着老之将至或某些事件的诱导而对人生的觉察和醒悟)。

6. 灵性能力与一个人的幸福体验密切相关,灵性视角的幸福观并不是脱离物质生活来谈论个体幸福,灵性能力就是一种让个人能与环境和谐共处的能力      因此,什么是灵性?灵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伴随一个人一生、能够不断自我超越、用来规整自己人生方向、使自己不断完美的能力。

与物质生活相关的感性和理性成为追求幸福体验的灵性的工具,而灵性最为重要的能力又是能够促使个体摆脱物性世界的束缚,保持一个适度的理想的人生方向灵性与灵气:论“万物皆有灵”的局限性      “灵气”的说法为我们理解“灵性”提供了不错的帮助。

      为了说明生命的本质,起源于道家学说的道教倡导“万物皆有灵”,佛教主张“一花亦世界,一叶亦菩提”,中国诗词中的“钟灵神秀”认为山川、文章皆有“灵”这些深入人心的鸡汤故事似乎都在暗示“灵性”的无处不在和与宗教的密切关系。

      其实,从唯物的角度分析这些认识,是错误理解了“灵性”的内涵和混淆了“灵性”的概念从“灵性”的内涵中我们知道灵性既不属于神,也不属于物,灵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又不断自我超越完善的、在认知世界的物性(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基础上规整一生的发展方向、既要保证生存又要追求自我实现的能力。

      山川经过风化和剥离所表现出来的沧桑或具有拟人化的外形被赋予了某种具有灵魂的说法、动物具有某些与人亲近的行为或类似的表现,均能引起、表现、和传导某个人在某个时段的心情、能恰如其分的体现出想要表达的感情、能引起观察者的共鸣,因此而被赋予了意义并被传导出来。

这种所谓的在觉悟的过程中将一花一叶的表现升华为人生哲理的说法常常被我们认为是其具有“灵性”的表现,其实在主流的中国文化中,这种现象被给予了另外一个特殊的、更加精准传神的说法------灵气“灵气”一词能更好的描述物性世界中一种既区分于灵性,同时又与灵性有联系的事物现象。

物性是万物的属性,它是某个物的自身固定、不变、自在和不可超越的属性灵气就是对事物的某些物性表现的精炼表述,这些表现都具有事物的物性中固有、固定、无法自我超越的共同特征事实上许多动物经过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与人沟通的表现和能力,在中国文化中用 “具有灵气”的说法就贴切的表达出这种与人的灵性有本质差别的动物的物性表现。

      物性不仅仅是某个固化的东西所独有的属性,如果一个人的生活被感性左右、理性束缚、理智迷惑时也可以认为他就是被一个被“物性化”的物,只是物性的程度不同而已,他(她)的灵性引导追求生命意义的能力会被物性所遮蔽,表现的行为就会偏离人性的方向,中国文化中常用“猪狗不如”的说法鄙视了这种状态。

      灵性是一种与物性相对立的能力,某个具体的人的灵性正是在对这些物性化的世界的认识过程中力图摆脱这些物性的束缚而发生超越超越过程中的某些感悟也许正好与某个物的外在固定表现存在一些相似或关联,说一个人或某个物体 “有灵气”是想表达他(它)们显示的智慧或/和给其他人的启示,是具有固化特征的物性的范畴。

当一个人的内心开始感觉到自己被物化遮挡或迷惑时,灵性就开始促使他(她)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感悟与觉悟      灵气是事物具备的物性,只是恰好在此时与某个个体的灵性发生和谐与共鸣,并被传颂而且得到许多其他个体认同。

“万物皆有灵”中的“灵”在此处理解为“灵气”更加合理,否则就会陷入中国、西方的神话中广泛存在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影响着人们生活的“万事万物修炼出足够的灵性就可以成仙(精)”的唯心世界了灵性、文化与宗教

      提起“灵性”,人们常常将其与宗教联系起来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普遍维系着似是而非的宗教信仰状况,为了更好的开展灵性工作,必须明确“灵性”研究的科学性,必须说清楚它与文化、宗教的区别与联系      从灵性的本质来看,灵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追求生命意义的能力,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的能力。

文化素质是一种人类社会拥有的、非功利性的、通过穿越时空形成的、可以提高不同时期特定人群的综合素质的文化积累,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类尊严与自由,维护人类的价值与意义,它是人文精神的精髓从追求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角度,灵性是个体在精神生活中彰显自己的文化素质、与自身的人文精神高度统一的科学能力。

      宗教作为哲学与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因为它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原因和长期占据人们精神生活的主导地位,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可避免的成为灵性常见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从灵性的角度,宗教是特定人群共同的灵性追求的系统的表现的总和,不同的宗教是被不同人群拥有和追求,具有自身特色的灵性内容。

因此,如果我们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理解,灵性是一个比宗教广泛得多的、也科学得多的更大的概念,它的内涵是个体在多维度的范围内追求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而外延就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和采用不同形式表现和传导出来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只是其中的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图3来描述

      总体来讲,个体的灵性是与其身处的文化坏境、自身拥有的文化素质密不可分的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灵性的有了更加丰富、科学的表现形式过去认为的灵性一定与宗教密不可分的误解只是因为长期以来宗教更多的占据了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解开这个误解对我们开展科学的医学灵性照顾至关重要。

当个体重要事件所引导的灵性感悟得不到厘清与表达时,来自外界的照顾与帮助是减轻痛苦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开展体现人文精神的灵性照顾,首先就需要清楚个体的灵性需求和灵性困扰,个体的文化素质和表达这种素质可能的特定形式-----宗教,就被重点关注了。

      中华文化同样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宗教和外来宗教的影响,而且有其特殊的、鲜明的特点以儒家学说为主,佛、道为辅,相互竞争、更多的又是相互借鉴与融合后构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国人追求生命意义这种人文精神的需求提供了广袤的方向与丰富的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的方立天教授提出中华文化包括儒家的人本主义、道家的自然主义、和佛家的解脱主义等精彩内容,精炼出的人生价值观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成为中国国学之魂在这种特定文化环境中,每个中国人追求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涵不可避免的被潜移默化了,自然而然的就表现在每个人的灵性中了。

      心性理论与人生理想密切相关,前者决定了后者的实现途径、操作方式、和内涵规定“心之官则思”明确指出的就是“心”作为思维器官代表着思想、意念、和感情,同时也含有性情与本性的含义儒家思想的心性学说对佛家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的“佛性”实质上就是“人性”,儒、佛、道的相互融合最终形成的“心性论”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

儒家学说突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认为人不仅是感性动物,也不只是理性动物,更主要的是一个充满理性的精神主体(这与陈劲松教授关于灵性的理解是一致的),人之所以为人,本性离不开心;而“性”(情感意识和道德性)又是心的本质;只有从心性出发,才能在人心中寻找到真善与幸福。

      因此,人生价值观、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灵性等概念就可以从宗教的范畴里脱离出来并且有机的统一起来,成为医学临床工作中的医学人文关怀或医学灵性照顾丰富的根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的生死、人的价值、人伦与道德这些人生哲学中必须回答的命题及其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富有特色的答案为医学人文关怀或医学灵性照顾(后文统称为:医学灵性照顾)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

宗教可以成为一个好用的沟通工具与引导内容,帮助那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照顾者在特定阶段、与特定人群用他们都熟悉的宗教语言,更容易的理解自己生活中涉及到生命意义这样一个体现自己文化素质的灵性需求灵性需求与灵性困扰

      以陈劲松教授对灵性的理解,人生不同阶段不断表现出来的人生追求是灵性的使然,灵性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在对感性和理性朝向物性世界的追求的同时、一定会有自觉远离物性以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因此就产生了灵性需求。

个体灵性的发展在某个阶段与个体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匹配时就会出现灵性困扰      灵性需求:      灵性总是在追问“我是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同时又非常困难的问题,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个体的灵性需求问题。

德国哲学家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将一个人的生命形式区分为“本体(Being)”和“小我(I、me、my)”,并分别详细的表述了它们的内涵      本体是一个人最深的自我和真实的本质,是一个与个体生命相联的你自己,但因为它找到了超越你的名字和形象的真实的本质而又比你更伟大。

本体是超越了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后拥有的“至一生命(One Life)”,它不可能在你的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实体的意象      小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思维,其过程表现为: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一个“观察思考者”;个体认同了思维,也就从思维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取自我的感觉;思维认同会创造出一连串的与“我”有关的概念、标签、意象、词语、判断、定义等,随着个体逐渐成长,在你个人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下,你在自己脑海中勾勒出了自己的形象以表现自我和区分他人。

其实小我是本体的一个个孤立、片面的表现形式,本体以小我的形式表现得形形色色、多面多维      Peteet等在《医学的精神》一书中描述灵性的内容时指出:在宗教盛行的年代,人们用宗教身份认同来描述自己的灵性,但在现代似是而非的宗教信仰(nominally religious)的情况下这种认同变得越来越局限,甚至很多人已经不认同宗教是自己的灵性表现。

人们更愿意用身份(identity)、希望(hope)、意义(meaning or purpose)、道德(morality) 、关系(autonomy and relationship to authority)等词语来描述自己的灵性需求。

      将两位哲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灵性需求的实质不就更加清晰了吗!      然而,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对“小我”是持负面认识的认为这些因思维认同而产生的小我有意或无意的将“我”创造成一个个孤立的、需要用具体形式显现的幻象,将生命支离破碎成一片片孤立的碎片。

认为小我并不存在于当下,而是注重过去与未来,总是以在“这里”而想到包括过去、未来的“那里”的形式来关注包含价值、意义、目标、目的的“我是谁”他极力推荐生命个体应该以追求“开悟”的精神摆脱小我的束缚而体验当下的本体。

因此,生命的个体不论是在追求小我而不得的恐惧中还是在追求本体开悟的艰辛过程中,灵性困扰就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了      灵性困扰:      个体在不断的灵性感悟的过程中,受能力和时机所限,灵性需求不是总能顺利的达成和厘清的,总会与自己对物性世界的追求产生矛盾与冲突,这种暂时尚不能实现的灵性需求就会成为灵性困扰而造成个体的痛苦。

      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中都离不开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人在环境中”这里的“环境”就是完整个体的生活中的物性化成分陈劲松教授认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站在“人”的角度,定义了环境的概念,并且从环境中获得追求自身向“完整”完善的各种物性支持,最终完成个体的自我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既肯定了一个人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对“物性”的合理追求,同时又明确的指出灵性能力在追求意义的过程中会促使人与物性保持对立,避免成为环境的附属物或被环境所束缚      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因为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对物化的主动追求的冲动,又有外在环境对个体的诱导或威胁时,如果灵性能力没有完成相应的或更高的超越,则会出现个体的灵性被物性所遮蔽,进而个体就表现出“物性化”的可能或冲动。

这种失去灵性能力规整的个体的物性化倾向很容易使个体简单的将自己等同于环境中的这个“物”(即:小我或固着,个体将自己等同于有多种多样表现形式的某一个物,如姓名、职业、履历、身体状况或自己认同的价值观等等,并以此强化个体自己的身份认同,而这种小我往往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与小我以外的他者发生敌对)。

但是物性终究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带来的只是小我的短暂满足或者是在个体想要的和现实中存有的存在落差而造成的痛苦,不论是这种满足或痛苦中的哪一种,都是物化的小我的烦恼和痛苦的来源因为这种局限性导致的个体出现的困扰甚至痛苦,从根本上就表现为个体灵性需求不得而产生的困扰或灵性痛。

“哀伤源于失落”,其实此处失落的是个体固着的物因其局限性导致的失落      如何缓解灵性困扰呢?当这种因为小我而导致的痛苦积累到无法忍受的程度时,小我就有了产生觉醒的动机,也就是灵性超越的动力这种超越可以是个体自己的觉悟,如可以通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固着或不执著,进而通过觉察、探索自我的灵性;也可以是受外界引导后的觉悟。

这种觉悟最终使小我得到转化,从而根除小我如要帮助一个人舒缓在死亡恐惧或接受死亡的前提下对某个事物的执着追求而不得时表现的痛苦,首先就是要认清痛苦不仅是来源于这种对物的固着,也是因为灵性没有超越这种对物的固着,然后才能引导当事人去体会这件事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引导灵性发生超越以缓解痛苦。

医学灵性      不论在个体成长的哪个阶段,生命中各种“机缘”都会成为引领个体灵性感悟的关键事件年老、生病,特别是当个体面临生命威胁的疾病,现有医疗水平的局限使个体感受到生命的有限时,这种生命中人人都有、时时都有、一度沉睡的灵性会再次觉醒、顿感迫切,会促使个体追问“为什么生病?”、“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什么?”、“我的生命还有意义吗?”等等疑问。

这些需求与困惑正是患者对医学技术之外、体现人文关怀需求的医学灵性需求,只是因为每个个体的生命的不同阶段所处环境的不同使每个患者用他/她自己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求之不能得      站在灵性的角度,医学人文就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人群的灵性需求。

医学灵性照顾就是针对患者灵性需求的人文关怀,重点关注的就是如何意识到患者对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迷失和引导患者去追求永恒生命意义与价值      因此,要提高患者、家属、甚至医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只能从医学灵性照顾入手,运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对患者、患者家属高质量的陪伴。

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熟练掌握科技进步在医学中的应用,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又要避免钻进“单纯科技至上的医疗”的死胡同,为患者舒缓“心”中的痛苦提供帮助二者同等重要主要参考文献:1.  陈劲松.《灵性引导生活》.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2.  方立天.《中国文化与中国宗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3.  埃克哈特·托利 著.曹植译.《当下的力量》.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4.  Peteet, J. R. & DAmbra, M. N..《The Soul of Medicine》.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11。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创立于1957年,是中南地区享有盛誉、历史最为悠久的肿瘤专科,是本地区本专业中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领航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是湖北省肿瘤放射治疗质控中心科主任谢丛华。

擅长肺癌、食管癌、胸腺癌等胸部纵隔肿瘤的内科综合治疗科室下设五个亚专科:淋巴造血、癌痛亚专科亚专科主任:邓涤头颈、乳腺肿瘤亚专科亚专科主任:钟亚华胃肠肿瘤亚专科亚专科主任:周福祥妇科、综合肿瘤亚专科亚专科主任:张弓

胸部肿瘤亚专科亚专科主任:张俊红(以楼层挂牌名称为准)

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

公交:东湖路中南医院站下车,经过的公交路线14、402、411、552、578、701、709、810

027-67812607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