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素养高(人文素养高的科学家)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志士惜日短,奋斗路正长。

人文素养高(人文素养高的科学家)没想到

 

撰写 / 游苏宁(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迄今为止,1915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是中国医学界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学术团体作为一位初出校门就加盟学会、毕生为专家服务近40载的办刊人,在年逾花甲之际,回眸学会筚路蓝缕的世纪征程可知,中华医学会的历代先哲们高度重视医者的人文修养,始终弘扬。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在此通过梳理历代学术巨擘行医之路中倡导人文精神的雪泥鸿爪,以激励后来者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将“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人文精神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为健康中国建设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世纪征程显无疆大爱

 ▲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颜福庆(1882-1970)从初创伊始,中华医学会就一直承载着社会各界治病救人、强体兴国的厚望,并将加强人文修养放在首位不仅倡导学术交流,热心公益事业,而且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使爱国精神始终薪火相传。

 ▲伍连德(1879-1960)回眸百年史册,在中华医学会的杰出会长中,筚路蓝缕起步的开山鼻祖颜福庆、抗击鼠疫的无双国士伍连德、“红色华佗”傅连暲等都是医者仁心的楷模在历次面对重大传染病威胁和严重自然灾害时,作为华夏大地上医学领域的中流砥柱,中华医学会始终不辱使命、挺身而出,追求公益为先,以国家利益为重,快速应对突发事件,以实际行动践行了。

“爱国为民、崇尚学术、弘扬医德、竭诚服务”的办会理念。

 ▲傅连暲(1894—1968)其振臂一呼而响应者众的公信力,无疑来自于百年传承、流淌在这个大医群体血脉中的人文精神和竭尽全力护佑人民健康的坚定信念正是历代先哲们的无私奉献和赓续医学人文教育的薪火相传,才铸就中国医疗卫生界今日人才辈出、大医云集的繁荣景象。

钟情人文者群星璀璨

 ▲沈克非(1898-1972)回眸中华医学会的发展历程中,钟情医学人文教育的人中骐骥不计其数,如璀璨群星,光照史册历代先哲所达成的共识是:救死扶伤是医者的神圣职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中华医学会第14任会长、享誉全球的外科名家沈克非,作为新中国外科事业的开拓者,他是一位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医学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精湛的手术技巧的外科泰斗。

作为名声显赫的医学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医学教学,从不在医院外私人开业,一直坚持在教学医院教书育人他识才爱才,在选拔人才时奉行的标准是:工作埋头苦干,学习勤奋刻苦实习医师为了获得留在医学院附属医院里继续深造的机会,必须努力工作,互相竞争。

只有依靠勤奋的工作和刻苦的学习,才能被他赏识和留聘他同时也是一位非常注重仪表的人,他认为一位医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形象,很难赢得病人的信任他要求医生:皮鞋不亮不行,衣服不平不行,学问不好不行他告诫年轻医生:。

“高明的外科医师是诊断加手术,绝不是开刀匠,必须具有丰富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术,应是内科医师再加一把手术刀”我的老师、医学泰斗裘法祖因德艺双磬、学富五车被尊为学界楷模,他曾教导我们:“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裘法祖(1914-2008)痴迷临床的张孝骞教授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临床的无限热爱、满怀激情,并具有终生秉持、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毕生的医疗实践中,张老一直是希波克拉底誓言最认真的践行者他一生清心寡欲,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病,始终以拯救患者的生命和解除病患的疾苦为己任。

在博览群书、精深钻研的同时,他更重视临床实践

 ▲张孝骞(1897-1987)在对年轻人的培养上,一向奖掖后进的他坚持德智并举,宛如独具匠心的园丁,一丝不苟地雕琢着棵棵幼苗他以自己逾60载的从医实践告诫我们:临床医学最重要的是实践,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与患者的生死及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对患者的诊治时刻要。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认为医学虽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却带有社会科学的成分他将“戒、慎、恐、惧”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临床中对患者一视同仁,时刻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始终是亲切、和蔼、耐心、仔细。

张老坦言: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轻视临床的人不配当医生作为一位老而弥坚的会诊大师,他不断用对事业的热忱和工匠精神磨砺医生的慧心之剑,在行医中始终手握医学的技巧和医生的爱心两把利剑,常常把临床医学称为“服务医学”,并且因此感到自豪和满足。

中华医学会的吴阶平会长无疑是倡导医学人文的典范,他不仅是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也是首位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杰出会长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紧密相连,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医学与教育事业。

医者之道的真心诠释

▲ 吴阶平(1917-2011)作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临床教育学家,吴阶平指出,好的教育应该从科学的内容、逻辑的表现、艺术的表达3个方面努力,尤其是在科学的内容上要精选,切忌“倾囊相赠”他一直强调,要想成为好医生,应该具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及艺术的服务,三者缺一不可。

高尚的医德,就是要求医生具有对患者和社会极端负责的精神医疗技术越是先进,就越要求医生以高度的责任心、最有效地采取最适合服务对象的治疗措施,以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恢复健康精湛的医术,就是要求医者既扎扎实实地掌握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功,又及时吸收医学的新进展,不断地总结经验,准确熟练地运用医学知识和技术。

无论何时,医生的责任就是要找到并及时用好那些最必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切中要害,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追求艺术的服务,就是要求医生懂得患者的心理和需求,从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诊疗措施他反复强调,医疗是一项艺术的服务,医生面对的不是疾病,而是患者,并且是有心理反应、处于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患者。

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首先要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吴老认为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实践、思考、学习的结合问题他指出:一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来自实践,所以必须把实践放在首位,不重视临床实践就不可能成为技艺高超的医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必须强调认真思考;思考的能力需要长期培养,需要学习和锻炼;思考是创造性的劳动,必须以实践和知识为基础。

知识尽管重要,但它只有在实践和思考中运用,才能转化为才能我们应该牢记威廉·奥斯勒的名言:快乐的秘诀是献身于能够让心灵满足的工作,生活之道就是告诉自己,把有好感的变成有兴趣的,把有兴趣的变成生活必需的,变成生活意义之所在。

尽管世事多变,但构成人性的爱、希望、恐惧、信心与悲悯亘古不变

泽被后世的成才秘籍

▲ 吴阶平(1917-2011)作为著名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吴阶平在7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不仅以精湛的医术直接造福患者,而且作为临床教师,教书育人数十载,辛勤耕耘且诲人不倦吴老以力争成为一位好医生为终生奋斗目标,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及艺术的服务为目标,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地实现了年轻时代立下的鸿鹄之志,从而广受患者的爱戴,深得社会赞誉。

身为教育大家,吴老怀着“帮助青年一代更快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在《好医生之路:吴阶平医学教育思想研究》一书,认真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一生,围绕着如何成为一位德艺双馨的好医生,如何更快地走上实践、思考、学习相结合的自觉成才之路,把自己的经验、教训、感悟,通过报告、演讲、座谈以及文章、著述等方式,向业界同道、特别是年轻医生袒露心声。

吴老坦言,医生业务上的成长有自然成长和自觉成长的不同,从事业务实践总会有所提高,这是自然成长,这种成长到一定时期就会停滞不前必须在实践中认真思考,不断补充新知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获得提高,这才是步入自觉成长之道。

养成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用,远胜于在多个方面增加临床经验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在学习新知识和新进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其来龙去脉而获得启发尤其令笔者感动的是,书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也丝毫没有回避失败的教训。

同时,吴老还高屋建瓴地对医学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教书育人和成才的规律、以及医学人文精神、医患沟通、服务艺术等做了大量精辟的论述,从而构成了吴阶平医学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为我们留下熠熠生辉的教育思想长期以来,成为像吴阶平院士那样深受患者信赖和敬仰的好医生,是众多医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展示吴老攀登医学巅峰的艰辛之旅,总结其成功经验供后人借鉴,无疑是杏林学者们的期盼。

笔者以为,该书从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示了一代医界巨擘的才华、风貌及人格魅力,通过感人的事迹和难忘的记忆展现出人中骐骥的吴老在同事、学生、患者心目中难以磨灭的印象和风采,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其教育思想的精髓,更有助于临床医生的成才。

炉火纯青的艺术服务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吴阶平在北大医院手术中吴老认为,患者是医生的老师,我们的医疗实践来源于患者,所获得的诊疗经验也必须回馈于患者为患者服务就是学习的机会,因此要善于利用这种机会他以自己毕生的医疗实践经验和体会,将临床医学的特点总结如下:。

(1)临床工作直接为患者服务,我们服务的对象不仅是生物学上的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中的人,医生的言谈举止随时都在影响患者,势必影响诊疗的效果,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因此首先要提倡艺术的服务他认为患者的信任是取得良好诊治效果的前提,而取得信任是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基础的一门艺术,它只能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获得。

作为医者,对人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与人交往的技巧需要终身学习,这也是医生成长的重要标志(2)临床工作充满着大量的实践,而且其绝不是简单的重复正是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医生不断通过诊治不同患者的实践提高了对疾病共性的认识,并加深了以疾病的共性来指导个案实践的体会。

(3)医生在每一次临床实践中要迅速做出许多判断,因此要养成全面系统地思考的习惯,而不是依靠“灵机一动”做出判断系统思考可以避免疏忽,减少错误,也便于总结经验教训(4)从患者的恢复或病情的变化发展中,医生可以知道自己的判断对错与否,从而有极好的机会来总结经验或教训。

而对有经验的医生而言,总结经验的能力更为重要,它是涉及人生前进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系患者、扎根临床、潜心服务,才能不辱使命地为患者提供炉火纯青的艺术服务吴老提醒我们,优秀医者的许多好作风和好习惯是难以言传的,年轻医生要善于从观察中学习体会,不但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而且要“借他人之堑、长自己之智”。

吴老终生铭记周恩来总理的教诲:医生最需要辩证法,也最容易学习辩证法医生在诊治疾病中要有一定的见解或主见,以利于工作的进行,但必须防止把主见变为成见好医生的重要特点是对自己判断的正确性有恰如其分的估计医生必须有自知之明,懂得“不知之知”的重要,出现错误时要努力找出原因,从而认真汲取教训。

医生是一个终生探究的职业,只有对临床工作始终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才能最终成为德艺双馨的大家

未来可期的美好愿景

时至今日,无数的同辈人都羡慕前辈们遇上了医患和谐的美好时代,而如今我们却身陷医患矛盾日益激化、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至暗时刻究其缘由,许多人将医患关系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医患双方沟通不畅,窃认为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维,无益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依笔者愚见,医患关系从本质上分析应包含素质、互信、医德及沟通4个方面要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一位德才兼备的医生必须具备:理科的脑、工科的手、人文的心、艺术的嘴首先是要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其次是通过勤学苦练,使自己的医术日益精进,以高超的技艺赢得患者的信任;第三是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以高尚的医德指导自己的临床实践;最后才是掌握沟通的技巧,通过诚心、耐心和细心的努力,达到与患者的高效沟通。

志士惜日短,奋斗路正长。展望未来,我们只有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实现培养德艺双馨杏林翘楚的宏伟目标。全文发表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23年1月第30卷第1期

左右滑动查看PDF文件— ENG —往期 · 推荐百年卫生显红色传承  群星璀璨耀华夏大地百年学会显红色传承 医学教育耀华夏大地挚爱学会的协和泰斗 献身期刊的医学大家——纪念张孝骞教授诞辰120周年爱国为民保健康 百年征程随党行 ——中华医学会期刊出版事业百年回眸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