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包括哪些(人文环境包括哪些内容?)这都可以?
近日,省委改革办会同五大环境省级牵头单位评选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
导读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涵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人文环境优化提升工作由省委统战部会同18家单位共同负责近日,省委改革办会同五大环境省级牵头单位评选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第一批“最佳实践案例”。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人文环境获评单位的经验做法:省委组织部创新三界融合赋能新机制 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新能力;省侨联全力推动“三大织网工程” 为侨界营造创新创业最优营商环境;平湖市创新“双元六共”职业培训模式 为企业定制培育高技能人才 ;
台州市路桥区探索构建“1187”体系 打造“一心一意帮企”亲清政商新生态创新三界融合赋能新机制 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新能力牵头单位:省委组织部协同单位:省委党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职能、发挥优势,扎实推进三个“一号工程”进党校进课堂进研究,创新实施“学界讲理论、政界讲政策、业界讲实践”培训模式,突出实战实效,着力提升广大干部实施三个“一号工程”的新能力。
1循迹溯源加强理论研究开展理论溯源,以“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等为典型事例,从学理哲理上进行深度研究阐释,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重要论述的理论意涵和实践启示,为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积极建言资政,组织精干力量,谋划开展“十八问策论研究”,撰写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等三个“一号工程”咨政报告30篇,获省领导批示20人次深化调查研究,结合主题教育和省委“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深入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聚焦企业需求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等调研报告,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2实践导向深化方法创新坚持“干而论道”,围绕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创新实施“学界讲理论、政界讲政策、业界讲实践”培训新模式,开展“八八战略”系列人物访谈式教学,邀请政策制定者、改革领跑者进党校上讲台,打造理论与实践、干与学、教与学的融合渠道,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注重运用案例加强实战化培训,及时总结提炼各地各单位推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等三个“一号工程”的生动实践和鲜活经验,挖掘典型案例向各级干部推送,为干部履职干事提供“方法库”、“案例集”目前,已推送两批次23个典型案例。
3以学促干提升专业能力深入实施“浙里共富善治”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学中干、干中学”能力提升机制,举办实施三个“一号工程”专题培训班,邀请省直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通过视联网系统向全省直播授课,省市县1.1万余名干部联动上好三个“一号工程”公开课、实训课。
创设“共富善治大讲堂”,坚持“高端、专业、权威、前沿”目标定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以“线下课堂、线上直播、一地授课、全省共享“模式,搭建干部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新平台6月28日,首期大讲堂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郑永年作题为《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报告,全省2.19万名干部同上一堂好课。
全力推动“三大织网工程” 为侨界营造创新创业最优营商环境牵头单位:省侨联协同单位:杭州市为了更好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践行以侨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和实效性。
省侨联审时度势,以点带面,全力推动“三大织网工程”建设,实现了侨联组织从“联络联谊为主”到“联络联谊和服务发展齐头并进”的职能转变,为我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以来,全省8个地市共牵线搭桥引进项目216个,投资额656.8亿元。
受到侨胞普遍好评,大大激发了侨界创新创业活力1上下协同织好“组织网”,提质扩面做强“创业中华”双创品牌支持、指导各地市举办“创业中华”系列活动,推动全省11个地市全覆盖,形成了“地方搭台、部门协同、侨联导流、人才唱戏”的聚力引才新模式和“1+N”的“创业中华”省域体系(“1”是领航示范的“杭州模式”,“N”是各有优势、各具特色的各地市模式)。
通过“创业中华”这个平台,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华侨资本、政府资源集中统筹到一起,碰撞出“1+1>2”的效果中国侨联高度肯定相关做法,在全国侨联系统下发了《中国侨联关于加强“创业中华”品牌活动的指导意见》,明确“创业中华”活动发端于杭州、推广至全国各地。
2内外联动织好“信息网”,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侨界双创基地利用侨联组织的天然优势,紧紧围绕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织好“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和“基层侨联+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两张网”,全方位发挥侨界联络、联通、联结优势,推动组织、信息、人才优势相互叠加,为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汇聚侨智侨力。
创建国家级“侨界创新创业基地”8家、省级“侨界创新创业基地”99家;推动与五大洲各个国家100多个海外侨胞侨商组织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形成了具有标识度的“侨智荟”海外引才工作品牌;组织征集全球留学青年创业抢位赛,征集项目1200余个;引育省级以上领军人才500余名;全省上下形成了“以侨架桥、以侨引资、以侨引才”的生动局面。
3精准对接织好“服务网”,带出一支双招双引的侨联专干队伍积极发挥留学人员和家属联谊会(简称留联会)作为专门服务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创新联谊组织的优势,持续搭建海归人才精神港湾,延伸服务手臂,提供社保、就医、购房、子女入学等全方位服务。
积极开展“侨界精英强国论坛”“凤凰行动”“海创沙龙”“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为国服务志愿团”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提升“双创”能力联动全省各地市,广泛开展服务侨资企业大走访大调研、“助企开门红”等系列活动,及时回应侨企侨商合理诉求,切实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用实打实的助企惠企成效推动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创新“双元六共”职业培训模式为企业定制培育高技能人才 牵头单位:平湖市平湖市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探索出了本土化的,又便于简易推广的“双元六共”技能人才培养标准模式,实现了培养过程的一体化、精准化、标准化、国际化。
全市职业院校已与42家企业开展“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累计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2000多名,企业直接签约率93.8%,专业对口率99.2%,有效助力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建好“1+X”培训平台建好职业院校培训主阵地。
坚持“开发区到哪里,学校办到哪里”的思路,合理布局职业院校,将平湖技师学院(原平湖高级技工学校)搬迁到了国家级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投入2.6亿元建设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全市职业院校共设置专业42个,在校生规模达近1万名,每年组织开展技能人才社会培训达1.5万人次。
2022年,平湖技师学院入围省一流技师学院培育单位、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构建多元化企业培训平台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开展产业学院、培训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建设,全市建成企业培训平台106个,其中技能大师工作室49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
2构建“双元六共”培养模式一是共同设置专业通过数字赋能,动态精准掌握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已设置“双元制”专业20多个,涵盖了全市“1212”主导产业体系二是共建课程体系参照德国工具书,对学校课程、企业课程进行融合创新,探索了适合中国学生的“双元”教学体系,协同开发各类课程72门,开发专业教材36本。
三是共同招生招工由传统的“学生+学校”双向选择转变为“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选择,实现招生招工完全同步,报名与录取比最高达到4:1四是共组师资队伍成立11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学校老师到企业实习,增长才干;聘请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到学校任职,进行双向互动。
全市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91.03%五是共同实施教学首创“学段制”管理制度,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程分为10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和工作岗位、师徒帮带紧密相关,让教室和车间无缝衔接六是共同考核评价。
对每一名学生从学前到学后开展过程性、终结性、跟踪性多维度评价,提高岗位适配度。
3探索“多维度”培养合作一是开展跨区域合作培养积极向省外输出“双元六共”定制培养模式,在数控加工、机电一体化等先进制造业专业,与贵州、河北等地职业院校探索开展“2+3”技能人才合作培养,计划每年引入200多名省外生源开展技能人才定制培养。
二是深化跨国合作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模式联合开展师资培训,“走出去”就是每年选派优秀师资到德国等海外进修,实地学习先进培训教育模式;“请进来”就是定期邀请德国手工业协会、德国海外商会以及本地外资企业的外籍师资,到职业院校开展授课、培训、交流等,提升“双元制”师资队伍水平。
三是探索跨领域“双提升”培养依托全省“技能+学历”双提升教育改革试点,建设“增财实学”场景应用,探索全民学习的“学历+技能”双提升新模式今年上半年,已累计开展技能培训约1.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约5000人。
探索构建“1187”体系打造“一心一意帮企”亲清政商新生态牵头单位:台州市路桥区协同单位:台州市台州市路桥区聚焦“企业办事不求人”营商环境目标,首创亲清政商关系“1187”体系,以寓意一心一意帮企的诚心,实现从解决诉求到优化生态、推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今年1-5月,该区制造业投资增长52%,外贸出口增长34.3%,新增各类市场主体8795家,累计超10万家,有效激活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1系统重塑亲清关系体系,实现从“单环节突破”到“全链条闭环”一是“一指数”创新评价体系。
发布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指数,从“政府亲近度”“政府清廉度”“亲清满意度”25项指标,迭代推出“1187”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体系,自动生成对部门、乡镇(街道)的评价,实现精准把脉二是“一平台”开启数智服务打造“路路通亲清在线”平台,全量归集企业自主报、镇街上报、人大代表联络站和政协民生议事堂等多个源头问题,实行一般事项独立办理、多跨事项组团办理、疑难事项提级办理、重大事项专项办理。
三是“八机制”聚焦高频问题即定期沟通联系、精准组团服务等政府助企服务八大机制,推动部门、镇街不断迭代助企帮企招法四是“七必查”实现责任落实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七方面必查,让干部知敬畏、守底线
2创新构建专项破难机制,实现从“发现真问题”到“真解决问题”一是建立专项交办机制,破解干部“不真办”实行提级回复制,能办的由部门分管领导回复,不能办的由“一把手”回复,满意度由专班一一回访确认70%以上的诉求是企业自主上报。
二是建立专项考察机制,破解干部“不愿办”树立“干得好的上、干得差的下、不作为的转”的用人导向去年下了6名干部,调整16名,提拔25名三是建立专项容错机制,破解干部“不敢办”推出容错免责事项库、听证制、建议书,推动事后容错向事前保护延伸。
四是建立专项督查机制,破解企业“不满意”。实行办事评价企业说了算、说“不”人大评议制,一次不满意、二次交办,二次不满意、督查督办。平台共解决企业线上诉求2490个,满意率达99.8%。
3全面激活企业发展动能,实现从“办好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一是快速高效办,推出准入即准营、竣工即领证等创新性举措7项比如,推出企业项目竣工分期验收新模式,使单体建筑投入使用时间提前6个月甚至1年二是合规包容办
,全省首创包容性执法积分制、企业申诉审查制,推动21个执法部门应用包容性执法增长366%围绕从治到防的全链管控,推出企业合规、诉源治理等制度34项三是降本增效办,迭代金融减息、物流减费、用电减支、用气减价等服务。
比如,争得全国首个再生金属转关试点,帮助企业降低23%的运输成本四是公平用心办,推出优选优育、优选优引、优选优转、优选优供等政策对326家企业实现优转,销号低效工业用地3338亩、盘活闲置商业空间6万平方米。
五是全员合力办,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定期开展政企面对面,镇街全面推行“助企百晓”,有效解决线下诉求2000多个。
(来源:浙里改 供稿:经济处)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小学生相声台词(小学生相声台词搞笑)越早知道越好
这个儿童节我们即将毕业。甲: 人家生日还没到呢!甲: 不会吧,你连今天是什么日子都不知道呀?乙: 噢,我知道了,是国庆节!…
-
英文绕口令(英文绕口令peter piper picked)学到了吗
作者:小雅和英美友人
- 人文环境什么意思(人文环境好什么意思)难以置信
- 人文环境什么意思(医院人文环境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 人文环境怎么写(日本的人文环境)这都可以?
- 人文环境怎么写(澳大利亚人文环境)学到了吗
- 手机经典台词(电影手机里的经典台词)这样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