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下效(上行下效的寓言故事)越早知道越好
好家长好家长培养好家庭,好家庭成就好孩子关注 第四季 典故061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
好家长好家长培养好家庭,好家庭成就好孩子关注 第四季 典故061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062 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063 三人成虎魏国大夫庞恭,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假如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064 周处除三害三国时有个人叫周处,他在义兴非常出名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恶名因为他个子比较高,从小就死了父亲,没有读书的机会,人很野蛮,动辄就用拳头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大祸害" 后来有人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于是周处立即杀了猛虎,又下河去斩蛟龙。
周处同蛟龙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高兴地对此表示庆贺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水中出来了,听说乡人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方知大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人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心革面、改过自新,最终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065 凿壁偷光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066 母鹿断肠晋朝有个叫许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猎有一天,他上山打猎,射中了一只小鹿,却见母鹿奋不顾身地奔向小鹿,不断以舌舔抚小鹿的伤口,似有无限的悲伤,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 许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并未中箭,何以会死去?便将二鹿带回,剖开母鹿胸腹部,发现肝已尽碎,肠寸寸断。
他见此惨状,大为感动,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于是折毁弓箭,立誓永不打猎067 孟母择邻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相传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承担了教育孟轲的职责孟母为了教育他,曾经三次搬家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坟墓,他便经常学着上坟人的样子,又烧纸又跪拜。
孟母怕儿子误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邻居是个屠户,孟轲又学着吆喝卖肉孟母十分担心,又把家搬到一个靠近学堂的地方,他每天听到的是读书声和先生的教导,学堂里琅琅的书声吸引了孟轲,他渐渐地学着念起书来。
孟母终于满意了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轲终于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最后成为伟大的思想家,被人们誉为"亚圣" 068 韦编三绝孔子少年时勤奋好学,17岁便因知识渊博而闻名鲁国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阅读《易经》,但因其意义难懂,他一遍看不懂,就再再翻阅、反复学习,直至弄通为止。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最后,孔子把对《易经》的研究心得,写成了十篇文章,取名《十翼》。
后人将《十翼》附在《易经》后面,作为《易经》的补充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069 跪乳之恩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很不孝敬爹娘,爹娘没有办法,只好找孩子的舅舅舅舅是个放羊倌,每天在山坡上放羊他虽然没有文化,但对子女的教育却很有办法他对孩子的爹娘说:"把外甥交给我吧,过一段他会回心转意,成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见了外甥,既不骂,也不打,二话没说,把一只羊鞭递给了外甥六月的一个晌午,太阳象火球一样烤着山坡,鸟儿都藏在树荫里不出来了舅舅也把外甥带到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有几只小鸟在炎热的太阳下飞来飞去。
外甥问舅舅:"这几只小乌鸦不怕热吗?它们不停地飞来飞去忙什么呢?"舅舅指了指大树上的鸟窝说:"猜想鸟窝里正有一只老得飞不动了的乌鸦,正仰着头、张着嘴,由小乌鸦一口一口地喂食要是没有这些懂事的小乌鸦喂它,它会饿死的。
这就叫乌鸦反哺"外甥在一边听了,默默地低下了头又有一天,舅舅和外甥在羊圈里摆弄几只小羊羔外甥看见小羊羔都是跪着吃奶,感到奇怪就问舅舅:"小羊羔为什么总是跪着吃奶?"舅舅坐在一块石头上,讲述羊羔跪乳的来历:很早以前,一只母羊生了一只小羊羔。
羊妈妈非常疼爱小羊,晚上睡觉让它依偎在身边,用身体暖着小羊,让小羊睡得又熟又香白天吃草,又把小羊带在身边,形影不离遇到别的动物欺负小羊,羊妈妈用头抵抗保护小羊一次,羊妈妈正在喂小羊吃奶一只母鸡走过来说:"羊妈妈,近来你瘦了很多。
吃上的东西都让小羊咂了去你看我,从来不管小鸡们的吃喝,全由它们自己去扑闹哩"羊妈妈讨厌母鸡的话,就不客气地说:"你多嘴多舌搬弄是非,到头来犯下拧脖子的死罪,还得挨一刀,对你有啥好处?"气走母鸡后,小羊说:"妈妈,您对我这样疼爱,我怎样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呢?"羊妈妈说:"我什么也不要你报答,只要你有这一片孝心就心满意足了。
"小羊听后,不觉下泪,"扑通"跪倒在地,表示难以报答慈母的一片深情从此,小羊每次吃奶都是跪着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这就是"羊羔跪乳"070 将相和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侮辱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劳。
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避着廉将军,是为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071 智者寿,仁者寿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
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
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
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合乎道理吗?"072 五不祥哀公有一次问孔子说:"寡人听说,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是不吉祥的,这个说法可信吗?"孔子回答道:"不吉祥的事有五种,但是在房子的东面再增盖房子,却不在其中。
损人以利己,是自身的不祥;遗弃老人而只顾孩子,是家庭的不祥;舍弃贤明之人却任用不肖之徒,是一国的不祥;年老智慧者不愿意教导,而年轻的人又不肯好学,是风俗的不祥;有才德之人隐退起来,没有智慧与德能的愚昧之人却来掌握大权,这是天下的不祥。
"073 纪昌学射甘蝇是古代出名的神箭手只要他一拉弓,射兽兽倒,射鸟鸟落飞卫是甘蝇的学生,由于勤学苦练,他的箭术超过了老师有个人名叫纪昌,慕名来拜飞卫为师飞卫对他说:"你先要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眨眼睛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就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两眼死死盯住一上一下快速移动的机件两年以后,即便拿着针朝他的眼睛刺去,他也能一眨不眨了纪昌高兴地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成绩飞卫说:"光有这点本领还不行,还要练出一副好眼力。
极小的东西你能看得很大,模糊的东西你能看得一清二楚有了这样的本领,才能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里,就捉了一只虱子,用极细的牛尾巴毛拴住,挂在窗口他天天朝着窗口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瞧十多天过去了,那只因干瘪而显得更加细小的虱子,在纪昌的眼睛里却慢慢地大了起来;练了三年以后,这只虱子在他眼睛里竟有车轮那么大。
他再看看稍大一点的东西,简直都象一座座小山似的,又大又清楚纪昌就拉弓搭箭,朝着虱子射去,竟然射中了,而细如发丝的牛尾巴毛却没有碰断纪昌高兴极了,向飞卫报告了这个新的成绩飞卫连连点头,笑着说:"功夫不负苦心人,你学成功啦!"。
074 心无挂碍古时有位将军,骁(xiāo)勇善战,万夫莫敌平时,他有一个爱好,喜欢陶器,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来把玩欣赏 一天,他把一个心爱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赏,心里正高兴,忽然手一松,杯子差点滑落在地,还好他动作快,又把杯子捧住。
当时不觉竟吓出一身汗事后他想:为什么我平时身经百战,刀、枪都不怕,竟为了这个杯子而吓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里自问:为什么? 忽然有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动──这都是因为"贪爱",有这份贪爱,就会有恐惧!于是他毅然把手中最爱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
当下觉得一身轻松,不必再为了这个杯子的圆缺而挂心了
075 南柯一梦有个人在过生日的那天,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梦中,他娶了公主,生了很多孩子,并被皇帝派往南柯任太守在那里过了二十年后,突然有一次敌国入侵,他统兵出征被打得一败涂地,回去时妻子也死了,皇帝对他出师不利非常不满,将其撤职打入大牢。
在牢中,他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妻子也死了,地位也没有了,于是羞愤难当,拉着牢狱的窗户大叫一声结果从梦中惊醒了醒来的时候,星星刚出来他在下午睡着,大概晚上醒过来,这么短的时间中,梦中已经历了一生的岁月。
076 杨黼(fǔ)活佛明朝时有个叫杨黼的人,一心想要修行,要得到解脱他辞别了母亲到四川去拜访禅宗一位很有名的祖师──无际大师走到了半路上,杨黼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要到哪里去?杨黼说:"我要去拜访无际大师。
"老和尚说:"你要去拜访无际?那不如去见活佛呀!"杨黼说:"见活佛?佛在哪里呢?"和尚说:"你只要向东方回去,到时候,看见一个披着棉被、倒穿拖鞋的人,就是活佛了"杨黼听了和尚的话,于是就回去了正在半夜的时候,走到了自家门口,去敲门:"开门哪!我回来啦!"他的母亲在屋内一听儿子回来了,高兴得不得了,来不及穿衣着袜,随手抓起棉被披在身上、套着拖鞋就出来开门了,在匆忙中,连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
杨黼一看这位"披着棉被、倒穿拖鞋的人",竟然是自己的母亲,当下就感悟修行应该从何处下手了,晓得家里的爹娘,就是活佛呀!从此以后,他竭力孝顺母亲,并且注释了一部几万字的《孝经》他活到八十岁,诵念经偈而逝世。
077 一枕黄粱有一个书生非常贫困,在旅店里向一个道士哭诉自己没有享受过荣华富贵,如何如何的痛苦道士就给他一个枕头,说:"这没什么,你先好好休息一下吧"结果,他睡着之后梦到自己娶了妻子,生了五个孩子,进京考中进士,后来还当了宰相。
皇帝对他非常器重,他临死时给皇帝写信说:"我一生中对你忠心耿耿……"然后就寿终正寝了在这个漫长的梦境中,他从年轻时娶妻生子、享尽荣华富贵,一直到最后死亡,整个一生都经历完了,可是一梦醒来,旅店主人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刚才,他准备睡觉时,米才刚刚下锅,不到一个小时就经历了一生。
所以,人们经常用它来比喻人生如梦078 上行下效齐景公宴请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举杯助兴,高谈阔论,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兴未尽,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轮到齐景公,他举起弓箭,一支箭也没射中靶子,然而大臣们却在那里大声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沉下脸来,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叹了一口气。
正巧,弦章从外面回来景公伤感地对弦章说:"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经17年了,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当面指出我的过失刚才我射箭,明明没有射中,可他们却异口同声一个劲地喝彩,真让我难过呀!"弦章听了,深有感触。
他回答景公说:"这是大臣们不贤论智慧,他们不能发现您的过失;谈勇气,他们不敢向您提意见,唯恐冒犯了您不过呢,有句话说上行下效国君喜欢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学着穿什么衣服;国君喜欢吃什么东西,臣子也学着吃什么东西。
有一种叫尺蠖(huò)的小虫子,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蓝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又变成蓝色刚才您说,17年来没有人再指出过您的过失,这是否是因为晏子去世后,您就听不进批评而只喜欢听奉承的话呢?"齐景公闻言豁然开朗。
079 孺子可教《史记·留侯世家》中讲了一个张良敬老的故事张良,原姓姬,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灭掉韩国,张良因此与秦国结下深仇大恨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遭到通缉,于是张良就改名换姓,逃到下邳(pī)躲藏。
一天,张良悠闲地在下邳桥上散步,有一位穿着粗麻衣服的老人,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张良心下纳闷,紧接着听到老人喊他:"小子,去给我把鞋子捡上来!"张良非常恼怒,但他念及老者年纪大了,便忍气吞声地到桥下捡鞋。
鞋捡上来了,没想到老人又冲着张良伸出脚,说:"给我穿上鞋!"张良心想:好人做到底,既然已帮他把鞋捡上来了,也就跪着替他穿上鞋老人穿上鞋,站起身大笑而去张良感到惊讶,目送老人离去老人离开了约一里远,又返回来说:"真是孺子可教啊!五天后天一亮在此地等我。
"张良心想这老者是个奇人,必有来历,于是恭恭敬敬地答应下来 五天后的黎明,张良依约前往但老人已先等在那里了,他生气地说:"跟老人家有约,却迟到了,五天后同一时间,你再来这里"又过了五天,公鸡刚啼叫,张良就赶紧穿衣出发,等到桥头一看,老人还是先到了。
老者十分气愤,对张良说:"又迟到了,五天后你再来"五天后,还没到半夜张良就到桥头等候不久,老人也来了,见张良早他到达,很高兴,说:"年轻人就该这样"随即拿出一本书,说:"这本书读了就可以做君王的老师十年后就可以发迹。
十三年后,年轻人你到济北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人没有再说其它话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张良没有再见过这位老人等天亮一看,原来老人送的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就常常研读它相传《太公兵法》是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后所写的兵书。
张良后来果真利用书中的兵法,辅佐刘邦建立了汉朝080 生花妙笔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
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找吧"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道:"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
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笔呢?"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我找到生花笔了!" 。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一季 名典 【国学故事】父母会给宝贝讲故事,绝对是一门艺术!第二季 寓言20个寓言故事,这个寒假陪孩子读一读,收获匪浅!第三季 神话20个神话故事,千字文的老师们!给孩子们上课终于不用愁了!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上行下效(上行下效的寓言故事)越早知道越好
好家长好家长培养好家庭,好家庭成就好孩子关注 第四季 典故061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
-
上行下效(上行下效的寓言故事)这都可以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 上行下效(上行下效的拼音)不看后悔
- 上行下效(上行下效的拼音)难以置信
- 上行下效(上行下效的褒义说法)一篇读懂
- 上行下效(上行下效造句)干货满满
- 上行下效(上行下效造句)这样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