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衣冠楚楚(衣冠楚楚的拼音)不要告诉别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今人称之为帽子古人则称之为“冠”,常言道,穿衣戴帽,各有一套;却原来,由今溯古,衣冠楚楚。“衣冠楚楚”这个成语是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鲜明的样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地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人的尊卑贵贱,上古时代的“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

衣冠楚楚(衣冠楚楚的拼音)不要告诉别人

 

本文约5000字,阅读约需要10分钟(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汉字探微(235)衣冠楚楚——释“冠”朱英贵一、“衣冠楚楚”的“冠”在汉语中,今人称之为“帽子”,古人则称之为“冠”,常言道,穿衣戴帽,各有一套;却原来,由今溯古,衣冠楚楚。

“衣冠楚楚”这个成语是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鲜明的样子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地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人的尊卑贵贱,上古时代的“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古人蓄长发,用发笄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住,最初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就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到头上。

冠圈两旁有缨,这是两根小丝带,可以在颔下打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言及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中的“冠”大概就是属于这种形制的这里的“沐”是指洗头发,刚把头发洗干净,一定要把“冠”上的灰尘弹去再戴;这里的“浴”是指洗澡,刚洗完澡,一定要把衣服上的灰尘抖落掉再穿。

后来,冠梁逐渐加宽,和冠圈连成覆杯的样子,质料、颜色也不尽相同,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更复杂化了。下面我们来讨论“冠”字的形义联系。

戴进贤冠的文吏(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石刻)二、“冠”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冠”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通常认为,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中都没有“冠”字,但是甲骨文中有一个形体(见上图乙5303)似乎可以解读为“冠”,它像一个人形头顶上有一个附加物,其构字理据跟战国大篆的“冠”字(见上图战国楚国的简帛文字包

2·231)是相通的因为战国文字的“冠”字就是由上部的“冃”(帽子)和下部的“元”(头)构成的从“冠”字的小篆字形来看,又增加了象侧面手形的“寸”,于是“冠”字就是一个合体会意字,周围部分(冖)像帽子,内部的“元”表示人的头,“寸”表示人的手,因为“冠”字中含有侧面手形符号(寸),故与手的动作有关,整体表示用手将帽子戴在头上的意思。

也就是说,“冠”字的本义是个动词,指的是用手戴帽子的动作义《说文解字》卷七冖部:“冠,絭也所以絭髮,弁冕之緫名也从冂从元,元亦聲冠有法制,从寸”许慎用“絭”(juàn)来解释冠,那么,“絭”又是什么呢?据《说文·糸部》:“絭,攘臂绳也。

”可见“絭”有束缚之义,冠是用来约束头发的服饰(“所以絭髮”),许慎将其解释为“弁冕之总名也”是正确的,但其中对“从寸”的原因的解释(“冠有法制,从寸”)不符合造字本义,许慎的意思是冠是讲究规格尺寸的,所以“从寸”,其实“冠”字中的“寸”不是作为长度单位的寸,而是表示手的构件,即用手去戴帽子的意思。

当然,头上戴的帽子也叫做冠,以至于后来人们更看中“冠”的名词义,于是“冠”就成了我国古代帽子的总名《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了从商周到秦汉近二十种冠的形制、等级和沿革,总的来说,其形制是用一个冠圈套在发髻上,上面有一根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上,把头发束住,冠圈两旁有丝绳叫缨,在下巴下面打结,把冠固定在头顶上。

缨打结后余下的部分垂在颔下,称为緌(ruí)。

冠是成人的标志,男子二十而冠冠又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是贵族男子的常服,为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成年女子归于平民之列,先秦两汉妇女不戴冠唐代任命女官以后,妇女才冠冕于朝。

宋代以后贵族妇女戴花冠,皇后戴凤冠

三、“冠”字的字义演变源流“冠”字的读音有二:大凡用作名词义的都应读作平声(guān),而用作动词义的则应读作去声(guàn)通常认为“冠”的本义就是名词义帽子,而戴帽子的动词义是它的引申义,然而借助上述对“冠”字字形的理解,因为其中含有一个表示侧面手形的符号“寸”,所以它的基本义应该是属于动词义。

尽管有待确认的甲骨文字形中不含有“寸”,但观其形体态势也不像是表示静态的帽子,而是表示动态的戴帽子有鉴于此,拙论认为“冠”字的构字理据决定它的造字本义当为戴帽子“冠”最初的意思是指戴帽子(今天应读作gu

àn)例如:《楚辞·屈原·涉江》中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的诗句,其中的“冠”字与“带”字对偶成文,由于“带”是个动词,可见“冠”也是个动词长铗即长剑,陆离也是长长的样子;切云是当时一种高帽子的名称,崔嵬是高耸的样子。

这两句似可以翻译作:腰间胯着陆离的长长宝剑,头顶戴着崔嵬的切云之冠再如:“‘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在这段话中四个“冠”字都是动词“戴帽子”的意思,可译为:“许子戴帽子吗?”答“戴帽子。

”问“戴什么(颜色)的帽子?”答“戴没有颜色(白色)的帽子”又如:“冠通天,佩玉玺”(汉·张衡《东京赋》)“冠”由此戴帽子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其一,表示戴,使之戴(读作guàn)例如:“冠星饭露竟何限,马足车轮为谁久。

”(明·王世贞《醉后信口便成九韵》)再如:“唐武宗即位,独奋怒曰:穷吾天下者,佛也始去其山台野邑四万所,冠其徒几至十万人”(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二)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一是表示男子成年冠礼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例如:“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这句话中的“冠”与“字”表面上看都是名词,其实不然,因为它们用连接动词或形容词的连词“而”相连接,于是两个字都是动词义,可译为: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举行成年冠礼并取字。

再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里的“冠者”应该是指行过冠礼的成年人又如:“二君弱,皆强冠之”(《左传·成公二年》)这句是说还不到成年却勉强行冠礼,这里的“冠”就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帽子或者戴帽子,而是举行成年冠礼的意思。

二是泛指成年例如:“午之少也,婉以从令……其冠也,和安而好敬”(《国语•晋语七》)韦昭注:“冠,二十也”再如:“始相见,吾与之皆未冠,未通人事”(唐·韩愈《题李生壁》)又如:“童仆已冠者,皆遣出不用”(《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

三是表示覆盖例如:“结云阁,冠南山”(汉·张衡《东京赋》)再如:“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南朝·宋·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其二,表示加在前头(读作guàn)例如:“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

”(汉·孔安国《〈尚书〉序》)再如:“凡《诗综》附载诗话,于每卷首条冠以‘静志居’字样”(清·周中孚《郑堂札记》卷二)又如:“上面冠上了‘革命的’,跟过去的当然有所不同”(郭沫若《就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答〈人民文学〉编者问》)。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一是表示超出众人,居于首位例如:“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韩非子•难三》)再如:“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又如:“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又如:“他在青年时代,勤奋读书,过目不忘,为同辈之冠”(马南村《燕山夜话·有书赶快读》)二是表示尊崇例如:“今圣主冠道德,履纯仁,被六艺,佩礼文”(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三是表示贯穿,贯通例如:“精冠白日,猛烈秋霜”(《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李善注:“白虹贯日”再如:“杂者,兼儒、墨之道,通众家之意,以见王者之化,无所不冠者也”(《隋书•经籍志三》)其三,用作帽子的总称

,这就是名词义的“冠”了(读作guān)例如:“为人子,父母存,冠衣不纯素”(《礼记•曲礼上》)再如:“新沐者必弹冠”(《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又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写怀》词)。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一是特指古代官吏所戴的礼帽例如:“事发觉,衡免冠徒跣待罪”(《汉书•匡衡传》)再如:“归客遂海嵎,脱冠谢朝列”(《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李善注:“凡仕则冕弁,谢职故曰脱冠。

”又如:“有计冠终挂,无才笔谩提”(唐·杜牧《朱坡》诗)二是指物体的顶端部分例如:“城上二步一渠,渠立程,长丈三尺,冠长十尺,辟长六尺”(《墨子•备城门》)岑仲勉注:“程者,直立之杠冠即渠顶”三是指位于顶端突起像帽子的东西

例如:树冠,花冠,鸡冠,鸡冠花,冠状病毒等再如:“花冠已冲力,金爪复惊媒”(南朝·陈·徐陵《斗鸡》诗)又如:“鸡日渐高大,金胸翠翼,雪羽朱冠,鲜妍五彩”(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苓巴鸡》)根据上面对“冠”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冠”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冠”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冠”字在常用成语中保留的文化含义大致有三类:其一是用作名词,指帽子这一类“冠”字取名词义的成语很多,例如:“张冠李戴”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把张某的帽子戴到李某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优孟衣冠”这个成语中的“优孟”是春秋时楚国著名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成语“衣冠楚楚”源自《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其中的“楚楚”是鲜明、整洁的样子,指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成语“怒发冲冠”源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是指愤怒得头发竖起,直冲向帽子,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形容极端愤怒“南冠楚囚”的意思是因为楚国位于南方,故称楚冠为南冠,本指戴着楚国帽子的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成语“冠盖相望”源自《战国策·魏策四》:“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其中的“冠盖”指官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是互相看得见的意思,形容政府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类似意思的成语还有“。

冠盖如云”,语见东汉·班固《西都赋》:“英俊之域,绂冕所兴;冠盖如云,七相五公”也是形容官吏到的很多成语“挂冠归去”的“冠”是指官帽,把官帽取下挂起来,比喻辞官回家成语“高冠博带”是指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指穿着礼服。

“凤冠霞帔”这个成语中的“凤冠”是饰有珠宝并呈凤凰样形状的女冠;“帔”(pèi)是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妇女用的帔绣着各种花纹,色彩斑斓,犹如彩霞般美丽,借以喻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官员夫人的礼服。

而“弹冠相庆”的意思则是指掸去帽子上的灰尘,互相庆贺准备做官。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其二是用作动词,指戴帽子例如:“衣冠礼乐”这个成语是指各种等级的穿戴服饰及各种礼仪规范成语“沐猴而冠”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其中的“沐猴”即猕猴,“冠”指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毕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而“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源自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不但衣冠中禽兽,乃禽兽中豺狼也”其中的“衣”指穿衣,“冠”指戴帽,整体是指穿戴着衣帽的禽兽喻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其三是用作动词,表示位居第一。

“冠”因其戴在头上,故有位居第一的意思,例如:成语“甲冠天下”中的“甲”和“冠”就都是第一的意思,指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又如“超今冠古”语本出自唐·韩愈《贺册尊号表》:“众美备具,名实相当,赫赫巍巍,超今冠古。

”其中的“冠”也是“超”的意思,因其戴在头上,故有超出的意思,意谓超越古今成语“勇冠三军”中的“三军”是军队的统称,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

“勇冠三军”就是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如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另外,似乎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常用成语“冠冕堂皇”没有说到,这里的“冠”和“冕”也都是名词帽子的意思,只不过“冕”不是一般人戴的帽子,而是古代帝王、诸侯等贵族戴的礼帽。

“冕”字本作“免”,也就是说“免”字在造字之初也就是帽子的意思,这留待下一篇来解说,否则就有可能文不对题“张冠李戴”啦,且待下回分解 相关链接:汉字探微(207):刳木为舟——释“舟”

可长按上图右侧二维码添加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