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源头活水的诗句失熹)这都可以
800多年过去了,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仍然枝繁叶茂。潭溪水不疾不徐地那些乱石中游走,从石头跳桥的齿缝间,流逝了朱熹之后的岁月,古樟树将870年的守望以年轮的形式收纳于沧桑的皮囊下。
寓湘人物.朱熹五夫镇,半亩方塘活水来奉荣梅近代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一直令现代人向往,那是一种平和优雅、含蓄蕴藉的诗意生活,“贵在适意耳”。
武夷山中的一个古代小镇,可以说,在南宋时期是一个儒者、文人的荟萃之地,是南宋那个特定历史阶段一个文化标本的遗存赴武夷山是在2017年初冬,我急切地向南宋时代文人聚集的中心靠近,想探知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的一点秘密。
1适逢武夷山茶博会,掠过车窗的都是武夷岩茶、金骏眉、大红袍、正山小种各厂家、商家的标识与广告于是在奔赴五夫镇朱熹故里的路上,我眼里的朱熹,就是一个在云山雾绕的山居里,点茶、焚香、读书的武夷书生模样文人雅士无茶何以相聚?斗茶读书,品字赏画,读经论道,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就像宋代的山居图名画一般。
从武夷山市区驱车五夫镇60公里路程,一路想象的是朱熹少年投奔义父的身影,丧父的恓惶,与母亲即将寄人篱下的复杂情愫……朱熹此行五夫里,遵照父亲遗训,投奔父亲的几位至交,在当时也是鼎鼎有名的“长老”级清流人物:刘子羽,“武夷三先生”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
在平旷之上,隐约见朱熹端手迎迓,背后是青山连绵。睁开恍惚的眼睛,朱熹先生在远处矗立着,白衫素帽,那是在建的朱子文化园,车没停留,我在心里叩拜之后,直奔五夫镇东的府前村紫阳楼。
朱熹是宋绍兴十四年(1144)迁居崇安县(现武夷山市)五夫的他的出生地福建尤溪县,祖籍江西婺源,11岁随在福建任地方官多年的父亲朱松,寄居建州(今建瓯)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是朱熹命运的一大转折点,父亲病重,将其与母亲托付崇安县五夫镇的刘子羽。
次年,14岁的朱熹,遵父命随母投奔五夫,成为刘子羽义子此后,朱熹在五夫屏山下,从师读书,筑楼讲学,前后寓居近五十年自14岁定居崇安五夫后,至64岁迁居建阳考亭的五十年间,武夷山几为他的“后花园”,少年时期常随师刘子翚前往武夷山讲读,入仕后的四十余年中,除去异地为官七载和各地论道外,其余时间多居武夷山。
朱熹是个好导游,他曾写下《怀潭溪旧居》《名堂室记》等诗文,详细介绍在紫阳楼寓居的周遭环境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谁教失计东迁缪,惫卧西窗日满川。
朱熹义父刘子羽的刘氏庄园在屏山下,他将庄园前一座五开间旧楼修葺,让朱熹母子安生。
朱熹与“湖湘学派”重要人物、岳麓书院主持张栻的密切关系,与义父刘子羽同张浚的关系密切相关刘子羽是资政殿大学士刘韐长子,南宋初年的官员、将领,以抗金知名刘子羽与张浚是同僚,又都力主抗金张浚宣抚川陕时,刘子羽辟为宣抚使参议军事。
绍兴四年(1132),刘子羽以功拜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因富平兵败事与张浚一起被罢官,责为单州团练副使白州安置绍兴六年(1134),张浚还朝,刘子羽又被起用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刘子羽因不与独相专权的秦桧为伍,绍兴十二年(1140年)又被罢官,提举太平观。
他隐居故乡五夫里,兴办学馆,抚养教育少年朱熹,并建紫阳楼,作为朱熹起居、修学之所 遗憾的是,三年之后的绍兴十六年(1146),刘子羽病逝朱熹将他的悲恸写入两首挽诗:天界经纶业,家传忠文心谋谟经国远,勋烈到人深。
廊庙风云断,江湖岁月侵一朝成殄瘁,九牧共沾襟久矣身无用,前思愿莫偿岂期今老大,复此重悲伤泪向遗书尽,心随宿草荒诸君那不死,恸绝鬓成霜!朱熹受刘子羽之子彭城侯刘珙的委托,于淳熙五年(1178)又撰写了“刘公神道碑文”,至今尚存,紫阳楼里也有复制品。
穿越田畴,是连片的荷塘,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枯荷林立,落满了天光与云影,我试图寻找“半亩方塘”的源头活水潭溪只是一条小溪,桥也小巧过桥就见立着石碑“朱熹故居紫阳楼旧址”,朱熹当年的紫阳楼早已毁于元代的兵燹中。
石碑后面是乱石筑就的高高屋基与石阶,被一片参天古木半包围着,圈定了南宋时代的气场在古树的缝隙间,透出的青砖素瓦,就是重修的紫阳楼紫阳楼隐匿于屏山脚下,一楹两进,仿宋建筑,歇山顶闽北民居风格“绕舍扶疏千个竹”,在紫阳楼门前的竹影,朱熹先生端坐着,打着手势,是在招呼客人,还是与生徒布道解惑?。
朱熹很有先见地在《名堂室记》详细记载了紫阳楼的厅堂斋轩,一层为紫阳书堂,韦斋、礼斋、晦堂、敬斋和义斋,大致依照记中布局朱熹奉母而居,常在义斋“暇日默坐读书”左厢还有小花圃和蒙轩,让四方求学者栖息朱熹的高徒蔡元定、黄干、欧阳光祖、祝穆等都曾先后求学并下榻于此轩。
朱熹的三个儿子朱塾、朱埜、朱在,也曾苦读于紫阳楼,俱各成名
紫阳楼南侧一溜的民房,同墙共垜,砖木架构,中有天井,很有古意问里面的住户,说都是几百年的老宅子屋前田地里,白花花的,近看是棉花一侧是小池塘,据说就是朱熹诗句中的“半亩方塘”!只是,塘中的水已不清澈,被田埂分隔两块。
路一侧是山坡,有古井名灵泉,清冽甘甜,至今仍然是朱熹邻居们的生活用水刘子羽、刘子翚兄弟是仕宦之家,屏山下的刘氏庄园曾有堂馆轩厅,有泉洲阁台、橘林莲池、岩洞溪水等十七景,迁居于此的朱熹家也曾“有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这些旧迹已无法分辨。
朱熹在刘氏的家塾“六经堂”受教,读史诵经,学诗作文
2朱熹父亲朱松离世前,除了将妻儿托付刘子羽外,还曾致书刘子翚、胡宪、刘勉之三位崇安道学密友,请他们教养朱熹对朱熹教诲最力、影响最深的老师是刘子翚刘子翚曾任补承务郎、真定幕府、通判兴化军事,后以病辞官归乡,筑室屏山下,专事讲学。
他的著作《圣传论》是宋朝南渡以后风靡一时的理学思想大纲,后来成为秦桧禁绝二程学说勒令毁板的最主要的道学著作之一刘子翚自号病翁,只活了47岁,绍兴十七年(1147)病逝,朱熹从14岁到17岁,大多追随刘子翚,“朝夕于之侧”“顿首受教”。
紫阳楼堂前高悬一联:“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落款为朱熹,此联就是刘子翚赠朱熹,嘱他,遵循古训,韬晦深藏,敛性修身横匾“不远复”也是刘子翚赠朱熹的格言:在迷途不远之时,即应回复知返的儒家修养方法。
“六经堂”在刘氏庄园山水园林之中,距五夫圩集不过几百米,与朱熹同学的诸生,有义父刘子羽的三个儿子刘珙、刘瑺、刘玶,还有乡间其他子弟朱熹静处一室,翻阅千古,“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纵然村圩近,未惬心期幽。
”他的《卜句》一诗记录了那段书斋苦读时光
返回潭溪边,走近那株古樟树,有数人合抱,据说是朱熹亲手栽种 樟树中空,可容一个人据说,刘子翚还为朱熹取字“元晦”,“晦”与“熹”相对,是黎明时的昏暗老师以此让朱熹铭记,为学做人都有从“晦”到“熹”转变的过程,要像树一样扎根深,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的。
于是朱熹顿悟,手植一棵樟树铭记800多年过去了,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仍然枝繁叶茂潭溪水不疾不徐地那些乱石中游走,从石头跳桥的齿缝间,流逝了朱熹之后的岁月,古樟树将870年的守望以年轮的形式收纳于沧桑的皮囊下。
回望朱熹故居,除了我们几个,没有别的游人,只有两个在树林、溪边写生的青年后来在武夷山风景区与一个本地导游闲聊,他说,很少有游客要求去五夫镇,大概带五十个团队,只有一个团队要求去,应该是对朱熹有所研究的。
3走进了五夫镇兴贤街,才知晓宋代云集这里的名人学者之阵容之豪华:古道上的古井“五贤井”,与理学先儒胡家五贤胡安国、胡宪、胡宏、胡寅、胡宁相关;刘氏宗族有“三忠一文”,刘韐、刘子羽、刘珙三代,死后分别谥为忠显公、忠定公、忠肃公,刘子翚谥文靖公;还有被朝廷褒奖的抗金名将吴阶、吴璘兄弟,一代词圣刘永的“晓风残月”,等等,随处
可遇见名人遗迹一个山区集镇,是怎样成为了那个时代文人向往的中心的?从紫阳楼到五夫镇上,几百米距离,一条深长的大佈巷,就像时间隧道,引领着我们渐渐地走入了宋代,走入了历史深处,走入那个文人雅集的时代……踏上悠长深巷的石板路,脚步声在两面夹持的古屋高墙跫然回荡,哪些脚印重叠了朱熹重重的足迹?哪些回声覆盖了他的急匆匆的脚步声?那条幽深的古老小巷子,经历过五代十国南唐以来的千年风雨,更是目睹朱熹数万次往返的身影。
五夫镇中心兴贤古街,千余米长,自宋朝设坊以来,有6个沿古街设立的坊:籍溪坊、中和坊、儒林坊、朱至坊、紫阳坊、双溪坊这条古街宋代开始兴旺,特别在南宋后期,胡家、刘家诸贤以及朱熹相继成名之后,更趋于鼎盛,店铺商肆密布,名人学者云集。
这条古街,虽经1000余年的世故沧桑,至今尚保留着许多古代特别是宋代时期的建筑,并遗下极古朴淳厚的民风习俗 “崇东首善”“五夫荟萃”“天地钟秀”“籍溪胜境”“紫阳流风”“三峰鼎峙”“天南道国”“邹鲁渊源”等,穿行于兴贤古街,牌坊林立,石坊门上镌刻的历史名人手书横额,就像一个历代书法展览一般,这些书法以这种形式刊刻,是一种最直观的展示与永久的教化。
古街曲径通幽,街坊两侧牌坊林立,随处即可遇见兴贤书院、刘氏家祠、朱子社仓、连氏节孝坊、彭氏宗祠、五贤井、连氏节孝坊、三市街、过化处等众多文物古迹,游人仿佛被宋风遗韵拥裹着就是那些坍塌的土墙、腐朽的木板,也是历史悠远的印痕,古意盎然。
古街的门口,不时可见三三两两街坊,闲坐在木椅子扯着闲谈,有小店铺出售五夫镇美食特产,诸如著名的岩茶、白莲,或是灵泉荆粿、朱子孝母饼等这些街坊沿袭着千年的古风,说着的方言也该与朱熹一种口音吧?他们神情犹如被武夷山的茶汤泡出来一般,淡定,清润。
在兴贤古街灰白的古建筑中穿行,有座高耸的牌楼着红黄蓝等多种色彩,很是突显,门楼正上方石刻竖写“兴贤书院”的门匾是朱熹手迹,围以龙凤呈祥浮雕,门楣横额“洙泗心源”,左右边门砖刻横额“礼门”“义路”屋檐顶上供奉着状元、榜眼、探花三顶乌纱帽,宏伟奇特。
牌楼构筑精巧,门饰砖雕花鸟人物,造型雄伟凝重,蔚为壮观书院为籍溪先生“胡氏五贤”之一的胡宪建造,肇建年代约在南宋孝宗时期胡宪在此隐居乐道,讲经授徒,兴贤育秀除了刘子翚的理学启蒙,朱熹在五夫还有两位重要的老师,胡宪和刘勉之,都是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同时中举入太学。
朱熹当年也在胡宪的兴贤书院里受教
胡宪居于五夫里籍溪之畔,号籍溪先生,他是胡安国的侄子崇安人胡安国是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大学士,他携子胡宏于南宋建炎年间来到潭州,潜心研究理学并授徒讲学,先后在湘潭和衡山创立碧泉书院、文定书堂,吸引了包括侄儿胡寅、胡宪在内的众多才子来求学,开创了湖湘学派。
胡宪曾跟随叔父学习程颐程颢理学,后来从太学归乡耕田卖药,期间以侍奉老母为由,数次推辞朝廷征诏,隐居乡里讲经授徒胡宪绍兴三十二年(1162)去世时,朱熹32岁,“武夷三先生”中,朱熹追随胡宪最久,有种父子之情,受的影响最大最深远。
胡宪把闽学与湖湘学沟通起来,朱熹从胡寅那里接受了谯定混糅老佛杂说的“象学”,这是朱熹后来致力于不懈地作周敦颐著作《太极图说解》最初思想源头胡宪后期更是通过《论语》学直接把朱熹从佛老之途引到了湖湘学派的道路上来。
淳熙八年(1181),朱熹的南康军任满后回到五夫里,为纪念恩师,扩建兴贤书院,亲自书写门匾,并在书院讲学传道朱熹当年重修的书院建筑在元初已毁于兵火现在所见的兴贤书院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建后的建筑,重建建筑规模宏大,有正堂、书庑、文昌阁三进,现仅遗存正堂一进。
正堂有仿朱熹笔体而写的“继往开来”等堂匾和各式楹联,朱柱雕梁,木刻精细,厅正壁彩绘龙生九子图一幅,群龙飞舞,一侧墙上还有一对栩栩如生的浮雕龙鱼兴贤书院最能反映朱熹与恩师胡宪等“胡氏五贤”渊源关系的见证,书院内陈列了书院简介、学规学约、理学格言、胡氏五贤等,朱子的书法。
书院正堂,还陈列五夫里历代名人如刘子翚、朱熹等遗迹和墨迹等,五夫里的先贤们又云集于此,以朱熹为交集,师生谈经论道……
原文刊发于《中国作家》(文学版)2019年第2期。分上下两期图文分享。转载请联系本人。
奉荣梅,中国作协会员,资深编辑,长沙市作协副主席,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浏阳河西岸诗群”成员主创散文随笔、读书笔札,出版散文随笔集《浪漫的鱼》《寒花淡影》《品读长沙-风流人物》《影像长沙》《一眼千年》等多部,有多篇作品入选各种选本。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的诗句失熹)这都可以
800多年过去了,这株朱熹手植的樟树仍然枝繁叶茂。潭溪水不疾不徐地那些乱石中游走,从石头跳桥的齿缝间,流逝了朱熹之后的岁月,古樟树…
-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来的整首诗)一篇读懂
观书有感\x0a朱熹\x0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x0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来的整首诗)一看就会
-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是什么意思)这都可以
-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是什么意思)没想到
- 衣冠楚楚(衣冠楚楚的拼音)不要告诉别人
- 衣冠楚楚(衣冠楚楚小说讲的是什么)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