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奉天承运(奉天承运的正确说法)太疯狂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快来接旨~

奉天承运(奉天承运的正确说法)太疯狂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几个出现在圣旨开头的字,这在古装剧中时常出现,耳熟能详。可是这八个字,该怎么读呢?恐怕好多人会读错。

“奉天承运”的发起人

若说“奉天承运”的源头,那就要说到秦始皇秦始皇为了让自己兼并天下顺理成章,就借用邹衍的“五德始终说”和《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的“授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自称自家的秦朝是“五德”运行中“水德”的“当运”,自己授命于天。

而且,他还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三皇五帝”,于是,李斯建议他称“皇”,叫“泰皇”,“泰皇”就是伏羲氏不过,秦始皇觉得泰皇仍不能表现自己的伟大功绩,还要再高一点,就又加了帝字,合称“皇帝”。

公元前221年,他登上了皇位,定名号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中国历史上“皇帝”的称呼就这样产生了因此,“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圣旨开头的殊途同归

秦始皇的先例,引来了其后历代帝王的模仿汉代模仿秦代“令为诏”的说法,形成了“诏曰”臣民们称皇帝为陛下,皇帝说的话叫制诏,汉朝圣旨的开头一般为“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一曰策书”魏晋南北朝时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很多都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句,以强调他们的统治是天命所归,其他人不可以窃夺。

唐代多喜欢用“天命所归”之类的字眼作为圣旨的开头,其效果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是相同的如肃宗即位时:“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德宗即位时:“昊天有命,皇王受之”;顺宗即位时:“朕纂承天序……”。

……不过,“奉天承运”这种说法,最早的发明者还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贫苦放过牛,当过和尚也当过乞丐,身世平庸,在当时封建迷信社会,人人信神,怎么办呢?翻阅古书,他找到了方法,那就是向世人宣扬自己坐上王位是“授命于天”于是,他常常说:“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意思是:本来只是一介小百姓,天下对自己来说又算什么呢?可是上天却偏偏选中了我当皇帝,天垂青于我,那我就奉行天命而为之!。

此外,为了显示自己受于天命的气势,1368年,他还兴建宫殿,把最重要的朝会大殿命名为“奉天殿”朱元璋还在自己行典礼时所持的玉器(大圭)上刻上“奉天承运”四字还经常对下面的臣子说到:“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从此以后,传达圣旨的人就会在皇帝的诏书前加上“奉天承运皇帝”的称呼,然后再加上“诏曰”两个字

明朝灭亡后,大清入主了中原但大清的皇帝们向朱元璋学习,说自己入主中原是“天命所系”,所以将本族发祥地盛京改称“奉天府”,同时在诏书中也采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作为开头,这就一直用到宣统帝退位虽然历代帝王圣旨上开头略有不同,但异曲同工,都要强调“君权神授”,老子生来就是做皇帝的。

古装剧中的误用在古装剧中,常见老太监扯着嗓子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其实这是错的。因为他断句断错了。正确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面的“诏曰”两字是不能与“皇帝”断在一起的。

冷门小知识圣旨的结尾也并不都是古装剧里的“钦此”二字,有的圣旨说完就算,直截了当;有的圣旨用“于兮”;清朝很多圣旨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来收尾的。

海尚风

本文系海尚风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海尚风及ID:kaiwind_shanghai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