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雨蓑风笠(雨蓑风笠打一动物)一看就会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乡村物事,是一种文明的见证,也是一种情感载体。每一处旧村迹,每一个老物件,都保留着乡村生活的印记,是丰厚的文化蕴藏,能把乡村普通的日子镀上不寻常的光芒和质地。本期,王乐天先生撰写乡村物事系列之四,诉说乡野风物的变迁。

雨蓑风笠(雨蓑风笠打一动物)一看就会

 

乡村物事,是一种文明的见证,也是一种情感载体每一处旧村迹,每一个老物件,都保留着乡村生活的印记,是丰厚的文化蕴藏,能把乡村普通的日子镀上不寻常的光芒和质地本期,王乐天先生撰写乡村物事系列之四,诉说乡野风物的变迁。

乡村物事 文 / 王乐天 

蓑 衣

几年前的国庆节,携全家去杭州西溪湿地游览,在一间农家文化展览馆里,与一袭棕色蓑衣狭路相逢它静静地悬于墙壁之上,上面落满时光的尘埃,作为历史文物供游人欣赏儿子望着蓑衣好奇地问这问那久违的蓑衣显得既熟悉又陌生,顿时拉开了我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童年时代。

在儿时的记忆中,每当春耕时节,细雨蒙蒙,纵目旷野,披着蓑衣的乡亲们翩然于田畴,那景象简直是一幅百蝶采花图,十分壮观走在乡间小道上,就可看到一道独特的风景:山脚下,水田漠漠,烟雨氤氲中,几只鹧鸪一声接一声地细数着春天的农事。

披蓑带笠的乡亲们在秧田里忙碌地劳作着,身上的蓑衣如同一只张开双翼的棕色大蝶,潇潇春雨顺着蓑衣的外沿向下流淌屋后的菜园里,勤劳的村妇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种瓜点豆,感受泥土的气息,蓑衣上结满了一颗颗珍珠似的水珠儿……蓑衣、斗笠、锄头、竹篮与蒙蒙的烟雨,构成了韵味十足的乡村表情。

雨中的乡村,不失为诗意之地   可农家的蓑衣却是厚重的,是一身水一身泥。穿着厚重的蓑衣在田间劳作,那可是背负全家生存的重任,也背负子孙的繁衍和希望。

追溯蓑衣的起源,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诗经·小雅·无羊》篇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的诗句,可见这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雨具,已成为当之无愧最古老的“雨衣”了历史上,蓑衣不但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深远,更是被历代文人骚客用笔墨构建意境,以诗词抒情达意。

唐代崔道融在《田上》一诗写道:“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描写的是农人趁天还没亮冒雨赶耕种的情景,是对农人早出晚归,不知疲倦辛勤劳动的真实写照刘禹锡在《插田歌》中描写:“农妇白纡裙,农父绿蓑衣”把农民插秧前的穿着写得活灵活现;在细细密密的春雨中,在一垅垅的田畴里,到处都是春耕的人们,紫燕展翅飞翔,牛鞭甩响了原野,畴上田下一片繁忙的景象。

宋代杨万里在《插秧歌》中赞叹:“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着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体现出了农家大小顶风冒雨全力投入抢插的忙碌场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那是在春耕时节,穿蓑戴笠的人在青山绿水的稻田中,扶犁耙、赶水牛,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劳作画面。

可见,蓑衣成了旧时农人在田野中劳作时苦中作乐的一种道具、一处风景,也是江南田野上所衍生出的一种特有智慧可是,过去要编一件蓑衣却很费时费力,需要多道工序,即使技艺娴熟的师傅做上一件也需要好几天的功夫工匠们先要将棕皮去掉杂质做防腐处理,晾晒后再一针一线编制成蓑衣。

而挑选棕片是制作一件好蓑衣的前提条件,首先要挑上等棕,用于做蓑衣主体的领口,其次再挑蓑衣前襟后背的棕,最后留下的棕为打棕线用  蓑衣形状像一只大蝴蝶,两翼向上翘,中间用蓑骨做成圆领口它根据人的身材编为三截,上面一截护着肩膀与胸部,中间一截护着背部、腰部及腹部,下面一截护着臀部、裆部及双腿。

每一截编成上窄下宽的弧形,仿佛扇面,在上窄的部位等距离地留有圆孔,以利棕绳从圆孔中穿过,把三截连成一体棕丝又细又密,穿在身上,能遮住的部位真的是风雨不透,雨水落在棕丝上仿佛落在被油浸过的物件上,马上就滚落下来,根本浸不透,身上则滴水不沾,防雨的功能显而易见,同时还能起到护身保暖的功效。

在那个曾经的贫穷岁月里,蓑衣、斗笠、镰刀这三件物品,是乡村人们的行头和标配从学会做农事的那天起,这些生活中的用具便常伴他们左右而蓑衣在平日里悄然挂在墙壁上,准备随时待命但是,江南的雨水是挡不住乡亲们忙碌的脚步。

挂在墙壁上的蓑衣,从巧匠新编始成直到风吹日晒雨淋后腐烂前,都曾经在乡村的农事活动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而到了春耕农忙季节,往往阴雨连绵,此时便是蓑衣大显身手的时机这时,穿着蓑衣,戴着箬笠就成了一种“时尚”,在田间劳作显得方便多了,人们可以腾出双手,挥洒自如,随心所欲,挥锄、挖锹、拔苗、插秧,一点也不碍事。

出生在农村,我对蓑衣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也曾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几乎每家的墙壁上总会挂着少则一件,多则数件的蓑衣我就是在穿蓑衣的风雨中长大,蓑衣穿在身上,心里特别温馨,它的棕味、厚实与暖和直往心里钻调皮的我还经常偷偷地从墙上摘下蓑衣穿在身上,装扮成大灰狼与伙伴们做游戏。

虽然穿着并不舒服,潮湿不说,而且棕须还挺扎人,更有着重重的汗酸味,走起路来特别笨重,但大家还是在游戏中得到了少有的童年乐趣在家乡,蓑衣还经常被乡亲们得以充分利用在稻谷成熟之初,常有大量的麻雀停歇在田地里啄食。

于是,许多稻田中会立起了很多个用废旧的塑料薄膜扎成的稻草人来吓唬麻雀:它们穿着蓑衣,戴着箬笠,手中握着一条长长的竹竿,俨然大将临阵,威风凛凛,成为一道乡村独特的风景远远望去,就像一个真人守候在那里这样,麻雀就不敢接近它,只是偷偷地靠近一点,但风一吹,稻草人一摇晃,麻雀展翅就逃,从而对保护稻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时过境迁,千百年来和人们“亲密接触”的蓑衣已经销声匿迹了,作为中国传统里古老的雨具,早被各色轻便的雨衣取而代之,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显得非常遥远可时人喜欢附庸风雅,于是,蓑衣也常常被一些茶楼酒肆弄去悬挂在墙壁上作为装饰品。

作为农耕时代的物件与符号,蓑衣曾为我们的先人遮风挡雨了几千年有了它,人类才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照常劳动,它是人类顺应自然、不违农时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祖先勤劳勇敢、艰苦卓绝的见证现在,蓑衣已无处寻觅了,只能在我们的记忆中与之邂逅。

篱 笆

离开乡村已有三十年,生活在由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高楼大厦里,自然很容易怀念起乡村那特有的庭院和房前屋后的篱笆来从前的乡村多篱笆可以说,乡村的孩子很幸运,能够天天与泥土和万物打交道,昼夜包裹在大自然的气息中。

只要一出家门,就能见到风格和用料不同的篱笆在我的眼里,篱笆就是一道乡村绝美的景色,也是乡村的某种表情篱笆身上隐藏着一种隐秘和朴素的东西,这明显区别于城市的坚硬和圆滑篱笆又称栅栏、护栏,是用来保护院落或菜园的一种简易设施,有严严实实包围着小院落,也有疏疏朗朗伴在田间小路的两旁。

一般以植物枝干围成的篱笆为多,常见有秫秸、树枝、荆棘等材质秋天通常是适宜编筑新篱的季节每家将制篱的材质裁成一样的长短,编排起来,下半部适度插入土中,并动用铁线、钉子和胶钳等扎紧,这样,农家小院就伫立起了一道道的篱笆墙。

篱笆墙的长度完全取决于菜园、院落的大小和形状,多是不规则的方形或椭圆形,必须将菜园、院落全部围住,并设置一个小门,浇菜或摘菜就得从此门出入,而平时则掩闭不开篱笆有高低之别,高的约在两米左右,低的一米至一米半之间,一般临街的那面高些,而与邻居相隔的这面低点。

 过去在农村,几乎挨家挨户都饲养猪、鸡等,以赚些额外的收入来贴补家用而乡村也正是有了这些,才显得更加富有生气那时的鸡多放养每当晨起,乡亲们先打开鸡埘门,在母鸡的带领下,十数只仔鸡“咕咕咕”地叫喊着,鱼贯而出。

到了晚上,主人只要站在屋檐下,“咕咕咕”地一叫唤,所有的鸡就会摆着“八字步”,一只只乖乖地钻回了鸡笼,随后只需将笼门的插销一插,一点都不费事还有一些人家里新买回来的猪崽,也得散养几天才投得上粗食投不上粗食的猪崽,是没法入圈的。

因而,在那些四处刨灰啄食的鸡群中,有时候也会混进来一只或是两只拱着泥土的猪崽那些自由散漫惯了的猪、鸡,一旦放出来,自然不会像人那样的听话,总是喜欢乱寻食一不小心,菜园中、小院里,主人刚种下的作物种子和新生的蔬菜苗,就会遭到它们彻底的破坏。

为防止那些猪崽、牛羊等其他散养动物的啃食以及鸡的啄食于是,人们便想方设法围起篱笆来,篱笆细密、严实,能将禽畜拒之门外

在我的记忆中,老家对门的邻居曾经有过一个很空旷全敞开的庭院,为了能更好地保护好庭院,他们便围了一圈篱笆邻居喜欢种植疏菜瓜果和花卉树木,空闲之余,在里面开垦出一道道整齐的菜畦,一年四季,球菜、芥菜、花菜、萝卜和冬瓜、黄瓜、丝瓜等果蔬不间断。

后来,又增加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一排排高高的向日葵每当圆圆的葵盘籽粒饱满的时候,邻居便把它们晾晒干后炒成葵瓜子,很慷慨地赠送给左邻右舍尝鲜此外,他们家还喜欢在周边种上了香樟树、毛竹等树木,整个庭院显得郁郁葱葱。

经过长期日晒雨淋风吹,篱笆容易变旧变脆一堵篱笆墙在新扎时显得固若金汤,可时间一长,有些地方会出现破损,主人家就得做亡羊补牢的工作——进行及时的修补当然,乡亲们围篱笆的目的一是防牲畜偷吃作物,二者对作物有挡风保暖之功能,三完全为心理因素,仿佛有了篱笆,心里显得更加地踏实,也许篱笆就是他们心目中的“长城”。

篱笆虽然是一道遮拦,却往往挡不住左邻右舍间的交往过去,乡村人很少设防除了防范牲畜外,平时家家户户的篱笆大都敞开着,而门也很少上锁,人们只要轻轻绕开藤条上的扣子,就能进入宅院乡村的主人从来不会拒绝外人地到访,不管是熟人或陌生人。

在乡村,来的都是客人,没有拒之门外的道理和哲学邻居要借用锄头等农具,若主人不在,只要用后放回原处即可桌上放着主人出门时的凉开心,渴了,推门进去就喝一口,但出来时要把门带上半路上若是碰到主人,说一声,主人会很开心,因为这是看得起他们。

而孩子们也常会把篱笆扒开了一个豁口,在那里钻来钻去,于是,这些豁口往往成了猫狗来去的通道平时,光顾篱笆的有蝴蝶蜜蜂等一些飞行小动物春暖花开之际,篱笆就会吸引着成群结队的蝴蝶蜜蜂,这些小生灵穿梭其间,嘤嘤嗡嗡,翩翩起舞,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美丽。

累了,它们就停歇在篱笆上,远远看去,就像篱笆上一件件灵动的饰物篱笆上停歇最多的动物往往是燕子,偶尔还有麻雀,麻雀总是叽叽喳喳地来,叽叽喳喳地去,它会觊觎篱笆内晾晒的稻谷、麦粒而燕子是从来不打农家人主意的,它温柔地在篱笆上展示着自己的羽毛,全身心地与乡村融合在一起,它守着篱笆就是守着乡村人的院子。

篱笆就是这样,它并不是乡村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但却是早些年乡村确确实实存在的物事在这个乡村也城市化了的今天,人们纷纷盖起了新式楼房,猪、鸡也改成大规模地圈养,蔬菜则在大棚里开始大批量的反季节种植……现在,走进乡村,已很难见到篱笆了,千篇一律的水泥建筑显得高大森严,隔断了家与家的乡土情缘。

只是在春种夏收季节,人们才可以在无遮拦的田野里难得一见缺少了篱笆的乡村自然而然地失去一些特有的韵味,也失去人对于自然的水乳交融般的依恋真怀念那消失的篱笆!

 · 龙湾•永嘉场编委会 ·              责   编:菲菲             监   审:潘伟光 张微             总监审:丁欣华

分享

点赞

在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