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诺千金(成语一诺千金形容的是哪位历史人物)难以置信
收藏起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收藏】学习强国(字音、字形题)【收藏】学习强国(十万个为什么)1.成语“完璧归赵” 讲述的是【 】 护送和氏璧回归赵国的故事A 廉颇B 蔺相如C 李牧2.成语“一衣带水” 中的“水” 原指【 】A 黄河。
B 长江C 准河D 海河3.“昙花一现” 的成语老少皆知,昙花在夜晚开花,并且开花时间只有 3-4 个小时,这是为了【 】 A 躲避烈日灼烤B 传播花粉C 释放种子3.成语“一诺千金” 最早是形容西汉历史人物【 。
】A 郭解B 季布C 卫青4.“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 】的A 文章B 书法C 绘画D 刀工5.成语“凿壁偷光” 是出自【 】的苦学故事 A 孔子B 孙敬C 车胤D 匡衡6.成语“黄粱美梦”的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小说【 】,人们利用这个成 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
A 《任氏传》B 《枕中记》7.成语“瓜田李下”出自古乐府【 】,原文为“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A 《木兰诗》B 《君子行》8.成语“春风得意” 出自【 】 A 孟郊《登科后》B 袁枚《春风》。
C 李白《春思》D 杜牧《江南春》附成语典故出处:(来自百度百科)1.完璧归赵赵国有块“和氏璧”,秦王很想得到它,说愿以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国感到很为难,因为秦国历来不讲信义,赵国怕挨了骗还要被人耻笑,有损赵国的形象。
如果不给秦国这块玉,又怕秦国抓住把柄,就此发兵来犯,真是进退两难就在这时,宦官头目缪贤推荐说:“我家有个叫蔺相如的门客,智勇双全,可以让他想想办法”赵王无奈,也只好叫他来试试赵王问道:“秦王说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给还是不给?”相如说:“秦强赵弱,我们不能回绝。
”赵王又问:“若秦收了和氏璧,又不给我们城池,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提出这个要求,要是不答应,是赵国理亏,若是秦国收了赵国的玉璧,又不给城池,那就是秦国理亏了比较起来,我看还是后一种办法好如果大王实在没有人可以派遣,我可以勉强凑数。
如果秦王把城划给我们,我就把璧留在秦国,如果他们不愿交出城池我就完璧归赵’”赵王觉得蔺相如口才超群,虑事周密,就派他带璧去了秦国秦王在宫里接见了蔺相如他坐在殿上显得随便又得意,蔺相如只好双手把璧捧上去秦王看了又看,喜欢之至,然后传给宫女、妃子观看,大家都赞不绝口。
高声向秦王欢呼道贺蔺相如站在堂下,许久却无人理睬,秦王也不提交割十五座城池的事蔺相如知道秦王故意欺诈,想了一想说:“璧上有点小毛病,不经指示很难看出来,请让我指点给大家看”秦王没有多想,就把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接过玉璧,立刻跑到大殿中的柱子跟前,怒发冲冠地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这块玉璧差人去向赵王索要,赵国的大臣们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不讲信义,只是倚仗着自己是大国,编几句空话骗取赵国的玉璧,所以大家都反对把和氏璧送来。
但我认为普通百姓交往尚且讲究信义,何况大王是一国之君呢?且仅为一块无多大用处的玉,伤了秦、赵两国的和气,是很不理智的赵王听信了我的话,才沐浴斋戒了五天,亲自在朝堂上将国书和玉璧交给我,让我奉送到秦国,这是多么恭敬的礼节啊!但我来到秦国,把玉璧奉献给大王。
大王却态度随便,傲慢无礼,还把美玉交给宫女传看,这是对赵国的污辱;您一字不提交割城池的事,这是无意偿还城池所以,我把玉璧要了回来现在,玉璧在我的手里,您如果一定要强迫我,那我就让我的头颅和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完,怒气冲冲地举着玉璧,眼睛斜看着柱子,随时准备砸碎秦王唯恐他砸毁了玉璧,连忙向他赔礼道歉,并让人拿来地图,指点着说从某某地到某某地的十五座城归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并非认真,也就来个缓兵之计他对秦王说:。
“秦王既然喜爱和氏璧,赵国不敢不奉献只是赵王送璧前曾沐浴斋戒五日,表示恭敬,大王也该沐浴斋戒五日,才可接受和氏璧”秦王被说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蔺相如回到馆舍,连忙周密部署,让人穿着麻衣布衫,化妆成老百姓,偷偷地揣着和氏璧从小道逃回了赵国。
五天过后,秦王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准备接收和氏璧蔺相如从容地走上前对秦王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已历二十几位国君,可从没听说过哪位国君讲过信义我担心受了您的骗,已派人把宝玉送回赵国了赵是弱国,秦是强国,如果秦王是真心诚意地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绝没有不答应的理由,只要派一个使臣去,赵国马上就会送和氏璧来。
过去孟明视欺骗了晋国,商鞅欺骗了魏国,张仪欺骗楚国,如今,我不愿看着大王再背上欺骗赵国的坏名声,所以把玉璧先送回赵国就算我欺骗了大王,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王和大臣们十分恼怒可又无可辩驳蔺相如又不怕死,杀了他也没用,反落下个恶名。
倒不如放了蔺相如,还显得秦国宽怀大度,并非诈取赵国的玉璧蔺相如“完璧归赵”,既保全了赵国的玉璧,又没给秦国落下把柄,还为赵国赢得了一个好名声蔺相如也因之声誉鹊起寓意:完璧归赵蔺相如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而秦王倚仗强势,几度失信于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
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也应像蔺相如那样,不仅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有勇有谋,有理有节,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2.一衣带水南北朝时,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是为隋文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有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颎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颎回答说:。
“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
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隋文帝采取了高颎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隋开皇八年(南朝陈祯明二年、公元
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都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寓意:“一衣带水”这则成语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它表示距离近时,必须是两个地方或国家;同时两者之间必须隔着一条水;而且二者之间的距离必须相对比较近“一衣带水”典故里说的是距离近,却隐含打过去解放对方老百姓的意思。
3.一诺千金西汉初年有一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是非常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无论有多么困难,他一定想方设法办到,所以在当时名声很好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很狼狈。
后来项羽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刘邦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气怒愤之下,刘邦下令辑拿季布幸好有个姓周的人得到了这个消息,秘密地将季布送到鲁地一户姓朱的人家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任侠”闻名。
此人很欣赏季布的侠义行为,尽力将季布保护起来不仅如此,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请他解救季布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还封他为郎中。
不久又任命他为河东太守当时,楚地有个名叫曹丘生的人,能言善辩,专爱结交权贵季布和这个人是同乡,很瞧不起他,并在一些朋友面前表示过厌恶之意,偏偏曹丘生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
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季布读了信后,很不高兴,准备等曹丘生来时,想当面教训教训他过了几天,曹丘生果然登门拜访。
季布一见曹丘生,就立刻露出厌恶的神情曹丘生对此毫不在乎,先恭恭敬敬地向季布施礼,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觉得曹丘生说得很有道理,顿时不再讨厌他,并热情款待他,留他在府里住了几个月曹丘生临走时,还送他许多礼物曹丘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
寓意:一诺千金反映的是诚信问题,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人可以没有聪明才智,但不可以没有诚信的品格;一个人可以没有卓越的成就,但不可以有损害诚信的行为诚信是人格的基础和精髓,是立身之本,是事业之根“人无信,则无立。
”所以一诺千金不管是在人们生活中还是事业上都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做人就应该一诺千金,要不然不仅会失去朋友的信任,还有在事业上的也不会有多大成功4.入木三分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取众家之长,创造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羲之的字,秀丽中透着苍劲,柔和中带着刚强,后代的许多书法家都比不上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做范本现今他流传下来的书帖中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王羲之自小就很有书法天赋,七岁时就已崭露头角,
写得一手字,王羲之十二岁那年,偶然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讲解书的好书,就偷偷拿出来阅读从此他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一丝地按书中讲的方法运笔练字,书法水平不断提高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王羲之每天练了字,就到后花园的池塘边清洗笔砚,天长日久,整池水都被汁染黑了,由此可见王羲之练字是何等的勤奋刻苦!。
据说王羲之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这对促进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坚》作为交换。
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送给了他一天清晨,王羲之独自一人在山下散步忽然,他看见一位年迈的老妇人拿着十几把纸扇,要到集市上去卖每把纸扇只能二十钱,王羲之见老妇人贫苦可怜就。
借来笔墨,在每把扇子上了字,老妇人哪里认识王羲之呀,见他在白白净净的纸扇上写了心中叫苦不迭王羲之见状笑道:“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写的保你每把能卖一百钱!”老妇人接过纸扇,半信半疑地来到市场上照着他的话叫卖了一番。
人们听了,马上争先恐后地掏钱购买,一会儿工夫,十几把扇子都被抢购一空,老妇人这才欣慰地笑了相传王羲之曾给朝廷写过祭祀天地神明、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祝版”晋成帝即位后,就命祝版工人更换祝版上的题词谁知工人们在那块木板上削了好半天,也没能把王羲之原来的字迹刮掉。
工人们拿起祝版仔细一看,都大吃一惊,连声赞叹原来,王羲之写的每个字都渗入木头三分多,好像刀刻一般,哪里能轻易刮得掉呢?工人们不禁赞叹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寓意:“入木三分”这则典故揭示了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他的天赋,更重要的是依靠他后天的努力的道理。
王羲之不仅天赋特异,而且刻苦磨练,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之说可见,这“入木三分”的成就,是来自于天赋和后天的功夫的5.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匡衡,他特别希望能像学堂里的孩子那样,跟着老师读书可是,他家里很穷,实在没有钱拿出来供他上学堂。
于是,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学堂外面,安静地听着里面的读书声一位亲戚看见他这么喜欢读书,很受感动,就抽空教他认字日积月累,他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匡衡买不起书,就想办法借书来读那个时候的书都是十分贵重的,只有有钱人家才有。
可是有钱人家怎么会轻易把书借给一个穷小子呢?为了能读到书,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村子里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一天,他跑到那户人家求见主人,见到后,一边作揖,一边急切地恳求说:“请您收留我吧, 我给您家干活。
我力气很大,什么活都会干我不要工钱,只求您能把家里的书借给我看看我保证不会耽误干活,保证不会把书弄坏一点点”主人看到匡衡落落大方、彬彬有礼,眼睛里充满了渴求,一时被深深打动了,就收留了他匡衡终于如愿以偿地读到了书。
寒来暑往,匡衡一天天长大了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休息吃饭的工夫才能看一会儿书晚上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点不起油灯也不能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匡衡心里难过极了,却无计可施。
一天晚上,匡衡从外面回家,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邻居家的窗户透着光亮匡衡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狠狠拍了自己脑袋一下,明叨着:“以前怎么没想到呢!”回到家,他就在自己与邻居家共用的那面墙上摸索来摸索去,终于找到一-处墙壁有破损的地方。
他找来一把小刀,沿着破损的墙壁轻轻地抠,抠不一会儿,一道弱弱的光线就从墙缝里透射过来匡衡兴奋极了,不敢再往大抠,担心影响到邻居,于是,便借着这一点点光线看起书来光线太暗了,看一会儿,眼睛就酸困酸困的,他就稍稍休息一下,接着再看。
就凭着凿壁偷光这样的毅力,匡衡博览群书,下笔成章,终于成为西汉学者寓意:匡衡为了读书替别人打工,在夜晚,即使有一丝的亮光也要抓紧学习这样的态度,以及努力刻苦的品质使匡衡成为大学者有时候,外部条件制约着许多人的进步,但是有心人会为自己创造前进的机会。
艰辛只是一时的体验,而经历过这些艰难后所收获的知识,才是人生宝贵长久的财富6.黄粱美梦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个叫吕翁的道士,他是个得道高人,懂得很多仙术一次他出游经过邯郸城,中途在一个旅舍休息,就摘下帽子随意在一张桌子前坐下来。
这时来了一个旅途中的少年,名叫卢生他穿着粗布衣服,正准备去农田里耕作,此刻也在旅舍停下来,和吕翁坐在一张桌子上二人很快就聊了起来,越聊越投机聊的时间长了,卢生看着自己寒酸的衣着,忽然长叹了一声,说:“我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却生不逢时,生活困窘成这样子!”吕翁说:“我看你的身体不错,没有病痛,而且说话也挺好的,怎么却说自己困窘呢?”卢生摇摇头:“我就是苟且偷生,哪儿谈得上好不好呢?”吕翁说:“这样不算好,那怎样才算好?”卢生回答:“一个读书人活在这世上,当然要建立功名,入朝为官,让家族更加昌盛而富裕,这样才能算得上好啊!我小时候刻苦学习,各门功课都学得不错,还以为长大后能去做官。
谁知道现在长大了,却只能在农田里耕种,难道这还不够困窘吗?”说完这些,卢生越发觉得没意思,就想闭上眼睛睡一会儿这时店家也在生火准备用黄粱米做饭吕翁拿出一个枕头递给卢生,说:“你枕着我的枕头睡觉,就能实现你的梦想。
”卢生并不信,但还是把枕头接了过去枕头是青瓷做的,两边各有一个孔他侧过头躺在枕头上,看到枕头一边的孔越来越大,光线也越来越明亮于是他起身走进孔里,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回家了几个月后,卢生娶了一个美丽又富裕的女人为妻,家境也渐渐丰厚起来。
他的衣装和车马越来越豪华,第二年还考上进士,入朝为官去了三年后,他升官到陕西,在那里开拓河道,为百姓解决了交通问题当地人民为了感谢他,刻下石碑来记录他的功德他又被调去京城为官,正好有外敌入侵,皇上封他为大将军前去破敌。
最后卢生大胜归来,为国家拓展了几百里疆土回到京城,皇上为卢生举行了盛大的封赏仪式,他的官职升至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一时之间风光无限不想却遭到了当朝宰相的嫉恨,宰相故意散布流言蜚语来陷害他,最终卢生被贬官。
三年后,卢生又回到皇上身边,当上了宰相他在朝中为皇上出谋划策十几年,人人都称他为一代贤相可这时他又被奸人所害,他们诬陷他和敌国勾结,皇上下令将他关进监狱卢生害怕极了,说:“我家里有几亩良田,不愁吃喝,为什么要跑来做官呢?现在落得如此田地,还不如当初穿着粗布衣服在田里耕种啊!”。
卢生想要自杀,幸好被妻子救了,可是那些受他牵连的人全都死了,他也被流放到边远地区几年后,皇上才为他平反了冤案,将他重新召回朝廷做官,册封他为燕国公他的几个儿子也都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家族日渐壮大起来卢生渐渐老了,身体也越来越差。
他多次请求告老辞官,皇上却一直不同意八十岁时,卢生离开了人世等卢生伸个懒腰再次醒来时,赫然发现自己竟然还在那旅舍里吕翁仍坐在他旁边,而店家的黄粱饭还没有熟呢!卢生赶紧爬起来,问:“刚才那一切都只是做梦吗?”吕翁点点头:“人生所谓的辉煌,也不过如此啊!”卢生惆怅了好一会儿,才对吕翁说:“谢谢你,让我明白了人生荣辱和得失的道理,让我懂得了生与死的意义。
先生教会了我人生在世不能被欲望左右,这就是最好的教诲啊!”说完一再拜谢吕翁后,才离开了旅舍寓意:空想出来的荣华富贵是一场梦,梦醒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虚幻的美梦得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扎扎实实地。
辛勤劳动,才能把愿望变成现实7.瓜田李下袁聿修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临漳(今河北临漳)人他少年老成,性格沉静,很有见识据说,他九岁时就做了州主簿,十八岁时就做了州中正,兼尚书度支郎中,后来又升为博陵太守,且政绩突出,很有声望……。
他所以政绩突出又很有声望,主要原因是他能够为官清白自守,从不收任何贿赂 据说他在尚书的十多年里,从未曾接受过任何人家的一升酒喝因此,在他的官地有不少文人联名为他立碑表彰,并送他一个雅号:“清郎” 当然,“清郎”也有为难的时候。
有一次,袁聿修到外地考查地主官吏途经兖州兖州刺史正是他的老朋友邢邵二人叙述别情以后,邢邵拿出一匹白绸想送袁聿修作为纪念这就叫袁聿修为难了不收,怕得罪老朋友;收,又怕留下什么不必要的嫌疑但反复思索之后,袁聿修还是谢绝了,并留书曰:“我这次路过这里,与往常不同呀!瓜田李下,古人是很谨慎的。
我们不能忘记古人说过的走在瓜地里不要弯腰提鞋子,走在李树下不要伸手整帽子的话只有这样,才能躲避嫌疑你的心意我领了白绸不能收,不能留下不好的话柄”邢邵很理解袁聿修的心思,就没有再勉强他寓意:袁聿修一生清廉,即使是面对好友的赠送也予以委婉的拒绝,这是对自身名誉的一种保护,是对自身品行的一种坚守。
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误入“瓜田李下“的情况虽然做事需要不畏惧别人的眼光,努力做好自己但是,在这个纷扰的世界,尤其是如今这个几乎透明的网络世界,也应该适当避嫌,通过舆论来监督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行为规范。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成语一诺千金(成语一诺千金形容的是哪位历史人物)难以置信
收藏起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
芙蓉并蒂(四)(芙蓉并蒂1)这样也行?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盐梅相成 · 芙蓉…
- 芙蓉并蒂(四)(芙蓉并蒂(四)驸马不是人类似)不看后悔
- 人文地理过程包含哪些人文地理下册电子课本
- 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区别人文生态包括哪些东西
- 关爱老人主题名称人文关怀的名言警句人文素养简答题
- 农村人文环境整治人文关怀示范病区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