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绍箕裘(克绍箕裘良弓无改)速看
——纪念刘操南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1978年春,我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1966届高中毕业生与来自全省各地的140名同学一起,迈进了杭州大学的校门,成为恢复高考后杭大中文系的第一届学生杭州大学历史悠久,其前身最早是创办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
几经演变,育英书院于1914年发展为私立之江大学,求是书院于1928年发展为国立浙江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以浙江大学文学院、师范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和之江大学文理学院为主体建立浙江师范学院。
1958年,浙江师范学院又与新建的杭州大学合并,定名为杭州大学1978年浙江省政府发文,确定杭州大学为当时全省唯一的重点高校,并明确为综合性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众多名师巨匠如竺可桢、苏步青、贝时璋、谈家桢、陈建功、王琎、陈立、梅光迪、孟宪承、王蘧常、马叙伦、郑晓沧、董聿茂、姜亮夫、夏承焘、王驾吾、胡士莹、王承绪、陈学恂、沈炼之、任铭善、严群、金松寿、白正国、陈士怡、江希明、朱福炘、周洵钧、陈桥驿等,都曾经在杭州大学任教。
杭大中文系更是人文荟萃,名师辈出,自我进校后,姜亮夫、王驾吾、吕漠野、蒋礼鸿、沈文倬、刘操南、徐朔方、吴熊和、蔡义江、陆坚、郭在贻、王元骧、王维贤、倪宝元、陈坚、郑择魁、陈为良、任明耀、秦亢宗、汪飞白、钱文斌、祝鸿熹、陈元恺、雪克、王荣初、朱宏达、邵海清、张颂南、华宇清、丁子春、蔡良骥、庄肖荣、平慧善、李寿福、朱克玲、卢曼云、刘云泉、孔鏡清、洪克夷、余荩、丁茂远、张光昌、韩泉欣、王养兴、吕洪年、陶剑平、李遵进、张春林、戈铮、张金泉、刘一新、汤洵、张黛芬、毛信德等先生,都为我们上过课。
当时中文系的名誉系主任是王驾吾先生,副主任有4位,分别是陆坚、张颂南、吕漠野、姜新茂先生正是老师们的悉心培养和谆谆教导,才使我们77级成为了杭州大学中文系历史上特别优秀的一个年级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本人从中文系入学至今,已过去整整40年。
当年给我们授业的先生们,大多已经作古,本人也已年过七旬,但对母校和先生们的感恩之情,却深深铭记在心,不敢忘却虽然自己才疏学浅,拙于笔墨,但也总想为母校和中文系写点什么除了已发表拙作《忆恩师徐朔方先生》外,在这里我再写下对古代文学任课老师刘操南先生的若干回忆。
刘操南先生,1917年12月13日生于江苏无锡,字肇薰,号冰弦杭州大学教授,1998年3月29日病逝于杭州难忘的古典文学第一课都说第一印象对人很重要,记得最先给我们上古典文学课的正是刘操南先生,他当时已年过花甲,头发也已斑白,中等个子,戴着一副金丝边的眼镜,身穿一件灰色的中式对襟衫。
因为是古典文学的第一堂课,所以刘先生给同学们讲述的是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意义与方法首先,先生给我们朗读了他写的三首七律《述怀》其一又是万里长征时,华年潘鬓未成丝劈山斩却迷途棘,踏海高擎破浪旗截竹千竿为彩笔,割云万片写今诗。
高峰四化齐攀上,浩荡天风吹我衣其二献身教育及明时,敢效春蚕巧吐丝曾记髫龄飞战火,却思垂老奋红旗豪情化作羲和梦,心血呕成脂砚诗中夜鸡鸣神益旺,寒风那怕暗侵衣其三犹是昂藏七尺时,花开花落鬓未丝廉颇老矣还能饭,姜尚遇时独挥旗。
万里江山归一统,百年心事写千诗冰山推倒朝阳起,薄海欢腾舞彩衣先生无锡口音很重,担心同学们听不清,一边吟诵,一边转身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诗作本人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至今仍完整保存着大学时上古典文学课两年的课堂笔记。
因此可确保刘先生的上述三首七律《述怀》记录无误先生的诗作步鲁迅诗韵,巧妙地化用李贺、李商隐的诗句和羲和、雪芹、廉颇、姜尚等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经历了战乱和文革,但在“冰山推倒朝阳起”的今日,犹当献身教育,“敢效春蚕巧吐丝”,为四化大业竭尽绵力的壮志豪情。
先生还告诉大家,写诗要注意形象,要有音乐性,要含蓄,有弦外之音这三首诗,正是先生运用七律近体诗的形式,教我们如何古为今用方法的示范佳作,让人闻之动容,印象深刻接着,在谈及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意义时,先生从巨大的认识意义、思想教育意义、美感教育意义三个方面,一一予以阐述,并希望同学们能努力做到完整地、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马恩列斯毛关于文化遗产的学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文学遗产批判继承。
他还对我们提出三个要求,即要正确、全面地了解和叙述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要对古典作家作品进行正确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要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创作经验、发展规律作出理论的总结,并作为今后创作实践的指导与参考。
刘先生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意义、方法的论述,无疑是精辟扼要的金玉良言,对同学们提出的三个要求,可谓语重心长,十分重要先生给我们上的这古典文学第一堂课,深深的留在了我的脑海,并影响了我毕业留校后在中文系、新闻系30多年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声泪俱下读《离骚》在讲了几周的《诗经》后,刘先生又给我们讲《楚辞》本人的课堂笔记记载,1979年的3月29日,刘先生给我们讲屈原的《离骚》先生用他浓郁的无锡口音吟诵道: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hong)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先生的声音时而平和,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时而呜咽悲怆,如泣如诉,时而壮怀激越,慷慨激昂;真是引商刻羽,曲折动人。
更令同学们出乎意外的是刘先生竟全然忘情,当堂声泪俱下当年我们中文系1977级学生都住在位于文三路和文二路之间的浙江省总工会干校(现在位于保俶北路),上的是大课,141个同学都在一个颇为简易的礼堂内上课绝大多数同学都是生平第一次读到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也是第一次听到有人用古时的腔调来吟诵《离骚》,更是生平第一次见到有老师用传统古诗吟诵的方式声泪俱下地读《离骚》。
这给我们的震撼是极其巨大的,同学们个个屏息凝神地看着,听着,整个礼堂内只回荡着刘先生吟诵《离骚》的声音《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长篇抒情诗,也是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在诗中屈原自叙了身世、才德和理想,以及群邪蔽贤、壮怀难伸的遭遇。
诗人表示,尽管环境恶劣,但是自己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会改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贞品格《离骚》中屈原大量地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现象等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大量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诗更显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该诗篇幅宏伟,气象万千,逸响伟辞,卓绝一世或许是伟大的诗篇激起了先生的共鸣,或许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遭遇也使先生联想到“文化大革命”中自己受到的冲击和种种不公正的情况,所以悲从中来,涕泪纵横。
先生还让大家一起跟他吟诵,他吟一句,大家吟一句于是整个礼堂内,响起了140多人吟诵《离骚》的声音: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40年过去了,但140多人吟诵《离骚》声震屋宇、动人心魄的情景,却仿佛仍历历在目刘先生对于《离骚》的精彩讲述和他独具韵味的吟诵,让我们难以忘怀,而这种饱含真情、倾注心血的讲课方式,也为我们所铭记先生指导我写毕业论文
大四年级时系里要求,每人都要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记不清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是系里指定的还是自选的了,但幸运的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刘操南先生这里有必要讲一下我与刘先生的交往琐事记得大二有一次古典文学课后,我向刘操南先生请教《红楼梦》中“克绍箕裘”的意思。
刘先生耐心仔细地向我解释说:“‘克’是能够,‘绍’是继承,‘箕’是畚箕,‘裘’是皮袄《礼记●学记》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比喻子孙能继承父业”先生还随口说出“克绍箕裘”一词出现在《红楼梦》的第几卷第几回。
事后我翻阅《红楼梦》,果然如先生所言,令我十分佩服先生的博闻强记这以后,因为上课次数多了,我与刘先生渐渐熟悉起来有一次课后,刘先生问我,是否愿意帮他誊抄几篇文章我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良机,当即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于是我跟着先生,来到了道古桥附近的杭大教工宿舍先生家在一楼,房子不大,但打扫得很整洁,窗明几净先生拿出一本方格稿子纸和十来页底稿,是一篇写《楚辞●湘夫人》的文章,让我把文章用复写纸誊抄到稿子纸上因为70年代末国内还未普遍使用复印机,所以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誊抄到稿纸上。
我的字写得并不好,但毕竟是老三届的高中生,又当过几年中学语文老师,誊抄得正确无误还是能做到的第一次的论文誊抄工作,得到了刘先生的赞许,于是先生又让我陆续誊抄了研究《东皇太一》、《大司命》、《少司命》、《湘君》和《诗经》的一些文章。
这些论文的内容十分广博,涉及面很广,特别是竟然还有关于古代天文历法和数学方面的论文,让我大为惊叹先生学识的宏富我见到的底稿一般最先都是用蓝墨水写的,有的地方用黑色的圆珠笔作了修改,而个别文字、特别是开头和结尾处,往往又用红墨水笔作了最后的调整。
我在誊抄的过程中,也慢慢了解到先生在谋篇布局、造句用语和遣词立意方面的精心构思及良苦用心尽管我还未能洞悉其中奥妙,但是对怎样写好一篇论文,怎样在文章中注意阐述人所未言而为自己独见的观点,怎样在关键之处引经据典,用理论和史实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以及应怎样抱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对读者负责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去修改文章和发表文章,则有了较为深切的体会。
因为刘先生的这些几经修改后定稿的论文,就是一篇篇极好的教材,它们教会了我应该怎样写文章,改文章因为对刘操南先生讲的《楚辞》印象特别深,所以在知道要写毕业论文后,我首先想到应该写篇有关《楚辞》的论文但《楚辞》博大精深,凭我的有限功底,很难有所创新。
为此,自己转辗反侧,苦苦思索那时正是1981年的夏天,而当年9月,正好是鲁迅先生的百年诞辰,因此报刊上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而自己也曾经看过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汉文学史纲要》等文章,知道鲁迅对屈原和《楚辞》的评价都很高,屈原的清白操守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更是为鲁迅所钦佩。
鲁迅还曾经请友人书写了《离骚》诗句“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挂在他北京寓所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题写“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于是毅然决定,毕业论文就写《鲁迅和楚辞》。
我粗粗拟了一份提纲,准备从鲁迅对《楚辞》的喜爱、对《楚辞》多种版本的收藏、鲁迅对骚体诗的创作,以及鲁迅怎样从一个爱国者、民主主义革命者成长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等几个方面去撰写论文当我去刘先生家中请教时,虽然时值暑假,但刘先生还是立刻放下案头工作接待了我。
他同意了我拟写的《鲁迅和楚辞》的论文题目,并对我带去的论文大纲提出了指导性的修改意见刘先生还叮嘱我说,纲举目张,论文的提纲应该细化;要仔细阅读《鲁迅全集》,了解屈原和《楚辞》对鲁迅的影响,鲁迅对《楚辞》的论述与研究;写清楚为什么鲁迅会喜爱并研究《楚辞》。
离开先生家之后,我立即去学校图书馆借来了《鲁迅全集》在此后的一周里,认真翻阅了《鲁迅全集》,对于鲁迅对《楚辞》的论述与研究,鲁迅对骚体诗的创作及其作品,以及《鲁迅日记》中有关《楚辞》多种版本的收藏、对《楚辞》诗句的书写条幅等情况,一一作了摘录。
通过阅读《鲁迅全集》,发现鲁迅对于屈原和《楚辞》有着深入的研究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称赞屈原“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在《汉文学史纲要》中,鲁迅更是把《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和宋玉专门列为一篇,认为《楚辞》“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论,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诗教者,或訾而绌之,然其影响于后来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这一论述力排二千多年来儒家诗教之陈说,不愧是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鲁迅还以现实主义的深邃目光,洞察了《离骚》与当时楚国内外社会政治斗争的内在联系,把屈原理解为时代的诗人,把《楚辞》视为伟大的变革时代的产物。
我从《鲁迅全集》中留存的60多首旧体诗中精选了10来首继承《楚辞》精神和比兴手法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写入论文,既用以说明鲁迅诗歌与《楚辞》的密切关系,也藉之分析并阐述鲁迅思想的发展轨迹得益于刘先生的指导,我的论文进展很顺利,10来天就写出了近7千字的初稿。
说到毕业论文,除了感谢刘操南先生,我还要感谢吕漠野先生吕漠野先生(1912—1999),浙江嵊州人,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世界语翻译家他时任中文系副系主任,也是我们77级现代文学的任课教师我因为与吕先生的公子吕忆波同为杭大附中校友,又一起在黑龙江同江县青年庄下乡,所以当我完成论文初稿后,又拿去请教吕先生。
吕先生审阅了我的论文初稿,在给以鼓励之余,也希望我能在鲁迅如何对《楚辞》继承和创新、以及在鲁迅的思想发展方面再作进一步论述吕漠野先生的指点,使我更深入地思考鲁迅后期诗歌对《楚辞》的继承和创新问题较之前期,鲁迅三十年代的旧体诗歌更多化用了《楚辞》,也更大量地运用了《楚辞》词语及其艺术手法,在《楚辞》的古为今用上获得了极大成就。
这是因为当时日寇入侵,国土沦丧,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这中华民族的多事之秋,《离骚》的爱国主义精神当然更给鲁迅以巨大的启迪另外,就个人身世和遭际来说,鲁迅和屈原那种因爱国而遭罪的悲剧,虽时隔二千多年却仍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离骚》等《楚辞》作品就更能引发鲁迅的共鸣。
同时,这也与当时国民党的文网森严有关《楚辞》多用比兴,“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艺术特点颇为适合身处白色恐怖中的鲁迅拿来为己所用如他的《湘灵歌》、《偶成》、《无题》等作,几乎通篇都是“楚辞新赋”,它们真正继承了《楚辞》的优良传统,把《楚辞》的精神和艺术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它们风格多样,既有《楚辞》的清新绮丽,也有魏晋诗歌的劲健悲慨;有沉郁顿挫的唐人风韵,又吸收了晚清谴责小说的讽刺幽默笔法,可谓博采众长,熔古典诗文的优秀传统于一炉,所以能别开生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
它们和鲁迅的其它诗作、小说、杂文等一起,共同构成了金碧辉煌的鲁迅文库,不仅是鲁迅先生留存后世的不朽文学艺术珍品,是中国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到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壮丽史诗,也是鲁迅在革命征途探索前进的战斗历程的记录,从一个侧面,忠实地反映了鲁迅思想发展变化的脉络。
由于得到了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位名师的指导,前后不到半个月,我的一篇10000余字的论文就得以顺利完成后来,《鲁迅和楚辞》一文还被《杭师院学报》录用发表这是我发表的学术论文处女作,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我,并激励自己毕业留系三十余年间在古代文学和新闻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道路上不懈前行。
所以我特别感谢老杭大中文系老师们的教导,感恩我们辛勤耕耘的老师后记今年春节,一些老杭大校友发起,决定在3月3日举行一次老杭大人聚会,希望大家都能为老杭大和当时的求学生活写点东西正当此时,2月27日突然传来噩耗:刘操南先生的公子刘文涵教授因突发心脏病而去世。
刘文涵是山东大学化学系1977级学生,本科毕业后考上了杭州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生前系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材料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记得1999年8月,刘先生的三位子女文涵、文漪、文澜曾送我先生新出版的遗著《水泊梁山》和纂修的《杨志演义》、《武松演义》以表感谢。
却不想天妒英才,刘文涵教授才刚退休不久,就英年早逝,真是令人扼腕痛惜,伤心不已!今年3月是刘操南先生逝世20周年,想到当年先生的教诲和耳提面命,我不由得于27号晚上就开始动笔,三天里除了走亲访友,就在电脑前敲打键盘,写下此文,以表缅怀之情。
因时间太过匆忙,辞不尽意,还祈请先生在天之灵见谅戊戌年元宵节匆就于杭州紫桂寓所张梦新,杭大中文系1977级学生,毕业后留系任教,1984年至1988年任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现已退休,退休前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博导。
曾担任浙大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等职附百度百科“刘操南简介”
刘操南人物生平6岁入塾,读《四书》、《毛诗》、《左氏春秋》稍长就读于无锡辅仁中学抗战军兴,负笈国立浙江大学中国文学系,随校内迁,1942年毕业于贵州遵义,为竺可桢校长青睐,留校任教建国后因院系调整,自浙江大学中文系而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任教。
1998年3月29日因病去世,终为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为学文史皆长,文理兼通,学贯中西,考据、义理、词章并重;治学博大精深,且诲人不倦学术成就涉及古典文学、科技史、古代史、文献学、戏曲学、章回小说与诗词书画等多方面,蜚声海内外。
刘操南个人作品已刊著述600余万言,主要著作有:《古籍与科学》、《史记春秋十二诸侯史事辑证》、《历算求索》、《古代天文历法释证》、《诗经探索》、《诸葛亮出山》、《武松演义》、《青面兽杨志》、《水泊梁山》、《红楼梦弹词开篇集》、《周易古经兼义校注》、《诗学发微校注》、《古代游记选注》、《醉打蒋门神》、《段景住降马》、《杨志演义》、《揖曹轩诗词》等,并发表论文300余篇,存稿700余万言。
刘操南是中国当代著名诗词学家,古文献学家,所撰写的古诗词远扬海内外,曾荣获台湾主办的世界儒学征文比赛第二名奖其诗意盎然,入韵和协,平仄合律,对仗工整不完整统计,已写诗词1000多首,文革前的都已散失其代表楹联有天台山华顶寺、杭州六合钟声等.....,此处是一部分 。
刘操南社会评价刘操南生前忠诚教育事业,兢兢业业,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任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并兼任宁波大学教授,历任浙江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杭州市人大代表,政协浙江省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史馆名誉馆员,浙江省文联、曲协常委,作协顾问,浙江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学术委员,中国科技史学会会员、中国数学学会会员。
美国四海诗社名誉顾问,全球汉诗诗友联盟总会顾问,新加坡狮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等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克绍箕裘(克绍箕裘良弓无改)速看
——纪念刘操南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
克绍箕裘(克绍箕裘 踵武赓续)怎么可以错过
来源:【华声在线】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谭雨欣 通讯员 罗丹“你是绍裘吗?我家里人腿痛,能问一下你吗?”12月7日下午2时,湖南省中医院(湖…
- 力学笃行(力学笃行的意思是什么)墙裂推荐
- 奉天承运(奉天承运皇上诏曰怎么说断句)一篇读懂
-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来一句出自哪)太疯狂了
-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来的整首诗)奔走相告
- 衣冠楚楚(衣冠楚楚的拼音)满满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