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是由哪两句诗引申出来的)没想到
上饶铅山有座书院,名为“鹅湖”。因为在1175年夏天,这里出现了一群顶尖儒学知识分子,一连三天辩论所谓儒教学
上饶铅山有座书院,名为“鹅湖”因为在1175年夏天,这里出现了一群顶尖儒学知识分子,一连三天辩论所谓儒教学术问题核心辩题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恰当的引申一下便是:对人的本体认识论参加辩论的有吕祖谦、朱熹、陆九渊、陆九龄等。
辩论不欢而散,但却诞生了这座著名书院800多年来【鹅湖书院】成为传统文化重要代表,是历代知识分子惦记的读书之处20世纪伟大教育家清华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不是有大楼,而是有大师上面提到的四位,均为罕见的儒学大师。
【鹅湖之辩】是他们人生中唯一一次同框交锋对垒更重要的是辩论后产生的门户之争:程朱理学(闽学)、陆王心学(江西学)影响元明清三朝学术变化史称【鹅湖之会】
朱熹【理学】思想一度成为元朝官方哲学,陆氏兄弟【心学】思想遭冷遇王阳明出现后,以权贵+理论的手段恢复了【心学】,顺带批判程朱【理学】再后来,深谙西方哲学的学术大家总结出: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陆九渊是主观唯心主义。
结果,这两个“主义”到民国还在主导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辩论双方的门徒800多年来,反复拉锯但【鹅湖书院】一直是双方圣地当所有跟此次辩论有关的人都不在人间,就只剩【鹅湖书院】在不厌其烦昭告:这里是中国古代第一次哲学高峰论坛之会址,是触发思想巨变的地方,恰如朱熹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思辨”才是学问之“活水”近代以来,无数学者想从【鹅湖之会】中分一杯羹,理论成果滔滔不绝然而多数人却越看越糊涂,四位哲学大咖到底辩了什么呀?带着谜团,戊戌春日,在书院管委会漂亮的赛华主任陪同下,游学【鹅湖书院】。
因种种原因导致的各种制约,人们无法在院内解开所有谜团但书院透出的厚重地气,回响着的各种乡音,或许能够对你的遐想有所提示史说四个人辩,其实就朱熹与陆九渊辩陆九龄少言,吕祖谦做和事佬先说朱陆观点相同处双方都认同儒学、君子、仁爱。
从书院大牌坊可以看出,翘出的飞檐都是鲤鱼尾武夷山考亭书院仅剩的牌坊,其飞檐也是鲤鱼尾均暗含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谁不想跳龙门哟所以朱子门人说:“朱陆本同道,不辨何足贵”
注意牌楼飞檐,均为鲤鱼尾,意为跳龙门双方辩论焦点是:到底要不要通过读书成为圣贤直接涉及教育方法朱熹认为:主宰人的是【理】而不是【心】【心】需要通过【理】来认识好坏美丑什么是【理】?朱熹列出了长长的书单,认为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顺序,得到的结论即可获得控制人不好欲望的【理】。
即“去人欲,存天理”只有多读书、多观察(格物)才能才能穷理致知而要想尊德性、养心神(涵养尊德),则必须经过上述过程,才能启发内心潜在良知这便是【理学】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就是【良知】你心里认为什么有【理】,那就什么有【理】。
根本不必读那么多书,也不必事事去考察陆氏理由是:尧舜是圣贤,他们所处时代还根本没书呢更况且“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几千来中国人的识字率一直维持在1%左右,怎么读书?陆九渊还指出“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何意?人人见墓地便起悲哀之感,见宗庙即兴起钦敬之心千古以来【心】才是决定一切的本源教育要解决的是内心问题而尊德性、养心神,就可去心之蔽
整个辩论,陆九渊咄咄逼人,朱熹沉着应战陆九渊表示自己的这套是【简易工夫】,朱熹的那套是【支离繁琐】朱熹则反驳如果陷于陆氏的简易工夫,整天饱食静坐、无所事之,是不可能有所知、有所得的据称,双方甫一见面,吕祖谦先问陆九龄有何想法,陆九龄说起程来时作了首诗。
谁知才读了四句,朱熹便开腔打断,与陆九龄开辩原本想要辩论十余个问题,因气氛紧张各不相让,辩论无果三日后,双方不欢而散以上大约就是对【鹅湖之辩】的通俗解释关于这次辩论一般人还应该知道些什么呢?1、辩论地点是【鹅湖寺】而非【鹅湖书院】。
唐朝马祖道一弟子大义禅师在鹅湖山顶建禅院,北宋时移至山下闽赣官道边,称【鹅湖寺】这里是重要交通要道,可通往临安(杭州)、河口(铅山)、建阳(武夷山)等朱熹、吕祖谦、辛弃疾、陆游等常在这里路过歇脚因为【鹅湖寺】是四位大师唯一一次聚首,在辩论会过去33年后,朱子门人率先在古寺边建【四贤祠】,并收徒讲学。
后书院便滥觞于此到1717年康熙帝亲书匾联赐【鹅湖书院】,这里始成为天下书院而【鹅湖寺】则在明万历年间已迁回鹅湖山顶,留下的禅院称“脚庙”,收存谷物等2、参加辩论的【四贤】平均年龄41.5岁,正值雄起壮年。
当时朱熹最大46岁,陆九龄44岁,吕祖谦39岁,陆九渊37岁观战的有学者官员、几方门人,有名有姓20多人有文献说有百人,显然有误就这二三十人,谁买的单都是谜【鹅湖寺】全包吗?如果辛弃疾在,一定全包遗憾他不在。
【鹅湖之会】实有偶然因素1175年四月,吕祖谦由金华到武夷与朱熹研读(此二人关系师出同门非同一般),还编了本书《近思录》那时,江西陆氏兄弟创立【心学】正盛,并与朱熹教学方法有分歧吕祖谦试图调解,在返回金华前函约陆氏兄弟到鹅湖寺见面。
五月底,朱熹送吕祖谦到鹅湖寺,六月初,陆氏兄弟到达鹅湖寺,论战拉开帷幕呜呼,每一次【偶然】都不可小觑哟。
与讲解员讨论3、【鹅湖之会】两年后,陆母病逝,陆氏兄弟函向朱熹咨询如何循古礼葬母又过了两年,陆九龄在铅山观音寺拜访朱熹,两人观点依旧相左,但火药味没了六年后(1181年二月十日),朱熹有机会主持【白鹿洞书院】。
诚意邀请陆九渊前去讲席陆九渊开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朱熹率寮友诸生听讲首开书院“会讲”制度先河,为不同学派在同一个书院讲学树立范例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诗人伏尔泰对待反对派的态度是: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他本人被誉为欧洲的良心在朱熹诗里“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活水】,指的就是百家争鸣(思辨)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心目中的办学指导思想吧4、1188年冬,【鹅湖之会】过去了十三年后,浙江永康学派创立人陈亮到临安(杭州)献策抗金,朝廷主和不主战。
他便给主战派辛弃疾朱熹写信,相约鹅湖共商雪耻大计陈亮从永康赶到瓢泉,朱熹却爽约(理由待考)辛弃疾抱病在风雪中热情接待了陈同甫一起玩了十天虽然这次聚会被称为【鹅湖之唔】,但真没有产生重大影响仅仅是两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惺惺相惜。
是因为辛弃疾为此写下了千古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加上鹅湖亦大有名气,我们今天才知这事发生过
辛弃疾有可能是沿如此山路去福建吊唁朱子5、虽然朱熹跟辛弃疾陈亮相聚鹅湖,但朱熹晚年被弹劾去世,朝廷禁令祭祀花甲之年的辛弃疾却沿今桐木西坑大峡谷古道,往南疾驰200里,给被朝廷彻底否定的朱子上坟他的“孰谓公死,凛凛犹生”的吊文感动无数人。
到鹅湖,走走那条一路风景令人瞠目结舌古道(铅山瓢泉-建阳黄坑),着实是幸事矣余不禁作诗,曰【过桐木西坑峡谷】:细雨穿透篁竹,云雾飘过山谷,水坝托起高湖,青山两相对出,蜿蜒陡峭山路,挂出如雪瀑布,桐木隘口险要,。
茶园遍野入壶。留下的疑问:辛弃疾老矣,是骑马还是坐船去了黄坑朱熹墓?而朱熹三月去世,十一月才下葬。为何?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是由哪两句诗引申出来的)没想到
上饶铅山有座书院,名为“鹅湖”。因为在1175年夏天,这里出现了一群顶尖儒学知识分子,一连三天辩论所谓儒教学…
-
衣冠楚楚(衣冠楚楚小说讲的是什么)干货分享
车厢改造的宿舍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几十个人在一起挤着并不冷,工人们很多和燕翎一样一无所有,但也有几个带了被褥,于是被子盖在大家身上…
- 洋洋大观(洋洋大观是什么生肖)不要告诉别人
- 洋洋大观(洋洋大观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硬核推荐
- 洋洋大观(洋洋大观的意思是)学到了
- 不知所措(不知所措的周余)原创
- 不知所措(不知所措的周余)这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