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是谁提出的?)居然可以这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谓依自法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所以它惭愧属于善法的心理道德,心理的行为就是说它的本身、自法,尊贵增上,尊贵一切善,尊重一切人,而且真正有惭愧的

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是谁提出的?)居然可以这样

 

“谓依自法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所以它惭愧属于善法的心理道德,心理的行为就是说它的本身、自法,尊贵增上,尊贵一切善,尊重一切人,而且真正有惭愧的人,这个人才真正够得上有自尊心,因为他看重自己,真看重自己啊就不会做错事,所以崇重贤善。

羞耻过恶,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一个错误的思想,自己觉得很自卑羞耻所以惭是对治无惭的心理“息诸恶行”,真有惭的人,这个人大善人至善的人,他因为有惭愧,在中国文化,在儒家的道理,是有耻,知耻所以孔子儒家道理就是讲一句话,佛法讲那么多:知耻近乎勇!孔子在《论语》上,一个人知道自己羞耻,错了就是错了,难为情,永远不再犯,不对就是不对,知耻,能够知耻。

近乎勇,是个大勇者人没有这个勇气承认自己的过错,就是人没有自尊,这就是人的不自尊自尊的人错了就承认我错了所以我们看历史,很多英雄豪杰那真是可以做立法委员了,真可以做事业了,想了半天,对不起,我错了所以有许多好的皇帝就是了不起的,但是历史上没有几个,一讲到哪里有些宰相、大臣,给他一辩,“这个你不能做啊,皇上万岁啊,怎么样怎么样不对,怎么样不对,怎么……”“好,我错了,照你的办!”所以是好皇帝,他知耻近乎勇,大勇者。

所以我们研究这个啊,有许多人、普通的人错了,心里早知道错了,那个嘴巴还在辩,那真讨厌!那种人永远不能成功的你说他心里晓得错了没有?晓得!他的头脑聪明得很,嘴巴又会辩,还在找理由错啊错啊错,今天错了明天还要错,这个还学什么佛,没有用的,就晓得无耻。

所以知耻近乎勇,所以这个错了就错了,很简单,没有什么斟酌的,哎呀错了第二天……等一下想想,错是我错了,不过啊我当时怎么样,这一不过啊已经过了,已经犯过了,懂了吧?所以学佛的人不二过,错了就是错了,错了有什么用呢?错了还辩个什么?一辩就犯另外一种心理的罪业,所谓造业,叫作覆盖,盖覆,想把自己的过错掩饰起来,包起来,缺点把它包起来。

所以你说学唯识学佛,为什么要把这些心态要讲得那么详细呢?学佛人这叫作修行,每一个起心动念自己的心理要看得、检查得那么清楚绝不要犯错,这才叫修行,所以很难喽,最好不要研究佛学,阿弥陀、阿弥陀,陀,一坨两坨,那个面坨坨,乱七八糟。

坨在一起就叫作学佛了,自己觉得蛮高明的,哈真研究了佛学啊,自己一看了一无是处,没有一样对所以惭是这样现在,“云何为愧?”什么叫作愧呢?所以我刚才教中国字,心里有鬼叫作愧,你看心字旁边一个鬼,所以里头……“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

”惭愧的心理,它是一组这个心态惭是很严重的,“崇重贤善为性”,是这一句啊它在下面,就刚才我注出来、提出来,孔子的三千弟子、一般的,选出来七十二位贤人,但是七十二位有许多名字你们都不知道,乃至大学生现在报得出来,二十位报得出来那我真服了他。

乃至学中文系的哲学系的,那不要吹了,二十位,十二位都报不出来子路是知道的,子贡也知道,颜回会知道这个,你看那么多人,孔子只注重推崇颜回第二个颜回早死,三十二岁就死了,孔子是伤心得不得了道统没有人,这个文化传不下去,总算后来留一个曾子(曾参),所以在《论语》上“参也鲁”,鲁不是笨哦,(不是卤肉,他不是红烧。

卤肉哦,)所谓鲁,你看他外表老实,老实的,话也不大会讲,讲话结结巴巴的,人老老实实的,很固执的,不转弯的……[录音中断]道统正心,曾子所以著《大学》,《大学》、《中庸》那么这些人所以了不起,没有几个,所以这个,就是佛的弟子里头真修惭愧成就的也不多啊,你看真把佛经拿来计算,十大门人,高足十位,舍利子、目犍连、阿难等等,十位啊,其他跟他多少啊,成就的罗汉不少,那么成就高的很少,所以惭是内在的修行真厉害,绝对少,所以孔子指出来颜回“不迁怒、不二过”,这真难。

愧呢,我们大家都有,都做得到,“依世间力”愧、惭是完全出世法,向真正的道德上去追的那个心理才发生,愧字呢?难为情,就我们讲好难为情,难为情就愧,愧是个孙子,惭愧,惭是祖父啊,愧是爸爸,难为情是孙子的孙子。

那是小小的有点难为情,哎呀,我好脸红哦!那是外孙子,那同惭愧都有点血统关系的,所以说愧是什么呢?“依世间力”我们一般人的心理也有,“轻拒暴恶为性”,心理比较轻,力量比较轻暴恶为性,坏事我不肯做,哎这个我不敢,哎呀,好难为情啊,呵呵,不来。

哎呀脸红了譬如我们,人家不对的东西不应该拿的,我拿了,虽然把它偷了,脸红了一下想想放回去,这个人已经第一等人,这已经有愧之人,了不起、有道德,“轻拒暴恶为性”,就是“对治无愧”它也是“止息恶行”,坏的心理行为,“为业”,造的是善业。

下面申诉理由哦,“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恶业”这个内容是包含哪一种心态呢?依世间的观念,人世俗一般的观念“诃厌增上”,人总有向善之心,求好那么,诃厌,诃就是骂,自己责备自己,。

诃就是责备、自责,责备自己,厌就是讨厌,责备自己,讨厌自己错误的行为,一直向上进,“轻拒暴恶”,力量比惭是轻一点,可是拒绝、不做坏事,心里有一种抗拒的心理那么,“羞耻过罪”,自己对于犯过、有罪的行为不来,自己觉得很羞耻,这就是愧的心理,对治,医治那个无愧的心理。

它也是做善业之一,所以“息诸恶业”(待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