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术研究需着眼“四大关系”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往往也是学术和思想大发展的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世界格局之变,是国际治理秩序之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总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从文化层面看,大变局意味着各种文明交流互鉴、不同思想相互激荡,意味着人文学术面临新的现实挑战和发展机遇。深入扎根变革的时代,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为新时代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这是大变局时代人文学术的使命。下面就人文学术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谈一点体会。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大的“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文化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学术是本土的,也是世界的。不立足本土研究中国问题,中国学术就没有根基、没有特色、没有主体性精神;不放眼世界,在世界学术的格局与趋势中观察中国、思索中国,中国学术就会孤立于世界学术主潮之外,缺乏创新、缺乏活力、缺乏普遍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时代的今天,中国案例、中国文献、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乃至中国方案,必须也必将成为学术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学术需要进一步强化主体意识,既要破除对西方思想体系的迷信,又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这是基础性和前提性判断。
学术的价值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广泛而深刻,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宏伟而独特,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人文学术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的时代课题正在成为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心系“国之大者”,强化问题意识,围绕国之大局、国之大事、国之大计,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机结合,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这是大变局时代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基础研究着眼于用创新理论解释世界,应用研究注重用研究成果改造世界。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学理支撑和知识储备,应用研究为基础研究提供问题起点和实践路径。基础研究必须是对时代之问的理论提炼才能深入人心,应用研究必须是对时代之问的实践应对才能价值实现。立足实践发展,回应时代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做到群众心坎里,把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和实践智慧,这是大变局时代人文学术的使命和责任。
学术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学术本身,更在于社会发展。学科分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成果之一,没有学科分化,就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科学,就没有现代文明;学科融合则是近百年来社会发展,尤其是大变局时代的现实要求,其实质就是要突破学科分化的藩篱,尽可能直接地面对世界本身,面对事物本身,回到问题本身。全部的学术史既是一个学科不断分化、不断专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科不断交叉、重新整合的过程,这两个方面交融互渗。中国学术4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就是一个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为各专业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知识增长点的过程。质而言之,交叉融合是发展趋势,是创新路径,也是无法绕开的现实需要。当然,必须同时强调,学科融合绝不是学科溶解、学科消弭,其前提是立足学科主体,其目的仍然在于凸显主体学科的学科特色,彰显其价值,强化其优势。
近年来,“大数据方法”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数字人文”方兴未艾。人文社科领域利用大数据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这是技术发展的成果,也是学科融合的成果,其发展前景不可小觑。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大数据方法和数字人文研究既不是学术研究的全部,也不是学术研究的终点和归宿。量性研究必须和质性研究相结合,才能透过现象迷雾直抵事物本质;大数据研究必须与扎根研究相结合,才能思维理解和把握现象与社会本质。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彰显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担当起回应时代呼唤、解决时代问题的重要使命,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 标签:人文关系是什么意思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学术研究需着眼“四大关系”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
-
人文生活气息浓厚的词人文地球
第三形容人文采好的成语,我们能够看到房市场的繁华不竭拉动着相干行业的开展
- 工厂人文关怀方案企业人文环境建设提升校园人文素养
- 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好吗八年级人文地理电子书浙教版
- 济南人文环境赞美文采好的词语
- 初一人文地理电子课本开展人民环境整治人文地理sci
- 校园人文环境包括哪些方面人文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如何体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