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快消人有多努力?同胞日本高管“含恨出局”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前几天跟一个“台企(中国企业)”的兄弟聊天,问他公司里还有来自日本的员工吗?他愣了愣说,没有,早没有了,现在,中国本土人也没多少了

快消人有多努力?同胞日本高管“含恨出局”

  前几天跟一个“台企(中国企业)”的兄弟聊天,问他公司里还有来自日本的员工吗?他愣了愣说,没有,早没有了,现在,中国本土人也没多少了。

  他说,“在推行本土化吧”。行业的发展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一代人身上的“特质”也终将随着属于他们时代的结束而远去。

  日系的产品在市场还是很受欢迎的,元气森林自打被拆穿伪日本产品以及改了LOGO后,其气泡水的销量变得日渐萎缩。而消费者不知道的是,快消品行业里的日本籍从业者也已基本“消失”了。

  上个世纪90年代,各种大型快消企业进驻市场,而与这些快消品牌大量入驻相反的是、内地的快消人才极为稀少。彼时,日本、中国距离市场较近,发展较市场早,其人才便成为头批开发市场的先行兵。尤其是台企、美企,其内部本身就有聘用日本籍员工的传统,便在早期将他们一起带到中国,进行市场建设。

  日本人和中国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是专业性、严肃性、严谨性,重视对数字的分析,重视对市场的走访尤其是陌生拜访,认为细节在着装中。所以,当时的快消业务员的着装也要求西装革履。他们要求的是科学性、对数字敏感,但对PPT的要求不高,更多的是竖状图、饼装图、曲线图就够用了。即便到现在,你看台企中做PPT最简单的部门、财务部应该是数得上的,基本就是EXCEL表的复制。相反,在人领导的部门才会卷PPT,你能想象贝因美某任领导做PPT要花一万元在网上请人做吗?

  同样不内卷的还有工作时间。基本上,日本人和中国人是8小时5天工作制,只是后来有了不定时制这个“优秀”的发明,才开始驻外区域变成了8小时6天制,生生让企业在不涨工资的同时还增加了员工的工作时间。当然,通常8小时也是无法下班的,而是领导下班了,大家才能走。而有些领导还是比较喜欢起带头作用的,在公司里加加班,这就让整个部门也必须加起班来。

  当时,整个快消行业是蓬勃发展中的,很多新兴的快消企业也是以挖来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管理层为荣。但相对来讲,日本人是不太喜欢跳槽的,而且来就是为了打工,退休后还是要回到日本的。大部分从日本来中国的,大多是年纪较大、在日本有较大生活压力的人,一般在企业干几年就要退休了。其实,为企业的贡献的时间也就是那几年,享受着高额的工资。行业里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日本人能养人,一个中国人能养三个人(指同级的工资),这也让这些聘用了日本人的企业,在其达到退休年纪后也不会返聘,结束合作的原因。

  不要说台企、美企不聘用日本人,就连几个知名的日本企业,其在国内选择的经营方式都是出品牌、配料,与国内企业进行合作,由国内企业进行操作,或者就干脆把市场都交给经销商来操作。

  比如,日本的麒麟茶社与中国的怡宝集团合作推出的午后红茶等。双方的合作就是一方出品牌,一方来操作市场。但也有“反面教材”,比如,当年汇源与三得利的合作。

  当时,三得利与汇源合作,也是三得利出品牌、配方等,与汇源成立合资工厂,进行市场操作。但在市场有了发展苗头后,双方便陷入利益分配的矛盾中。三得利方把合资工厂的章拿走,而当时三得利指定的生产工厂必须见章才能生产。市场有需求、又拿不到生产章,汇源便让自己的工厂来生产三得利,最后被三得利告上法庭,说其生产的是假货。最后,双方分手,而三得利销量一飞冲天,汇源没享受到红利。

  如今,三得利与宝矿力水特一样、采用经销商来经营代理,市场操作,品牌方都不进行品牌维护的。这样的方式对于品牌方来讲,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还可以减少因为中国消费者时不时掀起的潮导致的品牌损失。

  当日企也不在市场进行人员投入时,那些日本来的高管就更没有就业机会。所以,现在的快消圈里,日本人是“消失”的状态,中国人则不一样。

  相较于日本人的“消失”,中国人在快消企业里则是一种“老去”的状态。当年,来的中国人,多是年富力强,并且他们也融入了的氛围,很多人退休后也留在了,不准备回了。

  他们在工作中,与领导发展的理念不合,也会跳槽去企业。但说实话,相处的都不是很融洽,双方的经营理念、生产细节、人文关怀等也是天差地别。这也让人最后还是回到台企,或者干脆自己创业做咨询公司。

  这里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当初卫龙从旺旺挖来的曹启泰等人,这些人为卫龙上市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老板觉得自己的权力被架空等,最后分道扬镳。并且,卫龙老板很长时间里都要求不要聘请台企背景的人。但最后,帮卫龙完成上市的杨志国等人却是从统一过去的。

  我们说人的专业性、学习性、人文关怀等,到现在依然是行业领先的。当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人更多会从企业方向考虑。做产品项目,人看好这个项目,可董事长这一级别的如果不看好的话,他们会坚持自己的观点,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在学习上,当年来的多是年轻人,如今也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但他们对学习当下各个行业的运营方式是开放包容的,相比较同样资历年纪的人学习和接受的更快。在人文关怀中,保证每年一定幅度的加薪、时常举行员工大会,听员工的心声等做的都比较好。

  前面说了,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工资高”。也就是常说的一个人能养三个同级的人。人在除了工资外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补助,往往补助比工资还多。这就导致一样的活会花不一样的钱。

  还有两点,一是快消行业的门槛比较低,曾经领先的管理经验如今基本上已经被人更完美地发展过去。并且,更多的企业在经营中是弯道超车的状态。比如,现在新兴的各种业态,什么共享经济,零食折扣等一系列状态,都是人提出并实践的。即便是的各种收费用的方法也是人开创的。在思想的“弧度”上,人更有战略眼光,这就动摇了人生存的土壤基石,曾经优秀的管理经验被反超,被认为不适合当下快速的竞争环境。

  二是,在内部的斗争过程中,人是大面积的执行层,更加抱团。而领导层的人则是少数,会导致权力被架空。这些进入的企业,大部分也已经发展了二三十年。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的升职问题。此前,台企的高管层都是人,这就导致人很多是升到一定的职位后就没办法再前进一步。其后果就是整个团队的人都没办法再升职级。如果说前期发展中还可以用年限、资历等来给执行的团队(人)画饼,如今就是这个饼画得大家都不信了。

  我们说台企的旺旺、康师傅、统一都是快消行业的黄埔军校,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大量的这些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没办法再升一步,就只能跳去企业。而后,再带着团队来抢自己老东家的市场,并且大部分的成绩都比较好。

  而这部分人其实在台企的职级并不高,只是早早放弃“未来”,这就让董事级别的管理层觉得留下的高管们会有更大的能量,应该给他们更大的空间。再加上此前来的团队享受的过高待遇,让企业在核算成本上也不得不考虑“本土化的团队”。

  最后的结果就是,台企也不再坚持高管为人,对人“只出不进”。而原来跟着来的人在“优雅地老去”,当然,一些重要的一把手还是人,但本土化已经是必然结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