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哪些方面)这都可以
我们明确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使我们的学科设计更为系统科学。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歌声与微笑音乐:上海小荧星合唱团 - 百年经典7:爱的奉献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
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
文化基础方面: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自主发展方面: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方面: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以上的18个基本要点,明确了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我在这里具体谈我对以上18个基本点的解读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解读:通过上述说明,我们首先明确古今中外人文领域有那些基本知识和成果关于“人文”一词,中国最早见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地理并列出现的,从中国古人的思想来看,凡是人的文化现象都是人文,凡是自然的现象都是天文、地理。
作为小学生而言,接触的人文知识一般是从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来,所以我讲这三门课也称为人文素养课从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来讲,用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实践论》而言,认识就是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践就是用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认识到实践。
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解读:人文情怀是指对生命充满爱,爱自己的生命爱他人的生命,从爱到尊重,到维护他人的辛苦付出和劳动成果,对他人的生存和命运自觉去关怀。
人文情感的培养,应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解读:审美就是对世间万物美的鉴赏能力,小学阶段我主张通过音乐、美术课积累艺术知识,通过语文来表达和描写。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用发现美的眼光去鉴赏,便能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解读:所谓理性思维,就是运用理性去思考,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要求思考有方向,表达有依据小学的学科当中,利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利用数学课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语文的作文表现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解读:在小学阶段,首先要培养学生爱思考爱提问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任何思想都不是唯一正确的,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答问题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解读: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是一个人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作为小学生,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呵护学生好奇心。对待问题,鼓励学生去积极探索,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解读: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学习是件苦事,但是学习的目的又给学生极大的满足感和自豪感。
作为小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觉学,主动学,乐在其中学校对于教学方法要不断研究,找到适合学生的有效方法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解读:反思包括纵向和横向反思,头脑中有过去、现在的比较,原来的办法有什么不足,我如何改进,有没有先进的方法替代它反思是学生进步的途径,小学生步入高年级,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必然进步很快,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解读:现在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上的信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庞杂的信息中,如何取舍有用的信息,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自己能够受益同时,信息是自由的,也是可怕的,不良信息对小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去理想判断,网络就会对小学生起到负面的作用。
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解读:从世界各种文化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尊重生命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一个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对其他的生命不会有敬畏之心,自然也就不具备人的基本意义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利用教材,树立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解读:健全的人格,是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工作必不可少的素质作为教师,首先要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面对困难,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面对诱惑,能够自觉抵制很多小学生毕业之后,进入初中依旧以自我意识为中心,这是心理不成熟,人格不健全的表现。
培育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刻不容缓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解读: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能依据自己的个性和潜质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人生幸福的保障,人生的规划应从小学开始,这样进入中学,自然而然明白自己要去做什么,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清楚的目标,让自我能具有持久的动力。
人生的幸福在于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会成为幸福的人
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解读:责任担当是中国传统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就很好诠释了责任担当的意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责任意识的体现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从古代圣贤君子的角度诠释了君子“先人后己”的责任担当。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树立学生的责任意识,从对我负责到对家人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有责任担当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解读:所谓国家认同,就是明白国家的历史,认同国民的身份,产生对祖国的感情,积极捍卫国家的主权中华传统文化,向来将爱国放在第一位,诸葛亮《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曹植《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诗句,都充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这种情怀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对国家历史的了解,对中华文明的感情上得来的,小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这样才能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解读:全球意识是当前世界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作为世界公民应具备的一种意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能关起门来发展教师引导小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不崇洋媚外,也不自高自大,以理性和尊重的眼光看待世界多样的文化。
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劳动,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仅是自己的劳动,也是家庭的劳动,学校的劳动,社会的劳动首先小学生要热爱劳动,其次是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并且要在劳动的过程中,改进劳动的方式,提高劳动的效率,并且建立诚实劳动的观念。
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解读: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是实践能力在未来的社会当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关键能力。
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实践,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人才技术应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解读:未来的世界是技术翻新的时代,能够适应新技术和运用新技术,也成为操作层面的一种能力,对产品的改造和优化则属于更高层面的要求小学生处在对事物好奇,且思维敏捷的时期,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改造能力。
通过以上内容,我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为以下能力:一、学习的能力: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二、交际的能力:思想表达、语言表达、情感表达三、审美的能力:艺术感受、艺术涵养、艺术鉴赏四、思考的能力: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
五、探究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六、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判断七、合作的能力:沟通协调、明确责任、尊重友善八、实践的能力:学习实践、劳动实践、技术实践九、创新的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
我们明确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使我们的学科设计更为系统科学,使我们的教育有了针对性,使我们设计课程有了理论依据,也使我们更接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哪些方面)这都可以
我们明确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使我们的学科设计更为系统科学。
-
小学故事(小学故事书大全阅读二年级)新鲜出炉
#头条文章发文任务#身边很多小学生都不爱阅读,只喜欢手机和乐高。手机,有短视频有游戏,乐此不疲。乐高,拼到最后,家里成垃圾场。孩子不…
- 人文素养体现在哪些方面(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包括哪些方面)太疯狂了
- 人文与环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十大要素
- 浙江八年级上册人文地理书研究生人文地理就业方向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
- 人文地理学赵荣教材pdf四川人文环境
- 医院人文关怀活动实施方案人文地理过程的分析优秀的人文地理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