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以心传心(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前面解读了完了《金刚经》,紧接着把达摩祖师的言论顺带解读下,也算不上解读,只是个人的拙见。学佛法要觉悟,

以心传心(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没想到

 

‍‍前面解读了完了《金刚经》,紧接着把达摩祖师的言论顺带解读下,也算不上解读,只是个人的拙见学佛法要觉悟,要明心见性,否则多学无益,在这条路上要随缘,整个过程是很愉快地就学进去了,学法精进要自然而然的达成,不是把自己搞的很痛苦,人在走向觉的过程中就是最大的快乐而又要超越这种快乐!。

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禅宗的火种由他带到中土,他的言论就是禅宗的血脉,很多疑惑问题在他的言论中都有解答学佛学法到底要怎么学?如何抓住一个本源?达摩的言论直指人心:即心即佛,明心见性而且破了很多假修学的形式主义,直达真修实练的见地。

以下我对《血脉论》分段分句来进行解读,为的是把我们修学路上的障碍和疑惑消除干净佛法没有实义,不需要记住,而只需要领悟,领悟了有益,没有领悟它反而成了障碍,它始终是方便方法(1)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开篇就道出了禅宗的本质问题“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中国禅宗的初祖师是达摩,禅宗的首代祖师是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也叫大迦叶有个公案叫 “拈花微笑”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最后一次说法,这次说法不同以往,佛陀拈起一朵莲花,一言不发,众人不知何意,也都默然,此时只有迦叶破颜而笑。

佛祖便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就是禅宗的起源简单地说,就是最上乘大法,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心心相印,释迦拈花,唯迦叶心领神会,这便是禅宗的传承,就是达摩上面那句话“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在解读《金刚经》中才说过的,要超越语言的有为法层面而领悟无为法,可说的是有为法,无为法不可说的能说的是“缠”而非“禅”,禅,言语道断,离文字言说,是心的领会,心和心相印如果真的领悟了禅,说也无妨,言而离言,说而无说。

如果执着于无言说,这无言说何尝不是千言万言?不执着于言说,说了千言万语有何尝说过一言?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不在心外,而是心的分别什么叫欲界?没有离开欲望,活在贪嗔痴的境界中,如情欲、色欲、食欲、贪欲等等,被这些欲念所纠缠的生命状态,这叫活在欲界。

欲界在最低层次,没有修行的人只能活在欲界,修行之后首先就要摆脱欲界,破欲念有些读者可能就会妄想了,是不是摆脱欲界就是无情,不吃不喝,不恋爱结婚生子了,这是一种大分别大妄想欲的本意是沟壑难填,是贪求摆脱欲界不是身体的摆脱,这身体一副臭皮囊又什么摆脱的,而是心的解脱,而是你的心从欲望中解脱出来了,不贪求。

饮食是维持生活不是享受奢华,男女情爱是生命延续不是享乐摆脱欲望,是心清净了,不是不吃饭不结婚不生子,如果这样反而是追求绝对无欲的大贪欲欲界在心里,只有心解脱了,身体自然解脱从欲界开始修行,摆脱了欲界对心灵的束缚,进而进入色界。

“色”是质碍的意思,色界是修行人达到的第一个境界,色界有四禅,分别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层层地突破,逐渐摆脱物质的障碍,吃的少了,睡的少了,这个物质世界对你的影响越来越小了如修禅定,在定中是不吃不喝的,逐渐摆脱物质的障碍,摆脱喜乐的感受,念头逐渐清净了,这就是进入色界了。

进入了色界,即便你活在这繁琐的世界中,和别人看似无异,你内心清净,欲望少,不贪吃贪睡贪色,没有大喜大忧的情绪,分别心少了,看什么都没多大差距,渐渐圆融了,这就是活在了色界,从欲界解脱了自然就进入了色界从色界解脱进入无色界,无色界就是没有物质障碍了,心从物质中解脱出来了,超越了物质世界对你的束缚,达到的一种生命自由状态。

从物质世界中解脱不是离开物质世界,如果有这种想法又是妄想,人怎么可能离开物质色界,人本身就是物质的,只要活着不可能摆脱物质的色界,而是说你的心从物质世界超脱了这物质世界对你来说就那样,看啥都是平等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这世界就平了,在你眼里这物质世界没有喜悲、高低、得失、大小等法分别,这就是进入了无色界了。

从色界到无色界,没有色身和物质的障碍,但还有受想行识等生命活动,我们身体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聚合而成的,无色了,剩下受想行识四蕴还存在,也就是说还有心里感受,念想、思维、意识等等生命特征三界混起,同归一心,欲界、色界、无色界混同而起,这种分别是为了修学的需要,其实三界是同一的,对心境层次一分为三。

这三界本来也是空的,同归一心嘛,不是空的是什么?从进入色界就超越了欲界,进入无色界就是超越了色界,这三界是心生心灭而已,原本就空幻,因此才能超脱的了,如果本来不空,怎么能超脱呢?这三界在哪里?是不是心里。

六道在哪里?是不是在心里外面没有三界也没有六道三界混起,六道同在,你此刻贪欲炽盛,就在欲界,你此刻被病痛烦恼折磨,就在地狱,你此刻喜乐安详内心清静,就在色界,你此刻超越了物质的束缚,就在无色界你此刻作了大善事,感受到了做善事的快乐,就在天道。

其实我们每个人时刻都在三界六道中来来回回的轮回,一天要轮回无数遍那人死后的轮回又是下一个阶段的事情,又是另外一种生命状态,又是进入了另外的频道上去了此刻为人,是以人的生命形态而活动,这三界六道是心的世界,不在外面,外面没啥三界,外面只有一世界。

但内心处在哪个境界,外在就在哪一界比如超越了欲界和色界活在无色界,那么所在的外在世界就是无色界的,因为超越了这物质世界的束缚,这物质世界存在或者不存在对你来说有什么分别,一切都是平等的,在这物质世界自由自在,这世界不是无色界是什么,到哪里去找无色界?。

如果心里充满了烦恼和贪欲,天天活在痛苦中,即便家财万贯,这世界对你来说不是地狱是什么,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出家,想逃避,想自杀呢?对他们来说这世界就是地狱,其实世界是清净的,是因为自己内在出了问题,如果超越了物质世界,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

有些人一无所有,人家活在很潇洒,天天乐呵呵,这世界对人家来说就是天堂,自由自在,没有啥障碍他,当生则生,当死则死,这种生命状态就是活在无色界里,活在天堂里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欲界、色界、无色界混同而起,同归一心,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学佛法,怎么学?是不是要以心印心,和佛法相印,和佛祖印心,用心去领悟,自然会心领神会不立文字,不是不用文字,也不是不言说,而是要不拘泥于文字,不拘泥于言说,从文字中解脱了,不执着于文字,要通过文字去领悟背后的要义和所指,不要被佛法的语言所障碍了,而要以语言超越语言,以文字超越文字,这才是不立文字的真实含义。

如果不立文字就是不用文字,那禅宗佛法靠什么去传承呢? 什么叫执着于文字? 把不立文字当成了不用文字语言,这就是被文字拘泥了,着相了通过《血脉论》去和达摩印心,心领神会,这叫以心印心,同时又不执着他的文字,这就叫不立文字。

而后才能于佛法中见真义,于有为法中见无为法,于文字而直达心地,于缠中见禅,以禅而于缠自如自在,以自在自如而缠而通禅在一心中见三界见六道,而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而见佛法,而佛法归于一心,一心为空,空即非空,是名为空。

(2)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禅,以心传心,心领神会,不立文字问曰:如果不立文字,以什么为“心”呢?答曰:你问我就是你心,我回答你就是我心。

我如果没有心,因什么解答你?你如果没有心,因什么解问我?你问我就是你心达摩以问答的方式解答了“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这样一个疑惑问题面对这样的说法,肯定有人会反问,不立文字,以什么为心,我怎么知道什么是心?如果不立文字,为啥还有那么多佛经呢?。

到底什么是心?你生出问题就是你心,我产生答案就是我心佛法讲的心是寂而常照,时刻在发挥作用的,睡觉中也在发作用,否则怎么知道做梦了?这心是产生万法的本体,人如果无心形同枯木干草这篇文章是我心生的,看这篇文章产生了疑惑就是你心生的。

问题是心生的,答案依然是心生的一问一答,沟通畅通无阻这就是心和心的相应,如果问者和答者不相印,是互相对牛弹琴佛法简单不简单?在我现在看来真的很简单,要把你心能源开发出来,不管学啥一学就通,这《血脉论》我只看过一遍就会通解。

心力才是无穷的,而脑力是没啥力量的,只能对概念进行逻辑组合和推理,背后主要力量还是心力如果你以心主导脑,那你脑子非常轻松,前提是要“明心见性”,然后才是以心力主导脑力到底什么是心?这个心和文字本身无关和语言本身无关,但是和文字及语言背后的产生有关。

文字是心生的,语言是心生的,因此,问题是心生的,答案是心生的,心生万法,一切万法都是心生之法,一切法都是心法学哲学的搞不明白这个问题,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是心生之法,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还是心生之法。

所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这个心法的二元对立,哲学是心法,没有心生何来的哲学这一门有为法?一些半吊子哲学,对佛法狗屁不通,就用哲学来说佛法是唯心主义佛法什么都不唯,连什么都不唯都不唯,哪来的主义?  “心”仅仅是一个法名而已,即心即佛,“佛”也仅仅是个法名。

唯物主义难道不是心法?唯心主义难道不是心法?哲学统统都是佛法说的心法,因此说不用执着哪一派,那都是拉帮结派唬人的玩意儿,应该追求的是源头,而不是枝节,那有为法背后的无为法才是我们应该去证出来的大本大源有为法是心法,无为法还是心法,是心法的一体两面,还没有破有为法证无为法的时候就不要往前说了,就说到无为法为止。

这无为法还不是究竟,真正的无为法是破了有为法之后无为法同时灭 而心领神会到的无法之法到这里就超越一切语言、文字、法相层面而直达实相了《金刚经》说:“一切法都是佛法”上面论证了哲学也是佛法,佛法就是讲万法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哲学这一法是心生之法。

佛法不讲这哲学你讲了一些啥内容,那些内容都是人妄想心生出来的法,去论辩内容没有啥意义,而是直接从源头上开始讲这哲学之法是如何心生出来的因此说佛法不破万法又统摄万法,它不会搞个哲学还是学哲出来对抗哲学,那都是在妄想的世界里纠缠,而是直接跳出来指出法的产生过程和边界及错漏之处,让人不要执着迷惑其中,始终保持清醒地去学习各种法,这就叫佛法统摄万法而不废一法。

如果不明心见性,不清醒,就被世界各种有为法所迷惑其中,无法自拔首先要明心见性,然后不管学什么,接受什么思想,都百毒不侵,都能跳出来如实观照学佛学法就是学觉悟学方法,而觉悟是心的觉悟,佛法讲的心才是一切法的本源,没有这个心,没有一切法。

就像达摩说的,你能问问题就是你心,我能解答问题就是我心我能明白你问的问题并给出答案,你能明白我的解答,咱们问答互通互明,这就是心,没有此心,问者和答者无法相通相融,一问一答并互相明白,此心也这心是遍布一切处的,所以人才能探究这个世界,探究这个宇宙,才能对一切产生认识,光有大脑意识没用的,前提是人有觉知,六识显相,。

人在这个世界生存才不会错乱,而后才能谈意识问题,而后才能谈认识问题,而后才能探实践和理论问题(3)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从旷世久远的无始生死大劫一直到现在,所有的行为活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是你的本心在作用,都不离你的佛性所谓“即心即佛”,就是如此。

除了这个本心以外,始终是没有别的佛可得;离开自己的本心去向外寻求菩提涅槃解脱,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只有自己的本性佛性才是真实的,它不是因也不是果万法都是心的作用表现,自己的本心原本涅槃寂静解脱自在如果说在我们的本心之外还有佛和觉悟解脱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达摩的这段话,就把心外求佛,心外寻解脱,心外找菩提涅槃都给你破了人的本心自心就是佛,它本来清净、本来解脱、本来寂静、本来自在一切的法都是心生之法,都是心的表现内容,自心本来涅槃,心外求涅槃,都是不可能的。

那些学佛人向外求佛,是谁的问题? 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佛经中从来都没有说过佛在心外那些把佛法学成迷信,都是从来不读正宗的经文,而随大流很多学佛人搞的神神颠颠的,路都走反了,怎么可能会有结果呢?  佛不是如基督教上帝一样的对象,佛就是众生的自性本心。

我们每个人的本心原本解脱、原本自在、原本涅槃、原本寂灭寂静它能生万法,不管是世入的有为法还是世出的无为法,这个无为法或者有为法都是心生之法,都是指向最终的路标没有人的本心,没有人,一切法都不存在首先,没有人的本心,大千世界不显相。

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必须在人这个前提下才能呈现出来,这个能显出大千世界所有相的就是我们的本心其次,没有人的本心,六识不成分别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感觉到的、尝到的、意识到的都在人的本心感知下才能生出分别来。

你能看到你的看到,也就是你看到了还能分别出看到了什么;你能听到你的听到,也就是你听到了还能分别出听到了什么;你能意识到你的意识,也就是你意识到了还能分别出意识到了什么等等,这些背后的作用就是我们的本心最后,没有人的本心,一切法都不生。

这个法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如如不动的本心以外都可以用法来指称如上面说的六识显相,一切的见闻觉知产生的认识分别概念定义,这都可以叫法,有法相和法名我们能看到一切相,这都叫法相,我们认识分别出一切见闻觉知产生概念名称,这是法名。

法相和法名都是人本心所生的,就连这个本心也是本心所生的法名从佛法来说:心,是不是法名? 是的;佛是不是法名?是的;菩提是不是法名?是的;涅槃是不是法名?是的;我说这段话是不是法名呢?是的;它是我的本心所生的,同时我又能觉知到我这段是心生的,这背后的觉,就是本心。

《金刚经》不断在破法名:佛即非佛,是名为佛;法即非法,是名为法;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为众生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心生之法,是佛祖建立的有为法,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有为法这些说法都没有实际的意义,而是为了让你最终觉悟到自己的本心,那个本心才是佛,那个本心才是生万法的本体,那个本心才是显相的本体,那个本心才是涅槃空寂的本体。

当然,这个本体还是一个法名,是那个本心所生的,那本心呢?还是法名,心生的,那心呢?心还是法名,心这个法名是有为法,是那个涅槃自在不能用任何语言表达的真正的本心所生我们要证出来的本心,是离本心这个语言背后的真正的本心。

什么是禅定?不是坐在那里不动就是禅定,那只是形式上的禅定吗,而真正的禅定是能时刻能保持在那个本心佛性的境界上来观照一切,在语言、意识、行为上能圆融一切,所有的语言都能指向那个终究的本心佛,意识达到平等看待一切物分别,行为自在自如解脱。

,那才是真正的禅定如果悟性高,一下就契合到位了,这就叫顿悟了,如果是像我这样愚钝,要学很长时间才能有这样一点觉悟,这就叫渐修顿悟就是一下见底了,渐修是慢慢见底的学佛真的不用搞太多复杂的形式,也不用对佛和佛法有什么执着和敬畏,你不用敬畏佛和佛法,而是应该敬畏你的本心,因为你的本心就是佛,你的本心就能生万法,它才是你应该去敬畏的,如果你有一天真的对自己的本心开始敬畏了,那说明学佛真的上道了,返本归元了。

达摩是禅宗的初祖,禅宗是由他传过来的,六祖对禅宗继承发扬光大了,达摩的言论是我们修学的指南这本《血脉论》言简意赅,直指本源:即心即佛,法即心义,自心是涅槃把这一切都指向了人的本心自性,这样就少走很多弯路,向外求佛,向外觅菩提涅槃,最终一无所得。

佛法中讲的心,这是一切的大本大源,可不是哲学、科学、心理学所说的脑内意识、体内心脏、能思虑思考的心,这些都是达摩说的法即心义,那些定义的心都不是佛法说的心哲学、科学、心理学都是有为法,它们都是心生之法,都在佛法说的本心之内,这些都是本心的作用表现结果。

也就是说哲学、科学、心里学以及他们所定义的那个心,这些法都是心义,都是心之所生的内容没有这个本心,人是枯木,没有感知,连分别定义都不可能佛法说的这个心是一个法名,真正的心是需要我们去证悟出来的,它超越一切语言的表达,即离思维、离分别、离表达、离起心动念那个涅槃禅定状态中所悟到的,那才算是真正的见了本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