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难割难舍(难割难舍打一数字)万万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张光东的哭,有对亲人的愧疚,更多的还是舍不了与移民难割难舍的感情……

难割难舍(难割难舍打一数字)万万没想到

 

特别声明:《一湖清泉今作证》为陈显章、季林两位老师的作品,曾经刊发于《农民日报》2011年11月19日,并非本人作品陈显章老师在淅川采访创作期间,我曾经与陈老师见过几次面陈老师在文学、音乐等方面都很有造诣,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师。

让我们在近段时间共同回顾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品读淅川移民的奉献和付出

一湖清泉今作证(连载四)——南水北调中线淅川县大移民纪实文/陈显章  季林带上丹江走天涯   英雄豪气,莫过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苍苍,水茫茫,舍家取义是丹江为了调水京津冀,丹阳川板桥川顺阳川,五十万亩良田埋丹江。

五十三年啊!移民青海湖北河南,奔赴万里移新疆多少回啊!建家毁家、建业毁业,淅川人把民族责任担当如今告别丹江去,为国移民走他乡喝吧!喝呀!喝啊!丹江水壮咱英雄胆,带上丹江走四方”  在移民告别家乡的仪式上,在装满几坛需要带走的丹江水之后,这一段祭词抒发了移民的万丈豪情。

  难离难弃,难割难舍的丹江水啊,有多少移民,有多少移民干部,年华蘸着丹江水,谱写了“带上丹江走天涯”的壮烈诗篇  搬迁的几天,是移民劳动最集中的几天他们要把能够带走的东西都带走家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透了他们难割难舍的亲情,明知带走的东西无用还是想带。

这时候,远远近近的亲戚都会来帮忙,本该热热闹闹的日子里,移民村里没有欢笑身体的重负倒在其次,精神的压抑如大山巨石走了,走了,永远地走了在这里生生息息几代几十代的故土,就要离开了,永远地离开了已经是根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就要连根拔起。

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浓烈的根文化意识,像一把豁豁牙牙的钝刀,龇龇拉拉地锯割着淅川移民这根敏感的神经

  吨粮田,埋地下,祖先坟,伴暮鸦穷家富家都难舍,亲情乡情总牵挂搬迁之前,一个村组或者一个家族,总要举行一个告别仪式  先是祭祖仪式一姓或一组一村人,集中起来,在就要永远埋在丹江水下的祖先坟墓前上香、烧纸、跪拜。

  千人一哭,丹江为之流泪,哗哗啦啦的浪涛,陪移民同声一哭,同为一祭  千人一跪,苍天为之动容,明明灭灭的阳光,陪移民同屈一膝,同鞠一躬  “天苍苍,水茫茫,生我养我是丹江……先祖繁衍子孙,养儿育女,把万苦千辛品尝。

而今移民他乡去,天恩祖德怎敢忘念祖念宗唯凄泣,祭祖祭宗祭心香”  此词毕,由辈分最长者下到丹江边,向茫茫丹江三鞠躬,用土坛子舀满丹江水,众人簇拥着水坛,回到村里给水坛系上红绸布的盖头,拴以金色的丝绳红盖头表示今后的日子能红红火火,金丝绳表示今后的日子里能挣它黄金万两。

  之后,这些坛丹江水与从祖宗坟上挖的土、已生好的豆芽,几坛家酿的黄酒,组成四色礼,搬迁之后,把“四色礼”分埋在各家的院子里豆芽表示要在祖坟土、丹江水的佑护下在移民新村生根发芽  “能生根发呀吗?”  “表示个意思吧,外地的黄土种不活淅川的豆芽,唉!”不再问了,他们的心情容易理解。

  在淅川采访,给我们留下的难忘太多太多,流下的眼泪太多太多,看到的痛彻肺腑的场面太多太多这些太多,都和一个情字密切相关,可,又怎一个情字了得?  移民在家乡的最后一顿饭,是这些太多里的一个  一般,这顿饭大多赶在中午。

装货物的车辆已经出发了,载人的客车已经整整齐齐地排好了队,就等着吃罢这顿饭的移民出发了

  十几个装满饭菜的大桶一拉溜排开,米饭、面条、蒸馍,荤素大菜齐备这顿饭县乡领导和移民干部一定到场移民地的县乡村干部一定到场,赶来送行的亲戚朋友一定在场万头攒动,万声鼎沸、碗盏相碰、粗手相握,真一个地地道道的情景交融。

  送亲送出淅川境,乡情亲情留心头  唯一的遗憾是不上酒,热情好客以喝醉为美的淅川人,在这么大的场面上,在这么特殊的聚会时刻,怎能少得了酒?原来,干部们不让上酒,他们怕酒添乡愁,醉了的移民们真敢跳到丹江里,和朝夕相伴的丹江水亲密搏戏,再不愿走。

移民们也不愿上酒,他们怕酒煽情,情至高潮时,痛哭号啕,丢了淅川人的面子  没有酒的场面还是热闹非凡,他们以饭代酒,大碗相碰,大声嘶喊,各种声音汇聚,遏云天、彻大地、惊飞鸟  这时候,县乡领导总会亲临现场,和移民同吃同欢,饭罢,与移民洒泪道别。

  在返迁移民集居地之一的沿江村搬迁那一天的中午,我们又见到了上过青海,下过湖北,经历过“以水撵人”,在丹江边搬过许多次茅庵的传奇移民何兆胜82岁的老人拄了双拐,棠梨色的脸上,布有黑红斑块,就像被岁月把玩出包浆的一只宣德炉。

 “又要走了?”“走了” “想什么呢?想走吗?” “不想走,还是得走,这是我们库区人应该做的但愿送给首都北京的丹江水更清更甜,也不辜负各级干部为移民付出的辛苦!”   丹江记,史记丹江,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淅川人的襟胸“博大、包容、谦和、诚朴。

这种襟胸的传承在今天的移民干部身上熠熠生辉我们得到的统计数字是:淅川县可从事移民工作的干部仅有1700人左右另一个统计数字是:参与移民搬迁的干部职工共有1.8万人、6.8万人次那么,这中间应该有1.6万农村干部了。

农村干部包括村组干部、根本不算干部的干部如群众代表、协商代表、临时负责人等等

更难的是移民的思想工作,没有谁愿意移民,包括村组干部不仅仅是经济损失、旧家难舍的问题工作千头万绪,矛盾千头万绪,阻力千头万绪,不把这些撕扯清楚,移民就不可能“移”但是,移是必须的,不移是不可能的于是,一大批“农村干部”必须闪亮登场了。

他们要揣着责任与良心做工作,硬着头皮顶下来夜以继日,日以继夜用他们的话说:“白加黑,5加2,时常开开夜总会”这样的工作重负是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九重村是“三大战役”重兵集聚处,村党支部书记王德明2010年脑溢血栽倒在工作岗位上。

村长王光文接任了党支部书记,不到半年时间,依然是脑溢血,所幸的是血从鼻孔里喷出来,没有流进大脑,但落下了高血压后遗症高压达到260度、低压常是120度以上,这样的病理参数+工作态度,我们闻所未闻采访中,王光文手机不断响,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们,他还承包了另一个村四户移民的搬迁工作,他必须把移民安安全全送到新家,才算完成了任务。

当时,正好是搬迁的日子,他必须赶到现场周岗村比较特殊,一个村既有外迁又有内安、征地、盖房、修路,送出去、迎进来等等任务,就是由年龄55岁的党支部书记周克让、年龄56岁的村长涂正虎、年龄62岁的会计范利安三个人承担着。

2011年2月21日,三个人开完会察看新修的移民路,周克让回到家里突发脑溢血,在医院几个月昏迷不醒,醒过来说了一个字:路!我们见到了周克让,他坐在自家堂屋里一把椅子上,三角形架子支撑着上身他能听明白所有的话,但只能咧嘴一笑,算是回答。

女儿辞了工作回家照顾父亲,她告诉我们,父亲前几天用了很长时间,写了歪歪扭扭几个字:病好再干我们问周克让是这样吗?他还是咧嘴一笑笑得陪同我们的范利安、涂正虎,还有其他几个人个个泪盈眼眶我们深深理解了“虎将”徐虎,为什么谈到那些基层干部他就流泪。

情到真时唯如此,不是英雄不泪流啊!  我们很多次采访镇长张光东,都是在他忍痛情绪中开始,接着在号啕痛哭中结束每一次都是无法采访的采访  香花镇移民2.8万,大都是靠养鱼、靠种辣椒挣了大钱的富户,难度之大,可以想象。

在三年的时间里,香花就是张光东的“家”移民就是他的家人2010年5月,身患癌症的大姐从武汉回了淅川,她盼望在人世间不多的日子里,和弟弟多聚几天到9月大姐去世,张光东只匆匆忙忙去医院看过大姐两次肃立在大姐的灵前,他心中愧不堪言。

然而,移民群众知道他心里装的是什么  2011年6月13日,妻子和嫂子不幸遭遇车祸,张光东正在移民前线组织搬迁,工作安排停当后才赶到县医院可嫂子已死,妻子还在抢救在手术室外面,他陪了妻子半夜直到手术结束,他对着不省人事的妻子说了一句:“我走了,忙完搬迁,我就来侍候你!”之后,匆匆赶往百里之外的土门村搬迁现场。

  张光东的哭,有对亲人的愧疚,更多的还是舍不了与移民难割难舍的感情  ……  丹江啊,丹江,您威风凛凛跃居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可您容得下淅川移民干群那一颗大义的心吗?(未完,待续;移民现场图片由曹海山老师友情提供使用)。

公众号编辑田野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

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