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书读五车(书读五车的书是什么意思)学到了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1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舍本求末”的读书方法,正是很多人“越读书越浅薄”的真正原因。

书读五车(书读五车的书是什么意思)学到了吗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水木君说: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书读完了》《书读完了》作者:金克木如果我问你,书读得完吗?你一定会回答,书怎么可能读得完!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平均每天新出版36万7千本书,全球目前已经累计有2亿4千多部书。

如果想把这些书都读完,按照一个人可以读70年书来算,每天要读上1万多本才能勉强读完显然,“把书读完”无异于痴人说梦、天方夜谭但是有一位老先生却“大言不惭”地说:书读完了这位老先生就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梵学研究和印度文化研究家金克木,他与季羡林、陈玉龙并称“北大三支笔”,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未名四老”。

金克木出生于辛亥革命前后,是最后一批既受过旧式私塾教育,又受过西式启蒙教育的学者他们那一代人,既能用西语写作,又能用文言作文,真正是学贯了中西在这一代人中,金克木更是个举世罕见的奇才,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度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语言,还是我国梵学研究、印度文化研究的大家,1946年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

关于金克木学习外语,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送给他一本恺撒的《高卢战记》,劝他学习一下这本书可是,这本书是拉丁文的,而金克木完全不会拉丁语但是,他竟然在学习了书后所附的拉丁语法概要以后,通过边译边学,不仅读完了这本《高卢战记》,而且还学会了拉丁语。

也难怪有人称赞他是“钱钟书先生去世后,中国最有学问的人”。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读完了》,是黄德海编选的金克木的作品集,这本书精选了金克木谈读书的几十篇文章,并且按照主题把这些文章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应该读哪些书”,第二部分讲的是金克木的“读书之法”,第三部分是“读书人怎样在书和现实的世界里出入无间”,也就是怎样破掉读书与生活的壁垒,“知人知世”。

话不多说,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金克木先生,看看他是怎样“把书读完”的1.为什么说"书能够读完"?历史学家陈寅恪曾经给别人讲过他幼时的一件事,他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

”他当时很震惊,以为夏曾佑老糊涂了,书怎么可能读得完等到自己老了以后,他才觉出老先生的话里的道理:中国的古书不过那几十种,是可以读得完的金克木之所以说“书读得完”,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金克木认为,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了这些书,其他书就无所依附。

这些基础书,是后来的所有书的思想基础,金克木将这些称作“文化本源类书籍”,读通了这些书,基本上也就可以算作是“读完了书”那么,“文化本源类书籍”都有哪些呢?金克木认为,如果你读中国古书,读《易》《诗》《书》《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这几本就够了,这些书是中国文化的“根”,读完了这几本,其他的就可以根据喜好和需要去读,甚至是可读可不读了。

如果你读外国书,首先要读《圣经》和《古兰经》,然后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培根、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著作这些书是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根”,因此也应该先读简而言之,金克木主张读书的时候“读根不读叶”, 从这个角度来看,书的确是可以读完的。

与金克木的读书主张相比,当下我们很多人的读书顺序都“反”了——我们总是愿意去读上一大堆评论或是文化漫谈的枝枝叶叶类的书籍,而很少去读蕴藏着我们文化本源的书籍这就像有些人喜欢《红楼梦》,但是他们却每天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读“红学”著作,而把《红楼梦》的文本束之高阁。

这种“舍本求末”的读书方法,正是很多人“越读书越浅薄”的真正原因那么,青少年应该怎样读书呢?金老先生认为,正确的阅读顺序应该是:小的时候先读中国文化本源的书籍,长大以后再按照个人成长的需要和能力阅读其他书籍。

这一点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恰恰相反,我们有很多青少年,都不曾系统学习过传统文化反倒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我们的经典文化顶礼膜拜被称为“马云背后的男人”的日本首富孙正义就非常喜欢《孙子兵法》,即使是卧病在床他都读之不弃,他曾说:。

如果没有《孙子兵法》,就没有我孙正义再反观我们自己,真正读过、读懂、读通《孙子兵法》的,又有几人金老先生对青少年读书的观点,或许能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带来一些启发其实,还有一位大家与金克木老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就是因一首《从前慢》而被大众广泛熟知的作家木心。

木心在纽约给当地的文艺青年们讲文学史的时候,最先讲的也是《诗经》和《圣经》文化本源类书籍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2.金氏的独家“读书法”很多人也想读古书,却发现古书并不容易读,想读西方著作,却发现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和我们大相径庭,西方著作也同样不容易读。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读书呢?《书读完了》的第二部分,介绍的就是金克木的独家“读书法”。

金克木是个推理迷,在他看来,“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读起书来,他也主张要“读出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于无字处自出字来”。

也就是说,要善于从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说起边读书边提问题,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因此,他最喜欢以提问的方式揭露别人提出的命题和学说中的矛盾,也正是因为他不断的提问,才为西方哲学辩证法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同样地,中国也有个喜欢提问的代表——公羊高,公羊高在讲《春秋》的时候,一字一句都要问个明白,看问自答,与书对话,与己对话金克木把这个从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读书方法称作“读书得间”在《书读完了》这本书中,金克木还用“九方皋相马”的故事来讲解他读书的另一个方法:。

读书要会“取我所需”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有一天,秦穆公请来伯乐,让他去找一匹千里马,伯乐不会相马,但他知道谁会相马,于是他就向秦穆公推荐了九方皋九方皋找了三个月,终于找到了千里马,九方皋禀告说,这是一匹黄色的母马,但是马到了以后,大家却发现这明明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众人纷纷嘲笑九方皋连公马母马都分不清结果等他们一试这匹马,竟然真是一匹千里马伯乐称赞九方皋相马是“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意思是看一件事物的时候只关注自己需要的部分,对不关乎主题的内容可以视而不见。

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才有了“相马于牝牡骊黄之外”这个典故,意思是相马的时候不拘泥于外形颜色而只注重本质“牝牡骊黄”这个词后来也演变成了一个表示 “只注意外表而忽略本质”的成语金克木认为,和相马一样,我们读书也要“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

”每本书里都有无数的内容,有很多的思想层次, 我们不可能全部都读懂和吸收,当然,我们也不会全部需要因此,当我们读一本书的时候,只需要在其中选择自己需要的去阅读和理解即可这是金克木读书的第二个方法,我把它叫做“九方皋相马式读书”。

金克木尤其喜欢与书中的人物“对话”,书中编选的他的很多篇文章,都是以和古人对话的形式写就的。

举个例子,他曾写过一篇和古人谈读书的文章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做“学富五车”,这个成语 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说的是惠施的学问广博,他写过的文章需要五辆马车才能装得下于是金克木就一本正经地和惠施讨论起他的“五车书”来。

他对惠施说:两千几百年前,您老先生的书全在竹简上,不知一片竹简上能有几个篆字?车有多大?五车书总共能有多少字?今天我们看一天两天报纸的字,可能都能和这五车竹简上的字数比一比了关于读书,西汉大臣东方朔曾说“三冬,文史足用”,意思是“我连着三个冬季学习的文史知识就足够一生受用的了”。

于是,金克木就又与东方朔“辩论”起来:西汉朝读的应该是帛书,一张帛书上能有多少字?《诗》《书》《礼》《易》《春秋》可以算作是当时可以读到的“文”,但是《史记》当时还尚未完成,是读不到的而今天的小学生都已经开始读上下五千年,所学科目也不仅限于是文和史,还有算术、自然科学、地理、手工等。

金克木说,就算东方朔把秦始皇没烧的天文历法医卜种植畜牧科技书都读完,也不比现在的小学毕业生博学多少金克木的这个“对话式”读书法有点像是在“抬杠”,但是却很有趣,而且还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如果缺你缺乏读书的兴趣,不妨试试金老先生的这个读书法。

这第三个读书方法,我把它叫做“对话读书法”此外,金克木还有“提问法”“找错法”“观面相式”“福尔摩斯式”等读书方法,时间限制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总而言之,用金老先生的话说,“读书本无定法,只要各得其所”即可。

3.怎样将读书与生活结合?林语堂先生说过: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不仅能够让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从其中看到解决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的方向。

也就是,我们读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知世”,而“知世”通常分为三个途径,这三个途径是逐渐递进的,金克木老先生将其概括为“读书、读人、读物”首先,读书读书是我们“知世”最简单最便捷的途径, 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来学道理、明是非,可以通过文字与古代先贤、外国大家对话,他们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学之不竭的。

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逻辑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变”说的正是读书的用处其次,读人金克木认为,我们除了与书中人物神交,更应该学会从身边人身上学习从小,家长和老师都会给我们树立“身边榜样”,榜样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特别是你身边的、触手可及的榜样。

这个榜样可以是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的朋友,甚至可以是你偶遇的每一个人,只要他们身上有你值得学习的东西,就值得去“读”当你能够学会“读人”,你就进入了“知世”的第二个阶段最后,读物这个是最难的,因为物比书、比人都难读。

王阳明倡导“格物致知”, 《礼记·大学》中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就是儒家专门研究“物之理”的学科关于“格物”,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王阳明格竹子据说,为了体会“格物致知”的感觉,王阳明决定拿竹子来试一试。

于是,他对着庭院里的竹子看了七天七夜,结果不仅一无所获,最终还生了一场病从此他就放弃了“格物”的学说其实王阳明的这个“格物”,是一种错误的“读物”,他没有真正领会到竹子的特点,而只浮于表面,自然是“读不懂”竹子的。

事实上,我们的古人早就已经在“读竹子”了,“未出土时已有节,到凌云处尚虚心”“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这些传唱多年的诗词,都是对竹子的解读说到这里你一定明白了,

所谓“读物”,其实说的就是“格物”,观察“物”,从“物”中学习道理书、人、物三者其实是相通的,读书就是读人,读人也是读书,读物也是读人只有当我们能够破除掉读书的壁垒,才能够拥有“万物皆备于我”的大气概,才能时时处处吸收营养,真正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不读书”。

最后,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这本《书读完了》的主要内容在第一部分里,这本书讲的是“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金克木给出的答案是,要读代表文化本源的书然后,金克木讲到了读书的具体方法,在这一部分,我们重点介绍了金克木的“读书有间读书法”“九方皋相马式读书法”和“对话读书法”。

最后,我们讲了 “怎样才能把书读通”,也就是怎样把读书和生活相结合的问题,金克木给出的答案是要“读书”“读人”“读物”三者相结合,从而达到 “万物皆备于我”的境界好了,到这里这本《书读完了》我们就读完了,希望这本书能够给爱读书的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