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环境怎么形容(人文环境好怎么形容)快来看
前言为了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和现实困境,生态人文主义在对传统人文主义批判的基础之上,也继承了其对人能力和价值的肯定,并提出要根据生态学原理重新解释
前言为了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和现实困境,生态人文主义在对传统人文主义批判的基础之上,也继承了其对人能力和价值的肯定,并提出要根据生态学原理重新解释人类的天性与其他物种一样,人类也是生态系统孕育的成果但不可置否,文明是人为的,而非自然的,在现代文明的发展扩张下,自然逐渐成为了一种“对象化”的存在。
针对这一现象,生态美学提出要把握人的本性,恢复人的生态本性,它认为,真正的人性不是存在于人自身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们与世界的对话之中;真正的人性也不是冰冰的工具理性,而是充满人文情怀的。
因此,勒古恩在目睹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后,试图使痛苦的人类重新回归自然,唤醒人的生态意识,把人从自然的主人、科技的奴隶变为存在于生态系统之中的“生态人”,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感悟自然,实现跨越在《黑暗的左手》中,勒古恩设置了一个广阔荒凉的冰原之地,使人与大地天空共生共存,感受自然的生命力,。
在宇宙、自然的力量中认识到人类的局限,意识到自己是身处其中的存在,从而跨越各种界限,重建一种整体性的和谐的生态思维。
《黑暗的左手》中,伊斯特拉凡总是在探究“国家”与“爱国”意义,而其痛苦的根源也就在于,他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些划入某一片疆域,给这片疆域起一个名字,当这片疆域不再属于这个名字时就停止对它的热爱”于是,。
为了心中坚定的信念,他踏上了一条艰难的道路但无论是卡亥德、欧格瑞恩,还是金利,都未能给他肯定夹杂在格森星和人类联盟之间,他心怀希望难以放弃直到与金利历经了漫长的大逃亡,才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在逃亡的开始,两人仍心怀芥蒂,加之路途的艰难与生存的压力,金利时常会因为伊斯特拉凡“屈尊俯就体贴人的态度”而大为光火。
这时的他们仍旧带着各自的身份相处,为自己的使命担忧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当他们到达了海拔五六千英尺的高度时,炫目的阳光,黑白相映岩石与积雪,一望无际的冰原与喷吐着烟雾的火山锥,望着这恢弘壮丽的景象,他们似乎瞬间忘却所有忧愁,只为眼前真实的自然而感叹。
于是,雪橇轻盈如鸿毛,他们放声欢笑,逃亡的恐惧与疲惫变得不值一提,他们于自然之中找回了纯粹的美的体验即使山脉无言、河流缄默,此刻他们的眼中,各种静默的景物却仿佛突然拥有了生命极致的静造就极致的动,自然的震撼与美感皆在动静之间弥散开来。
。
火山的喷发、冰层的挤压与碰撞都显现出一种动态的挣扎、一种生命的气息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无尽的冰原是他们前进路上的阻碍,但他们仍敬畏着自然、欣赏着自然,感恩着自然偶尔的馈赠,并且对生命的奇迹由衷地感到快乐这样的体验使。
伊斯特拉凡越发坚定了自己所信奉的爱,一种无疆界的爱当人身处于自然之中,人与自然是一体的、是共生共灭的,万物都具有生命,人类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有热爱自然,热爱万物,热爱生命,才能真正摆脱孤独。
疆界本就不应存在,他所想要做、所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去消除那道界限
跨越性别障碍特殊的生理特征使得格森星人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他们不会互相把对方看成男性或女性,从而也不会要求对方必须体现和承担性别相对应的特征与责任他们所观察到的,只是单纯的人与人的区别最初的金利完全无法适应与冬星人的相处,文化差异让他产生的触动远远比不上生理差异带来的触动,在他身上留存着人类中心主义所衍生的二元论思想。
勒古恩却将环境推向极端,使其置身于一望无际、廖无人烟的冰雪世界,在不断地碰撞、磨合中与伊斯特拉凡达成和解。
在知晓伊斯特拉凡一个人冒着危险将自己救出后,金利第一反应是惊奇和不解以致于当对方向他解释时,他仍在质疑可见,他从未真正尊重过对方,或者说骨子里对女性气质是嗤之以鼻的直到逃亡开始,金利未完全适应格森星的天气,对于神秘强大的自然,他也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听从伊斯特拉凡的安排。
然而,即便伊斯特拉凡一直在照顾金利,被两性文化所束缚的金利依然无法真正接受他,并且始终认为他们不可能成为朋友但逃亡之路充满艰险,随着金利逐渐深入冰原,他越发认识到造物主的伟大,在这高高的冰原上,他意识到自己与伊斯特拉凡都是如此渺小,都是孤单一人。
。
于是,社会的枷锁渐渐卸下,他开始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欣赏自然的变化,慢慢地从一个逃亡者变为探险者现在的他们与世隔绝,性别、种族等差异皆可被忽略,眼前是生命与自然的碰撞,他与伊斯特拉凡不再是任何人,只是生命本身,由此他们终于平等了。
在自然中寻求和解自然之美不同于“自然的人化”之美,自然不应被看作僵死的、无生气的东西勒古恩在其作品中便试图构建一种和谐的关系性,她在《倾诉》中尝试恢复自然的生命的“神性”,但她并非提倡一种盲目的崇拜和迷信,而是。
希望以此重建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使人在自然中能够敞开自我、接纳自我。
勒古恩也不提倡以主客二分的思维远远地静观自然,人是自然生态循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人的生态本性和生态价值既体现在对自然的认同,也包括对自然之维护在《世界的词语是森林》中,勒古恩通过地球与新塔希提、人类与自然从斗争到和解的过程,表达了对自然的神性与人的本性合一的生态世界的向往。
《倾诉》中,督察官雅拉幼时跟随祖父母居住,祖父母房子的门廊上总是爬满藤蔓,上面开着黄色的花朵与祖父母相处的日子里,他过得轻松而又愉快,没有恐惧,没有猜疑,一切是那么的安逸与和谐但是,突如其来的科技主义把一切都摧毁了。
。
那栋房子作为他童年美好记忆的承载地,曾是他心灵的容身之所,因此在他离开的日子里,他从未与过去与自己和解,直到他跟随萨蒂去往希戎山事实上,勒古恩在作品中有意地为希戎山营造了一种神圣性和审美性,工业文明的发展催生了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的神秘感随之消散,人对自然的态度也随之改变。
希戎山曾是上百名梅茨书写书籍、保存书籍的地方,它高耸入云,犹如一座悬于天上的精神之塔,奥克扎特—奥兹卡特的人们都把它当作最高的精神追求伫立于山脚之下,萨蒂一行人感受到在辽阔的自然面前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但仍旧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渴望。
望着壮丽雄伟的希戎山,萨蒂并不知道此行目的地的名字,也不愿记忆途径山脉与关口的名字,只是如同孩童般无忧无虑,坚定地向前攀登与她同行的姑娘基埃瑞和男孩阿基丹奔跑着越过一个又一个山坡,从未觉得呼吸不畅,甚至还在悬于深渊之上的花岗岩上跳舞。
身处在辽阔壮丽的自然之中,他们的心灵似乎也被路途中的阳光和风雪所净化,恢复了童真和自由山上的夏令村落里绿意盎然,饲养着一种名叫弥努尔的艾博丁,村民们依靠其维持生存,喝它们的奶水、燃烧它们的粪便作燃料或是用它们的毛皮来做鞋和衣服,而它们似乎也享受着与村民一起的生活。
人们与自然一起,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他们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同时又以这样长年累月纯粹质朴的生活方式保存着原始的自然希戎山所屹立的大地上,天、地、人、万物构成了独特的“世界”,所显示的是阿卡星球被掩藏的历史与文化,也正因如此,。
雅拉才能在此重新与过去相逢,与自己和解《世界的词语是森林》中,压迫与剥削势必会激发反抗和斗争,不幸的是,艾斯珊人的反抗并没有换来他们所需要的尊重和理解,也没能成功阻止外来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他们也在暴力中迷失了自我。
。
事实上,艾斯珊文化之所以如此脆弱,其原因在于其是封闭的、静止的,当不同的文化之水的注入,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沟通,也不懂得该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文化,因而难以承受住他者文化带来的冲击,甚至造成自我毁灭的风险勒古恩试图在作品中探寻出一种
发展之道,即如何解决文化碰撞融合过程中的冲突问题。同时,地球人作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代表,与以生态为中心的艾斯珊人之间的斗争,也需要一种调和的生态之道。
勒古恩通过《世界的词语是森林》表达了对生态、人性和文化如何平衡的思考人类中心主义促使人的欲望不断扩大,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的就是自然环境,于是,一种激进的“生态中心主义”也应运而生,但其支持者强调自然生态的绝对价值,又压抑了人类的需求。
“生态人文主义”便是在“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中产生的,艾斯珊人的协商与沟通,是他们意识到了人在维护自然中作用,而地球人的妥协与退让,实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艾斯珊人与地球人历经艰难,最终共建生态文明,正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科技达成平衡的美好愿景。
总结只有当人身处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中与自然产生互动,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无论是留波夫还是萨蒂,他们都以身心一体的姿态投入到与环境的互动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身体和自然生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生态本性也因此能够突破工具理性的束缚而显现。
在对传统人文主义进行批判、揭示了人类的精神困境之后,勒古恩通过回归自然的方式重新升华了人性可见,人类凭借科技与理性改造了环境,也蚕食了自身,自然却能轻松地唤起人们美好的审美体验,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之中意识到人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物的复归,实现对现实生活中异化力量的超越,完成对人精神困境的救赎。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小学生相声台词(小学生相声台词搞笑)越早知道越好
这个儿童节我们即将毕业。甲: 人家生日还没到呢!甲: 不会吧,你连今天是什么日子都不知道呀?乙: 噢,我知道了,是国庆节!…
-
英文绕口令(英文绕口令peter piper picked)学到了吗
作者:小雅和英美友人
- 人文环境什么意思(人文环境好什么意思)难以置信
- 人文环境什么意思(医院人文环境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 人文环境怎么写(日本的人文环境)这都可以?
- 人文环境怎么写(澳大利亚人文环境)学到了吗
- 手机经典台词(电影手机里的经典台词)这样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