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的是人生矛盾中的荣辱观)这都可以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羞耻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道德情感,是人基于社会公义和道德良知做出的自我评判春秋时期,齐国国相管仲就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把“礼义廉耻”四种道德情操称作支撑国家大厦长治久安的四根柱子儒家“至圣先师”孔子把知耻看作修身的起点。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将知耻、好学、力行作为传统士大夫修养“智、仁、勇”三种品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手段。
孔子提出“知耻近乎勇”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怀有羞耻感,就能够分清是非、善恶、荣辱、美丑之界限;就能够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就能够时刻反省自己,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迁善改过,战胜自我在孔子看来,羞耻感是教化民众,实行德治和礼治至关重要的思想基础。
孔子《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主动改正错误。
亚圣孟子更是把羞耻感上升到人之为人的层面来进行论述《孟子·尽心上》说:“耻之于人大也!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还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孟子认为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有羞耻之心。
羞耻心是人具有道德情操的重要标志人在作出某些行为或举动之后,感觉到羞耻、惭愧,正是道德良知在内心中的自我反省,从而洗心向善,重归正道奸诈无耻之徒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受人恩惠而不知感恩,反而恩将仇报,变本加厉;与人合作而背后陷害,损人利己;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伤害他人而沾沾自喜;受到道德谴责和法纪惩罚时依然洋洋得意,成为法治社会不容忽视的毒瘤。
明朝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说:“五刑不如一耻”,意思是再严酷的刑罚,都不如让百姓懂的一个“耻”字人知道了什么叫羞耻,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能明辨是非,迁善去恶,这比犯了法再来处罚更有益处,更能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及安宁。
明代学者袁坤仪在《了凡四训》中教导儿子说:“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人不怕犯过错,只怕不改过人在犯过错之后,心生惭愧,面红耳赤,这是知耻之心,也是人性向善的天然本性宋代名儒陆九渊说:。
“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如果人心知耻,及早改过,以羞耻为动力,化耻辱为力量,发愤图强,也能做出一番新的作为洛阳人苏秦早年游历列国,穷困潦倒,狼狈而回家人都私下讥笑他,。
“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甚觉羞耻,于是闭门不出,遍观藏书,得太公《阴符》一书,发愤攻读,“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遂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名震天下。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的是人生矛盾中的荣辱观)这都可以
孔子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的是人生矛盾中的荣辱观)越早知道越好
为了积极推动党员干部进校园讲授思想政想教育课活动,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守好思政教育阵地。4月22日上午,秀水街道党工…
- 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作者是谁)快来看
- 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自谁)太疯狂了
- 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的下一句是什么)硬核推荐
- 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的意思是)硬核推荐
- 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整首诗)快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