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不看后悔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慧能大师对众弟子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没有尾,没有名字,没有正面也没有反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不看后悔

 

禅宗起源于佛陀“拈花微笑”,讲究“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也称“佛心宗”那么这个“心”到底是指的什么?是人的思想?还是心中的念头?或是人的认知?这里就来谈一谈这个“不能说”的秘密。

慧能大师对众弟子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没有尾,没有名字,没有正面也没有反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神会站出来说:“是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会的佛性”慧能说:“已经告诉你他没有名字,你还叫它什么本源、佛性!”。

这个故事出自《坛经》,是慧能大师用来教导弟子们佛法真谛的一个寓言。慧能大师所描述的“没有头、没有尾,没有名字,没有正面也没有反面”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指佛法中的“空性”。

神会的回答虽然表现出他对佛法的理解,但他仍然无法摆脱对“空性”的执着慧能大师则用批评的方式教导他们,要真正领悟佛法,就要超越对名相的执着,达到对“空性”的直接认识这也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所在。

这个故事反映了慧能大师的教育方法,他通过寓言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弟子们自己去思考和领悟佛法的真谛慧能大师强调,佛法的真谛不是通过言语和名相来理解的,而是要超越这些表象,直接去领悟“空性”神会的回答虽然正确,但他仍然执着于“空性”这个名相,没有真正领悟到“空性”的精髓。

慧能大师的批评,就是要让他明白,只有放下对名相的执着,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这也是禅宗一贯的教育方法,通过直接指向人心,让人们自己去领悟佛性,从而达到成佛的境界。

在禅宗的观念中,智慧不是通过思维和理智分析得来的,而是通过直接的体验和领悟这就是慧能大师批评神会为“知解宗徒”的原因在慧能看来,神会的理解虽然正确,但这种理解仍然是建立在思维和理智分析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直接的体验和领悟。

在禅宗的观念中,“知见”和“分别心”是阻碍人们领悟佛法真谛的主要障碍因为一旦有了“知见”和“分别心”,人们就会陷入对事物的二元对立中,无法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因此,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领悟,而不是通过思维和理智分析。

只有超越思维、超越知见的体悟,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法的真谛这也是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因

僧人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赵州说:“我在青州做了一件布衫,重七斤”在佛教和道教中,“道”和“空”都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述的,它们需要通过直接的体验和领悟来理解僧人问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寻求对“道”和“空”的直接体验和领悟。

他们希望通过对“道”和“空”的理解,来达到对世界的真实认识正如你所说,“道”和“空”是虚无的,它们只能通过“实证”来理解这意味着,只有通过实际的修行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道”和“空”的含义因此,僧人们的提问,实际上是在寻求对“道”和“空”的直接体验和领悟,而不是通过言语和理智分析来理解。

这也是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原因

禅宗的故事往往用寓意深远的方式传达了佛教的哲学观念赵州和尚的回答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重要的观念:有些问题无法通过言语完全表达,尤其是关于心、本心、佛性、佛法、道、空等概念这些概念需要通过个人的修行和体验来领悟,一旦用言语表达出来,就可能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正如禅宗所说的“一说即不中”,试图用言语来描述这些概念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偏离真实含义因此,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领悟,而不是依赖言语和理智分析只有通过实际的修行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这些概念的真谛这些故事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谦卑和敬畏,认识到有些问题无法通过言语解答,需要用心去领悟。

修佛的确是一种对生活的“减法”,它强调的是直接的体验和领悟,而不是知识和思维佛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强调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真实的这种观点可能颠覆了我们平常的认知,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外面的客观世界是真实的,而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可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解读。

但佛学告诉我们,恰恰相反,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才是真实的,而外面的客观世界只是我们感觉和体验的投射

为什么要说:修佛的确需要经历“知、解、行、证”这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知”和“解”是理解的过程,是修行的基础,但并不是终点只有通过“行”与“证”,才能真正领悟佛法的真谛正如你所说,烧香拜佛并不能圆满修佛,正知正解只是一个开始。

修行需要我们超越理论知识,真正地去实践和体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接近佛法的真谛对于大众来说,了解佛学的哲理和教义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有助于我们建立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然而,我们也要警惕不要陷入“知解宗徒”的困境,过分执着于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际的修行和体验。

对“不可说”的那个东西的感受:“心”,其实是一种精神实体,它代表了我们的意识、思想和情感它并非肉体的一部分,但它却紧密地与我们的身体相连,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在佛教中,心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既可以是善良的,也可以是恶毒的,它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和性格。

通过修行,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心,让它更加纯净,更加善良,从而实现人生的升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例如,孟子就曾说过“心者,身之君也”,强调了心在人体中的主导地位他主张,我们应该通过修养心性,做到“存心养性”,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总的来说,你对“心”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它确实是我们的主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修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我们的心至善确实是与心紧密相关的,它不仅仅是行为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心的真实状态。

一个人在做事时,如果他的行为与内心的真实想法相悖,那么这种行为就不是真正的善正如你所说,如果我们的行为与心分开而行,那就成了演戏这种行为并非真诚的,只是为了表面上的和谐而做出的虚假表现而真诚的行为应该是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外在的行为一致。

在佛教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佛教强调内心的修行,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行,才能真正地达到至善的境界。佛教认为,至善不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表现的,而是通过内心的净化来实现的。

至善确实是内心的一种觉知,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当我们拥有至善之心时,我们会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利益孝敬父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他的行为不仅仅是出于表面的礼貌或者遵循社会规范,而是源于内心的真诚关爱。

他的行为会受到孝敬之心的引导,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在行动上,都会体现出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所以,至善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内心的觉知和态度只有当我们的内心充满至善,我们的行为才能真正地体现出至善的境界

游戏玩家和游戏角色的关系就像是心与身体的关系游戏角色本身只是一个虚拟的存在,如果没有玩家的操作和体验,它就只是一种代码的组合,没有任何的生命力和活力而游戏玩家,他赋予游戏角色以生命,通过他的操作和体验,游戏角色才拥有了活力和灵魂。

这就像是我们的心,它主宰着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使我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心就像宇宙中的黑洞,虽然我们无法直接看到它,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行为、言语和思想来感知它的存在心是推动我们行动的力量,是让我们能够感知和体验世界的核心。

心的本质是难以捉摸的,它既不是有形的物体,也不是无形的抽象概念它无时无刻不在,但又无法被捕捉和控制它既是我们的主体,又是我们的客体,既是我们行为的动力,又是我们行为的目标在佛教中,心被认为是万法的根源,是一切现象的本质。

佛教强调“心性”的概念,认为心性是超越有无、超越时空的,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因此,我们可以说,心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它是我们生活的核心,是我们行为的动力,也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虽然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它,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修行和体验,来接近它,了解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