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鸾凤(颠倒鸾凤 什么字意思)太疯狂了
运用对仗,是诗词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
运用对仗,是诗词写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关于对仗的知识点:律诗的结构一首律诗,通常有八句这八句的结构是怎样的呢?《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讲到林黛玉教香菱写诗,她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
起承转合,是一首诗的布局结构两副对子,就是两联对仗起承转合,也有人叫起承转结起,指的是首联,它是起始,要求平直承,是指颔联,承接上文,承上启下,要求有重量,有分量转,指颈联,要求有转折感,有变化合或者叫“结”,是指尾联,要体现结尾性,要求含蓄而意味深长。
从前有的诗评家,特别注重和强调这个起承转合其实这种起承转合式,只是律诗的一种结构,也许是一种比较好的结构,但不是唯一的每首诗的内容都不一样,还是应当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构既要合理,也需要多样化律诗结构的另一要求,就是中间要有两副对子。
也就是说,颔联和颈联要用对仗对仗的基本含义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举例:送友人入蜀 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颔联中:“山”和“云”是名词对名词;“从”和“傍”是副词对副词;“人面”和“马头”,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起”和“生”是动词对动词。
颈联中:“芳树”和“春流”,是名词性词组相对;“笼”和“绕”,是动词相对;“秦栈”和“蜀城”也是名词性词组相对,而且“秦”和“蜀”都是古国名,是地域标志,对得很好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间两联即颔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许的。
一首诗中,除了中间两联之外,首联也用对仗的,颇不少,尤其多见于首句不入韵的诗举例:送友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咏怀古迹 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以上这种包括首联在内的三联对仗诗,非常普遍,比正例少不了多少首联不用对仗而尾联用对仗的三联对仗诗,则比较少些举例:
悲秋 杜甫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唐人有一些,后世模仿的很少,但也有举例:登定王陵 朱熹寂寞番王后,光华帝子来千年余故国,万事只空台。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从知爽鸠乐,莫作雍门哀第二、作为变例,律诗的对仗也有单联的这种只有一联对仗的诗,盛唐时期比较多见仅有的这一联对仗,一般用在颈联,颔联则不用,诗评家称这种首联、颌联都不用对仗,直到颈联才出现对仗的诗为“蜂腰体”,谓其腰细,“若已断而复续也”。
举例:送贾至舍人 李白翦落梧桐枝,濉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王维、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一些这样的诗,在此不多举例第三、还有一种变例,诗中虽然存在两联对仗,但不是都用在中间,而是用在首联和颈联。
有的诗评家称这种形式为“偷春格”,因其把本应在颔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举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总之,凡一首律诗中有两联对仗,而且这两联处于中间位置,即颔联和颈联的,这是正例也可以说,只要保证中间两联是对仗,即为正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其他地方(首联、尾联)多用了对仗,仍属正例但是,只要颔联和颈联有一处不用对仗,即为变例,这种变例唐以后是很少见的。
现代人写诗最好不用变例形式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排律,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用对仗的十分普遍诗词对仗种类汇总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可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各种类格整理如下:
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3、连珠对,或联绵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
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如: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优于同对8、借对借音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
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杜甫《秦州杂诗》)借“沧”为苍与蓝对;借“杨”为羊,与鸡相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借义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9、掉字对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这也叫“掉字格”,这种对仗比较难,容易流于文字游戏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10、自成对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当句对”或“互成对”。
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11、交股对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对上联的第七字。
如: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二、琢句对仗法12、实句对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13、虚字句对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如: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黄庭坚)。
如:孙行者,祖冲之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14、流水对,又称串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杜甫在上句没说“穿峡”到那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流水是一个比喻词15、倒装对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仗,也叫“倒插对”。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为了适合平仄调,所以有意识地把词序颠倒过来用又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故意把词语颠倒来用阅读这种对仗时,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16、逆挽对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更完整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17、错综对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错综对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如果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只好这样颠倒错综相对了。
18、意对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别具一格如:春风潮水上,饮马杏花村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有一种妙趣。
除上文列举18种类格外,还有其它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1、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2、扇面对,又叫隔句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诗中的扇面对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词中的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曲中的扇面对,如卢挚的《节节高》: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有意思的是这个扇面对还是个错综对,本是应该“一叶扁舟”对“满江明月”的,为了在曲中月、叶押韵,故采用了倒装3、衬豆对我在《填词的对仗简述》中叙述过。
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毛主席的《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又如: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散曲对式名目有多种形式《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合璧对:两句对者是。
连璧对:四句对者是鼎足对:三句对者是联珠对:多句对者是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4、鼎足对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的:山花红雨鹧鸪啼,。
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再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5、连璧对四句对仗如无名氏《叨叨令》: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邯郸树”(取黄粱梦的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象蒙上了一层萧条、冷落的色彩。
也有人认为按正宫《叨叨令》,此为鸾凤和鸣对6、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多句对仗,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句里有衬字)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7、叠句对、叠字对曲中的叠字对和诗中的叠字对有差别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8、鸾凤和鸣对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邓玉斌《叨叨令》道情,有衬字)9、回文对回文对源于回文诗,也是历史久远,故在唐代上官仪“八对”中有一席之地回文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上联倒过来作为下联,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另一种是由上、下联文字各异的回文组成:数学精心精学数文语通顺通语文10、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11、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12、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13、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4、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END--来源:文乡枞阳转载自:九洲诗词致敬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推荐阅读中国枞阳,一个让石头开化的地方!文乡大讲堂|【教你写作文】写景要见事见人文乡传真 | 方园里的方圆文苑新苗|你的名字——观《战狼2 》有感文苑新苗|永不褪色的记忆山中一日,在坡上村79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