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闭门不出(闭门不出是词语吗)越早知道越好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乌台诗案”中,苏轼九死一生,经历一百三十多天的煎熬,最终被释放出狱死罪虽然免了,可活罪却难逃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没有实权的官职,表面上是去黄州上任,实际上就

闭门不出(闭门不出是词语吗)越早知道越好

 

“乌台诗案”中,苏轼九死一生,经历一百三十多天的煎熬,最终被释放出狱死罪虽然免了,可活罪却难逃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没有实权的官职,表面上是去黄州上任,实际上就是交给黄州官员监管,和犯人没有什么区别。

四十五岁的苏轼,人到中年,突然跌入人生低谷,心中惶恐不安。​

​“乌台诗案”给苏轼留下了相当大的心理阴影初到黄州,他整天闭门不出,就连给朋友写信也是谨小慎微,末尾多是这样写:信笔书意,不觉累幅,亦不须示人拙诗一首,聊以记一时之事耳,不须示人看讫,便火之,不知者以为诟病也。

不是叮嘱不要给别人看,就是干脆让对方阅后即焚彼时的苏轼,如同一只惊弓之鸟,深恐哪句不合时宜的话再被无耻小人揪住大做文章他曾向朋友自述当时心态: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自被降罪以来,我一心闭门思过,不与外界往来常乘小舟,穿草鞋,放浪于山水之间,跟渔民樵夫混杂相处,常被醉汉推搡怒骂从前名满天下,现在无人识得,心里反倒暗自高兴,做个普通人不也挺好的嘛除了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当时的苏轼还承受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冲击:。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往日的亲朋好友们,谁也没有说句安慰话,给他们发消息也不回呵呵,看来我真该庆幸自己与世隔绝,不会再惹祸上身了苏轼足不出户,只有晚上才一个人悄然出门,在如水月色下独自散步。

月朗风清下,天地间是如此安宁美好,只有在这种时刻,他才能稍稍忘却心中的恐惧与伤痛一天夜里,他信步走到了长江之畔,伫立江边,静听风涛阵阵远处,一钩残月斜挂在梧桐树梢忽而,一只受惊的孤鸿从云中掠出,在江岸树丛盘旋良久,却终究不肯择枝栖息,最后悲鸣一声,飞越江水,轻轻地落在了江心那片寂寞的沙洲之上……。

苏轼被深深地触动了这孤傲的鸿雁与自己何其相似都是心有悲恨无人领会,也都是品格清高不肯与世沉浮,想到这,一首托物自喻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自然流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稀疏的梧桐上空残月高挂,人群安静了滴漏声更加清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有谁看见,孤独的身影仿佛是飘渺的孤雁它突然惊起却又匆匆回首,心里的恨意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在这首词中,苏轼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以及孤高自许,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词的上片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缺月挂疏桐的寂寥氛围在孤寂的夜晚,苏轼走到庭院中,举头望月,月光从稀疏的梧桐枝叶间洒落下来,清辉好似挂在了树梢有谁像自己这样孤独地在月下徘徊,就像一只孤单飞过天际的大雁。

这两句用“幽人”和“鸿影”的形象,表达诗人孤高的心境和孤单的身影,渲染出一种高洁自许的境界“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的下片以鸟拟人,直抒心中孤寂的心境人在孤独时,总会寻觅,四下顾盼,然而找到的却是更多的孤独。

没有人能理解自己孤寂的内心没有知音又怎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我即使孤独地承受痛苦,也不愿意随波逐流,与小人为伍最后两句诗人以象征的手法,通过孤鸿“拣尽寒枝”独处“寂寞沙洲”的举动,表达自己孤独地处境和孤高自许,不肯同流合污的心境。

这首词语言清冷,意境高妙,给人一种绝尘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如果不是胸中读过万卷书,下笔没有一点尘俗气,是写不出这样意境深远的千古佳作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