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出自哪一首诗)万万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2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首站来到被称为朱子理学“摇篮”的武夷山,这里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生活长达四十余年的地方,他在这里著书、讲学。如今,习总书记在这里听孩子们吟诵着他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源头活水(源头活水出自哪一首诗)万万没想到

 

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是精美绝伦的王冠,那么古诗就是王冠上璀璨夺目的那颗明珠中华古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聚了前贤先哲的智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华,它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对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心理特征,都有着深刻又广泛的影响。

一句话,古诗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周浪芹名师工作室开设“名句欣赏”栏目,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温润心灵、滋养精神,实现文化复兴和传承。

01经典赏析

关闭观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载正在加载退出全屏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02全诗呈现

大家好!欢迎来到古诗微课堂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考察,首站来到被称为朱子理学“摇篮”的武夷山,这里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生活长达四十余年的地方,他在这里著书、讲学如今,习总书记在这里听孩子们吟诵着他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句诗出自于朱熹的《观书有感》,它道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句古诗首先我们来读读这首诗:《观书有感·其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庆元二年(1196年),朱熹应邀到一个小村庄讲学一日,朱熹正在读书,偶然抬头一看,眼前一方半亩大小的水塘,引起了他的注意虽然是一方小小的池塘,却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水流注入,使得池塘水清澈明净。

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不禁联想到学习,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时常补充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由此便创作了这首《观书有感》诗题《观书有感》,顾名思义,是诗人描写读书时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鉴”一种说法是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喷子,另一种说法是指镜子。

中国南方村落中,随处可见的小池塘,到了诗人笔下却别有一番寓意,虽然只有半亩大小,却不是一池死水,诗人巧妙地运用“鉴”字,将“小池塘”比喻成“镜子”,照映着天光云影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水”。

诗人自问自答:为何这方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这是一首很有名的哲理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清”反映了水的深且清澈,因为源头处不断有“活水”注入,池塘里的水才能永不污浊,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才能达到新境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两句诗已浓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什么才是源头活水呢?新的知识是源头活水!好的书籍是源头活水!丰富的阅历也是源头活水!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更新发展的,人也是一样。

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接收新的思想,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新的能量,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才能让自己永远保持活力和动力这首诗情致高雅,蕴含哲理,借自然之景抒发读书之得,堪称宋代哲理诗的佳作,广为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03名句采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作者简介

朱熹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他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04讲师简介

徐彩丽,罗田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周浪芹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县级“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 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县“十佳教坛新秀”、县“学科优秀教师”、 县“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END-

图文|徐彩丽排版|肖   雯审核|周浪芹

扫码关注我们更多精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