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的是人生矛盾中的)干货满满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匠心苔情”文化讲堂第六讲
学工部部长任运国
在这全民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高三已经开学,初三即将开学的时候,以这种特殊的形式与大家见面,大家可能不觉得新鲜,可对于我来说确是平生第一次大家此时此刻是不是也按耐不住内心的冲动,第一次这么的想念学校、老师和同学们。
返校的情绪就像怀里装了一只小兔子到处的乱撞,已经急不可待了吧?可我要告诉大家: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冷静、不要急躁目前疫情还没有完全好转,大家还需要静下心来做好自身防护,在上好每一节网课的同时,也积极为抗击疫情做贡献,认真学习我给大家分享的内容也是做贡献!。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知耻后勇、奋发图强——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孔子八德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我们不能淡忘“八德”的历程,要继续讲好“孔子八德”的故事
今天,和大家分享“孔子八德”中的耻在儒家经典中,存在着大量关于耻的重要性论述挖掘、整理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大家的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作用知耻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传统,是一种认识活动,但是耻并不是人们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
我们的先人非常重视对子弟、对大众进行廉耻教育,也就是要通过道德教化的力量使人们知荣明耻、行荣止耻、扬荣抑耻
一、什么是“耻”?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说的:“耻”,从心,耳声,本义作“辱”解,见,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耻”从耳声凡人心生惭愧,不觉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知耻之心是人之天良。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何以有此感叹呢?试想起一恶念,便生羞耻之心;行一恶事,便感愧恐,又耻又恐,自必速止其恶知耻是保全人心念、行为不离正道的护栏故曰:“耻可以全人之德”
中华耻文化讲到耻,一定要和同学们谈一谈中国的“耻文化”“耻文化”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关于“耻”的最早记载始于传统的儒家思想由于孔孟思想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都用高道德准则约束自己,以维护本门派的名誉,这样就有了现在所说的“面子”。
耻文化本身是他律性的文化,中国由于面子文化而很注重自身形象,强调内省儒家之所以强调耻,是因为耻感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源于对天和天道的信仰,相信天可惩恶扬善可以说,信仰造就和延续了耻文化重新培植我们的耻文化,是因为儒家思想中常以“知耻”来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引导社会风气、教化纯化民风净化社会风气。
二、知耻什么是“知耻”呢?“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荣辱它是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禽兽没有羞耻感,完全依附本能而生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提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把这种道德感看成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知耻对于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勤俭、正直、谦、忠、孝、诚信属于知耻;奢侈、浪费、妒贤、徇私、贪污、腐败为无耻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
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不仅个人的文明生活与人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一个社会的治乱也总是与人们的知耻之心联系在一起的人人知耻,则正义流行;人人无耻,则邪恶大行其道;因此,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政治家在治国的同时,无不注重人心的治理,所谓“行自身出,身由心使”。
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管仲,可以说是在治国实践中将“知耻”用到极致的第一人众所周知,他曾经辅佐齐桓公,使齐国盛极一时,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正是这样一位十分成功的政治家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他认为立国有四大纲,而耻居其一。
缺了一纲,国家会倾斜不正;缺了二纲,国家会危殆不安;缺了三纲,国家会颠覆不立;四纲都不存在了,国家就会彻底灭亡;一般认为,耻感只不过是个人的一种羞耻之心,关联的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而已管仲何以如此看重知耻之心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把耻提到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这令人深思。
在《牧民篇》中,管仲把耻规定为“不从枉”枉即邪枉不正,知耻也就是不随从邪枉,不追随不正,羞于为非无耻也就是没有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丧失了起码的正义感和尊严感,曲从不正,追随邪恶当一个人无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呢?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不廉洁的人把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不知耻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当不廉洁、不知耻的人成为一国要员的时候,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国家如何能长治久安呢?诚然,在个别人没有羞耻感的情况下,国家生死存亡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但如果无耻之行不受谴责、无耻之人不受唾弃反而扶摇直上,无耻之风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
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那时的社会必然会是一个人性堕落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天理、缺乏仁义、禽兽横行的社会,国家岂有不亡之理!一个失去了耻辱感的国度,再出色的政治家也会无所作为
三、知耻而后勇同学们以前可能经常听说“知耻而后勇”,大家可了解它的出处和意思吗?“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自己错就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
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 知道自己的耻辱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勇”是勇于改过的意思,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历史上有很多知耻后勇的例子:秦穆公曾三败于晋誓不服输,养精蓄锐、发愤图强、终杀败晋军威震诸侯;越王勾践被俘吴国养马多年,卧薪尝胆、历尽磨难、终横扫吴国成就霸业;宋岳飞不忘“靖康之耻”,率军转战疆场,精忠报国屡立汗功名扬千古;清蒲松龄曾屡试落第受尽嘲笑,矢志不渝、励精图治,终著《聊斋》世代留芳。
四、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共同学习了那么多关于“耻”各种前世今生,到底对于我们有什么启示呢?第一可以知耻明志把“知耻”精神融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去,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紧紧的联系起来,踏踏实实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情,遇到挫折和困难能够不气馁、不放松、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第二可以知耻明德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做社会正义道德的示范者和引领者激励自我秉承道义自强不息,培养高尚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并不断使之内化为自我的道德标准第三可以知耻明荣把耻的精神内化成自我行动指南,学习和汲取耻文化中精华部分,培养知耻感、羞耻心,做到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第四可以知耻明身依据耻的内涵对照自身不足,重新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学以致用、修身克己、持之以恒讲到这里,我想大家一定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孔子八德”中的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些关于“知耻而后勇”,千百年一直流传的经典故事是不是又回荡在脑中。
此时此刻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正经历着这场空前绝后的疫情这场疫情是无情的,它让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又一次历经磨难、痛苦和耻辱但中华民族从来不会被灾难压垮,我们必定会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厚植在中华文明基因里的民族精神将不断支撑、诠释着我们的制度优势,激励我们勠力同心、砥砺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要知耻后勇、奋发图强,努力争做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耐心的聆听!知耻而后勇此勇世间无价知耻惭愧自能改正向上自能敦品励行亦必能增长德业无往而不利。
排版:高艳秋(宠医172班)编辑:邱莹审核:齐光宇总审核:任运国 王刚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的是人生矛盾中的)干货满满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下一句)怎么可以错过
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先辈们为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知识与思想在这浩如烟海的知识之中我们不断学习得益于造纸术的发明,各种思想得…
- 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怎么理解)真没想到
- 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礼义廉耻说的是人生矛盾中的)学到了吗
- 知耻近乎勇(知耻近乎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说的是人生矛盾中的荣辱观)快来看
- 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看就会
- 读书破万卷(读书破万卷整首诗)不看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