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琴瑟只好的意思(琴瑟相和的意思)没想到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12-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

琴瑟只好的意思(琴瑟相和的意思)没想到

 

浅谈律诗的对仗主讲:冰黛儿整理:吴作温

对仗是古代诗歌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式,先秦诗歌中就已存在,它体现了诗歌均衡美的特色,相互映衬的句式,使语言更具韵味对仗也是律诗有别于绝句的重要标志,通常要求颔联、颈联对仗,使相应词语的词性相同或相近,平仄相反。

首联对仗可用可不用首联用对仗,一般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但也有变格的特例(下面会讲到)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因为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再用上对仗,增强表现力和韵律美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不便对仗。

但这不是绝对原因,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也还是可能的(此时对仗尾部只讲词性,不谈格律)首联对仗的例子:春夜别友人 [唐] 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首联对仗,首句入韵所以只谈词性)浅析诗境及对仗中的用词:首联“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

“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首联采用对偶句形式,“青”与“绮”相对,非常生动当然首句押韵,平仄是不对的,但以词性来看,属于对仗的一种。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

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写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

这时候,明月已隐高树,长河又没晓天,别思之急可知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尾联两句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作者此去洛阳,隐隐哀愁胸中涌,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沉郁厚重之美再如:恨别 [唐]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这是杜甫唐肃宗上元元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杜甫于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杜甫写此诗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

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草木变衰:语出《楚辞》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

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行,剑外剑阁(广元,剑阁县)以南,这里指蜀地老,江边锦江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

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宵立昼眠,起居舛戾,恨极故然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

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如: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尾联对仗尾联一般不用对仗到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最后两句一气呵成,属于流水对,是对仗的一种下面分类谈谈对仗的类型及特点:一、正对正对是最普遍的对仗形式,意思相近,内容相关,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即用反映同类事物或概念的词语两两相对,一般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及数字都要两两相对,正对力求工整例: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仔细看,每个字都对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仔细看,每个字都对。

包括词汇中的颜色,黄对白,翠对清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仔细看,每个字都对窗对门,西对东,千对万,非常讲究所以对仗时不仅词汇对,也要注意词汇中的字这首绝句中两个对偶互相补充,从内向外的草堂景色活色生香。

对偶中的反对,是指两句意思相反、相对,形成鲜明对比;例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无,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不同也有上下句意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李白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句中自对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对一般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不过也不绝对,如杜甫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缘”与“为”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但同一首诗中不可大量使用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合掌,更是诗家大忌【如何避免合掌:看看是不是出句和对句意思完全雷同】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者不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思想内容。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的“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

”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很多稍为更宽一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更宽一点的半对半不对,常用于首联更宽一点的半对半不对,常用于首联如:城南茶聚冰黛儿少陵塬上寺,护国寺前山寺与山相望,云和僧两闲。

煎茶樱树下,坐石晚香间暮磬穿光影,分寒到绿鬟首联宽对,增强整体韵律美总而言之:首联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可以增加韵律感,又不过于死板颔联对仗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较常见无论如何,不以形式害意,形式服务于内容,是诗词及对联最重要的意义。

二、假对(借对)一词有两意,诗人在诗中用甲意,但同时借用乙意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有时不是借意义,却借声音。

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

“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借“下”为“夏”,以对下句之“秋”“郊坳一身正,阡墟万籽盈”“郊坳”与“阡墟”既可以直接相对,又谐音“骄傲”与“谦虚”相对,更为少见之对。

三、当句对当句对,一联诗即上下句对仗,本句中也对仗又称为“就句对”如少陵: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小院与回廊,浴凫与飞鹭,小院与浴凫,回廊与飞鹭,句内也对,两句也对又如李嘉祐:孤云独鸟川光暮,万里千山海气秋。

孤云独鸟,孤云独鸟,也是这种情况按这个标准,杜甫《秋兴八首其二》“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也属当句对,其中“画省”与“香炉”、“山楼”与“粉堞”,各自都能成对唐宋人七律中还有一种形式,即在句中有规律地重用一字。

相较上一种形式,似乎更常见,也更值得借鉴下面略举数例以见概,唐人如: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宋人如:梨园法部兼胡部,玉辇长亭复短亭。

(刘子仪《咏唐明皇》)南岭禽过北岭叫,高田水入低田流(梅尧臣《春日拜垄》)以上方法偶尔使用,可增强节奏感和协调感,但不必刻意追求,用的不好反而显得词汇堆砌所以,我们写律诗对仗时,应以自然为主,不必为求形式上的美观,刻意使用各种特殊对仗形式。

古人运用各种特殊的对仗形式,也是本着自然的原则的水到渠成,方能不仅形式工妙,而且诗意丰富,境界圆融四、隔句对(扇面对)“隔句对”初见于上官仪《笔札华梁》其说诗有八对,“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一般对仗,乃相邻句子两两成对;而隔句对,是四句诗中第一三句对,二四句对从形式上看,就像打开的扇面,所以称扇对近体诗中隔句对并不广泛使用,如李白《送殷淑》:白鹭洲前月,天明送客回青龙山后日,早出海云来一三对,二四对

七言如郑谷《将之泸郡旅次遂州遇裴晤员外谪居于此话旧凄凉因寄二首》其二:昔年共照松溪隐,松折碑荒僧已无;今日还思锦城事,雪消花谢梦何如乱离未定身俱老,骚雅全休道甚孤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一二联里面:一三句对,二四句对。

杂感韦庄莫悲建业荆榛满,昔日繁华是帝京莫爱广陵台榭好,也曾芜没作荒城鱼龙爵马皆如梦,风月烟花岂有情行客不劳频怅望,古来朝市叹衰荣一二联里面:一三句对,二四句对论其渊源,有人远追至《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这也是对仗修辞中自然发生的一种形式,隔句相对,遥相呼应,绵延不绝隔句对也是四六文常用的对仗形式,近体诗使用隔句对就是受到骈文的影响,但不普遍,不必刻意追求扇面对多用于律诗的一二联,不用二三联,因为三联必须工对。

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前二联也是扇面对五、虚实对虚字,古代叫语助,指没有实在意义的字,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文言虚词。

其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如嗟、奈、况、更,料、想、正、甚从一到三字的虚字,多用于词意转折处,使上下句关联,起过度作用因虚字没有实义,所以一首诗的两联不能全是虚字。

虚字主要入对联,上下联虚字对得巧妙,就叫虚字联,也叫虚字对在使用虚字上,元好问堪称大家,其律诗中每每引入虚字对,如:《七律:秋怀》元好问凉叶萧萧散雨生,虚堂淅淅掩霜清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头路,一望家山眼暂明颔联中虚字对:自与——先从再如《七律:帝城二首》元好问帝城西下望孤云,半废晨昏愧此身世俗但知从仕乐,书生只合在家贫悠悠未了三千牍,碌碌翻随十九人预遣儿书报归日,安排鸡黍约比邻。

颔联中虚字对:但知——只合羁怀郁郁岁骎骎,拥褐南窗坐晚阴日月难淹京国久,云山惟觉玉华深邻村烂漫鸡黍局,野寺荒凉松竹林半夜商声入寥廓,北风黄鹄起归心颔联中虚字对:难淹——惟觉虚字对在律诗中,可以起到其他词无法替代的作用。

尤其用在中两联,其中一联用虚字对,可以有效地避免中两联的同头现象现列举部分虚字对,共诗友参考常用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常用虚字对但觉——何曾只为——岂因

已是——况值只知——谁道何似——未忍有愿——无缘漫道——岂缘似闻——恐是莫道——只缘几度——也曾尚想——徒怜岂闻——始信忽逢——顿觉但见——焉知自是——何须誓欲——休将犹自——何曾慢嗟——且喜未必——难为

但得——何须几处——谁家几日——一番幸有——不须任是——也应尚有——应怜莫向——何妨那知——从此时有——更无何处——此间权借——欲凭常用虚实对的先虚后实一自——终教一去——独留一从——几度任是——不随徒令

——终见但得——即是可知——足资既定——笃信谁将——铺就似听——几度幸有——但无不因——那得谁知——又到莫道——自有但期——愧然安得——招来但见——不知肯于——不堪昔曾——自可纵是——从知每羡——定看莫为

——合将若非——会向似闻——恐是自顾——空知试问——别意安能——愿借欲试——惊看但恨——喜看但留——换得纵然——依旧料得——莫是谁将——知侬先实后虚暗随——一任周览——犹存我亦——曾效借问——总为亿昔——

谁复寄语——莫因自谓——安知还似——何如不惧——何辞他年——莫望刚被——却教六、流水对流水对也称串对,指出句与对句在意义和语法结构上不相对,却上下相承,两句不互相脱离,更不能颠倒,在语言结构上有一定的前后秩序。

前后两句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等关系1.连贯关系——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词也有对仗的地方再如: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句,对偶工稳,一贯而下,从艺术手法上看,此二句俨然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中有画”也既是工对,也是流水对行云流水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再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自: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典型的流水对以上都是连贯形流水对2.因果关系——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3.条件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自: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4.转折关系——如: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出自:杜甫秋兴八首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这首三联当句对尾联流水对整首从傍晚到黎明前,时间的推移元稹:工对兼流水“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遣悲怀三首其三元稹,悼念妻子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运用时有更大的自由度熟能生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熟练运用各种对仗,更巧妙精准的传达思想,而不损害内容。

必要时,也可以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意境不必只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技巧,内容才是一首诗的核心七、对仗的变格常规律诗的对仗都出现在二三联,但也有各种变体:a)蜂腰体仅颈联用对仗(常见于五律),全诗仅一联对仗,又称为贫对仗。

如:下第贾岛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李白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全诗仅颈联一联对仗,蜂腰体b)偷春体还有一种奇怪的五七律,一三联对仗,第二联不对仗,此为偷春体。

例如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第一联对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第二联不对仗: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这种对仗的方式叫做偷春体,梅花之先春而开之意。

再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都是一三联对仗不过前三联都对仗的律诗就不算是偷春体了,例如杜甫的这首《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c)藏春格指一、二联不对,三、四才对仗如:杜甫的《早花》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直苦风尘暗,谁忧容鬓催这些特殊的对仗形式,在杜甫的诗中都有表现所以我们写律对时不要刻意求工、求正,尽量多用宽对、反对和流水对。

片面地要求工对,则过于纤巧,反而束缚思想一般说,宋诗不及唐诗的一个原因,就是宋诗往往比唐诗纤巧八、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名句如:“七贤杯里酒,笔下板桥心。

”“七贤——板桥”“杯里——笔下”,位置不同而已简单解释: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

,后与地名竹林合称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再如:“金乌莫待栖云岭,尤盼玉龙出海潮”“金乌

——玉龙”“莫待——尤盼”位置有异,此种对仗为在变化中隐藏着整齐,颇有意思“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这便属于错综对出自:唐代李群玉的《同郑相并歌姬小饮戏赠。

/ 杜丞相悰筵中赠美人》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又如刘禹锡《始闻秋风》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整联中,“君”、“我”,“与”、“却”位置不同,属错综对始闻秋风刘禹锡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王维的五律《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颔联: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出句后三字是“柴门外”,对句后三字是“听暮蝉”,“柴门”和“暮蝉”,都是前一字修饰后一字,可以相对,但从词组位置来看错开的,故属错综对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倒装句”法有人把它编辑在错综对里面,似乎不妥,应该是“倒装句”法“帔展金霞日,冠扶玉凤峦”此句实际应为:“日展金霞帔,峦扶玉凤冠”语序颠倒之后,强调了彩云如

“帔”和青峰若“冠”的形象性再如:(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香稻”——“鹦鹉”——“啄余粒”“碧梧”——“凤凰”——“栖老枝”又如:“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连夜”——“雨打

”——“残柳絮”“五更”——“风吹”——“散桃花”偶尔使用倒装句,增加句子的灵活性,新异感,表现力但这种不属于错综对九、连珠对即联中有重叠字相对,也称“叠字”对法叠字在对仗中的地位不可忽视,用好了也是联中精华所在,提升整首质感。

古诗名句如:“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猎猎松涛织劲谱,嘤嘤雀语伴娇声”十、其它一些对仗方式举例1)

前后对比对仗联中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例如:“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动——静“蛇伏古洞陪幽鬼,风动神珠戏醉仙”静——动“断壁起伏曾入梦,危楼远近总无言”动——静“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动——静拴马桩前无白马,听花榭畔种荷花无——有唐塔铎停鸟,僧衣袖鼓风动——静听雨千荷犹恨少,点睛一笔已嫌多少——多柴门红泪尽,野寺粉云幽无——有峰石千年在,烟云几度看静——变(请朋友们待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