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不出(闭门不出十年久 湖上重游一梦回)太疯狂了
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
高考古诗、古文课内补充与课外练习散文中的唐宋八大家考场中的韩愈诗歌汇编考场中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诗歌鉴赏汇编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诗词汇编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诗歌汇编考场中的苏辙诗歌汇编__________一、山水诗
·久爱闲居乐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踏藕苏辙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注:①踏藕:收获藕时,人入水中用脚掌踩去藕周围烂泥并把它挑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即事抒情,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心生喜悦之情B.游船穿行湖面,人们的踏藕活动惊醒了湖底蛰伏着的“龙蛇”C.刚挖出的新藕就快快用泉水冲去污泥,咬一口,清脆爽口,透心冰凉D.“翻沼”“撑船”“浴”“碎”等几个动词把踏藕之事写得趣味盎然。
2.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闻子瞻重游南山苏辙终南重到已春回,山木缘崖绿似苔谷鸟呜呼嘲独往,野人笑语记曾来定邀道士弹鸣鹿①,谁与溪堂共酒杯应有新诗还寄我,与君和取当游陪。
重游终南子由以诗见寄次韵苏轼去年新柳报春回,今日残花覆绿苔溪上有堂还独宿,谁人无事肯重来古琴弹罢风吹座,山阁醒时月照杯懒不作诗君错料,旧逋②应许过时陪(注)①鸣鹿:《诗经·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②逋:欠。
3.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三番五次游南山,可见其对南山情有独钟,也从侧面写出南山风景独特B.苏辙诗的前三联写终南山春回大地,自己陪苏轼重游时弹琴饮滔、吟诗作赋C.苏辙向苏轼索取游南山时写的新作,苏轼欣然相赠,两人一唱一和,情意融洽。
D.苏轼诗标题交代了写作缘由,首联对比开篇,抒发自己重游南山时的迥异景象4.两诗中的画线句子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请结合两诗简要解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游西湖苏辙(注)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注)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去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②闾阎:指城市里巷。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十年久”“一梦回”表现诗人虽居颖昌十年,但因常闭门不出,如今到西湖游览算是完成了心愿B.五、六句采用反问句式,说自己举目无亲,没有同道之人,无人能与自己开怀畅饮。
C.本诗最后说“无言掩屏卧”,只能与古人为友聊以自慰,表现出诗人隐退多年后的孤独、寂寞和无奈之情D.本诗结构圆合,以“闭门”始,以“掩屏”终,语言自然淡泊,意境闲淡,情趣悠远6.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初到陈州二首(其二)苏辙久爱闲居乐,兹行恐遂不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枕畔书成癖,湖边柳散愁疏慵愧韩子,文字化潮州〖注〗本诗为作者被贬陈州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闲居已久的情况下赴陈州任职,对于此行能否遂心,他有点拿不准B.颔联写上级容许自己庸碌无为,自己很享受每日饱食后悠闲自在的惬意C.颈联写诗人与书为伴,日久成癖,漫步湖边,赏景散心,消解忧愁D.这首诗以议论抒情为主,兼有叙述写景,文笔质朴,平淡中别有意味。
(2)阅读本诗,结合诗歌中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尾联中作者的感情(3)分析作者的情感,可以使用哪些方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雨中宿酒务①苏辙微官终日守糟缸,风雨凄凉夜渡江早岁谬知儒术贵,安眠近喜壮心降。
夜深唧唧醅呜瓮,睡起萧萧叶打窗阮籍作官都为酒,不须分别恨南邦②注:①酒务:此指旅舍此诗作于元丰三年(1080),苏辙被谪监筠州盐酒税,赴任途中绕道黄州探望兄长苏轼,离别时创作此诗②南邦,即南方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自己要做一个“终日守着酒缸”的微末小官,在风雨交加之夜渡江赴任B.“谬知”一词表达的感情与《归去来兮辞》中的“迷途”“昨非”表达的情感相同C.颈联运用听觉,借聆听滤酒之声和树叶打窗之声,表现被贬后无聊孤寂的状态。
D.全诗情景交融,将深沉浓郁的情感蕴含在凄清萧疏的景物描写之中,富有韵味11.诗歌尾联运用阮籍“做官都为酒”的典故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二、应和之作·共道长途怕雪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
苏轼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清风欲发鸦翻树,缺月初升犬吠云闭眼此心新活计,随身孤影旧知闻雷州别驾应危坐,跨海幽光与子分次韵子瞻夜坐苏辙月入虚窗疑欲旦,青凝幽室久犹薰清风巧为吹余瘴,疏雨时来报断云南海炎凉身已惯
,北方毁誉耳谁闻遥知挂壁瓢无酒,归舶还将一酌分注释:宋绍圣四年,苏轼被贬儋州(今海南),当时苏辙被贬雷州(今属广东),隔海相望1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诗颔联写了清风将要吹起。
,乌鸦躁动;而弯月初升,云朵移动引起犬吠,整联写了夜晚的宁静B.苏辙诗颈联通过描写苏轼已经过惯了南海的生活,隔绝了北方的毁誉,称赞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C.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苏辙按照苏轼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写出自己夜坐的独特感受。
D.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夜坐观月的情景,虽然具体情形有所不同,但是两人均是孤灯独坐,直至天明13.这两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对此进行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①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②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③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
④,相对永登楼注:①彭城:今江苏徐州②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③素娥:嫦娥,此处指月亮④王粲: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写出了《登楼赋》14.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直接点出作者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B.“去年东武今夕”“岂意彭城山下”两句虚实结合,“岂意”表现兄弟相逢的惊喜C.“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两句写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引发作者的无限惆怅。
D.“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明月有情还可爱,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15.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苏辙也写了本词回赠其兄比较这两首词在情感上的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٠春日寄内苏辙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嫖姚注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注:嫖姚(piáoyáo),劲疾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8.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19.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见兄弟之亲情请结合颔联、颈联,分析诗人对弟弟出使契丹有哪些嘱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怀渑池寄子瞻兄
①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②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注]①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到陕西赴任,途径渑池苏辙送别他到郑州,返回京城写了这首诗。
②苏澈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后因考中进士未到任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和兄长在郑原相携话别,“怕”字写出了对前路艰难的担忧B.兄弟二人曾留宿渑池,在僧房墙壁上共同题诗,留下了美好回忆。
C.诗人独自踏上旅途,兴味索然,前路迷茫,只有骓马嘶鸣相伴D.本诗以“怀”统领全篇,既追怀过往,又思念兄长,感情真挚动人21.颔联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②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③嘶(注)①此诗作于公元1061年,苏轼赴凤翔任职经渑池,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和之。
②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公元1056年),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蹇驴:跛脚的驴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A.诗歌从人生这一大问题着眼,但不空洞,有发人深省、引人入胜的效果。
B.前两联使用设问、比喻等手法,形象生动,给人一气贯通之感C.颈联写到了死去的老僧和坏壁上的旧题,意在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怀念D.前四句理趣十足,意境恣逸,后四句以叙事之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23.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谈谈你对这首诗歌内涵的理解。
三、怀古与送别·一杯分袂发悲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石鼻城①苏辙千山欲尽垂为鼻,百战皆空但有城虎闯穴中秦地恐,龙飞②渭上汉江倾雍人未有章邯怨③,魏将犹存仲达④精睥睨陵迟⑤春草满,白羊无数向风鸣[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②龙飞:帝王的兴起或即位③汉军引水灌淹废丘,废丘城守军投降,章邯自杀汉军于是完全平定了雍地,设置了中地、北地、陇西等郡而水淹导致废丘没了收成,因此发生大饥荒,物价飞涨,百姓自相残食④仲达:三国时,魏大将司马懿,字仲达。
⑤陵迟:渐趋衰败2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句通过夸张手法描绘了石鼻城周围的环境,形象地点出石鼻城得名的原因B.“百战”二字指明这里所发生的事件,“皆空”“但”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喟。
C.颔联先写石鼻城野兽凶猛导致秦地百姓惶恐,后句则从历史角度点明其地位重要D.颈联用章邯和司马懿的典故,旨在表达历史已是往事的感叹,与“皆空”成照应25.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王适(注)徐州赴举苏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王介同年①墓苏辙四、田园诗·多博村酤劳苦辛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小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3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紧扣“春日”二字,点明最先让人感受到春天气息的是松动的土壤B.为了赶早去春耕,老农半夜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展现了农民日常生活。
C.“一尺”带有夸张意味,意在强调春日雨水充足,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D.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农人,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31.诗歌尾联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感情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苏诗首联开篇点题农忙时分,外孙赶来帮助收割新麦外孙如此懂事,令作者非常欣慰B.苏诗颔联描写了连日的阴雨过后,一轮晴日高挂,村民们迎来抢收的大好时节欢欣鼓舞的情景。
C.翁诗首句“绿”写远望草木葱郁,“白”写仰视天空之云此句从视听角度落笔,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D.翁诗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细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叫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3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诗第三句写农家四月人繁忙:第四句“又”“才”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B.苏诗颈联通过“急炊大饼”“多博村酤”等词语直接描写了农人抢收时的繁忙和辛苦C.苏诗尾联在描写了外孙在辛苦的劳作之后,还作诗以慰外孙,表达了作者对外孙的无限怜爱之情。
D.翁诗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34.翁诗表现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各题种菜苏辙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苏轼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3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B.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36.“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中用“秋色”喻指年华下列诗句中的“秋色”有这种含义的一项是A.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C.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D.秋色频于客鬓加,归期犹自叹无涯(罗公升《发湖州》)37.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
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蚕麦二首(其一)①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
②,典我千钱追四邻(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
3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
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39.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除日苏辙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十二春秋①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自怪多年客箕颍②,每因吾党赋归欤③[注]①十二春秋: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十二春秋”,亦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
②箕颍:箕山和颍水指隐居者或隐居之地③赋归欤:告归,辞官归里40.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除日”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即除夕从诗题可以看出,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在除旧迎新之际对生活的感想。
B.首联写诗人每年都在除夕之夜饮屠苏酒来驱邪防病,祈福消灾,不知不觉之中,自己已经年过七旬C.颔联对“讲春秋”“书道德”等日常生活场景的描摹细致入微,直观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落拓不羁、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D.
尾联中的“怪”有“吃惊”的意思,每当听到党人告归的消息,诗人不禁吃惊并慨叹自己退居已经这么多年41.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颈联的意蕴参考答案1.A2.(1)这两句叮嘱踏藕之人尝新藕不要一扫而光,要把新芽留下,等到盛夏酷暑才会有满地绿荷如伞盖一样可以遮凉。
(2)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着眼于眼前尝藕之事,却想象炎夏的凉风翠盖之景联想丰富,诗情与意境完美融合【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错误,根据诗句“柳色黄”和“宿藕冻犹僵”分析,湖水倒映岸边鹅黄的新柳,池塘里经冬的老藕还冻的僵直。
可看出诗歌描写的是初春时的景象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不要让新长的藕全部被挖出来,将它留在池中,等夏风吹过,又是一片青翠的荷塘这两句诗人以当事人和旁观者的双重视角来谆谆告诫踏藕采摘的人们一定要万般小心谨慎,不要伤害新长出的嫩芽,以便等到盛夏酷暑时候满池的荷叶带来丝丝清凉,满池如伞盖的碧绿荷叶不仅给人凉爽的视觉感受还能抵挡毒日。
使用祈使语气,生动风趣,富有生活气息,亲切可感联想想象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由眼前尝藕想到将来夏日翠盖之景,丰富文本内容“翠盖”,把“荷叶”比作“翠盖”,使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未雨绸缪,目光长远,关怀体贴大自然以及农人的思想。
全版19首诗汇编不易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20 yuan获取
韩愈文言文汇编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考场中欧阳修文言文汇编考场中苏洵文言文汇编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唐宋八大家之考场中苏轼文言文汇编
全部十份150yuan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闭门不出(闭门不出十年久 湖上重游一梦回)太疯狂了
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
-
丸泥封关(丸泥封关的造句及成语接龙)不要告诉别人
从前有一个古老而偏远的村庄,村子的周围被高山和茂密的森林所包围。村民们过着宁静而安稳的生活,与外界几乎没有往来。然而,由于村庄…
- 旷世逸才(旷世逸才造句)不看后悔
- 旷世逸才(旷世逸才的逸是什么意思)硬核推荐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就业前景好吗人文关怀怎么写什么是人文关怀
- 单位人文关怀人文素颜医院人文环境包括哪些方面
-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考研方向学校提高人文素养人文地理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