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铜壶滴漏(铜壶滴漏原理框图)学到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2-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当下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制作精良,情节紧凑,随着剧情的推进,常常响起的报时声与鼓声,更是带给人一种紧迫感。

铜壶滴漏(铜壶滴漏原理框图)学到了

 

当下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制作精良,情节紧凑,随着剧情的推进,常常响起的报时声与鼓声,更是带给人一种紧迫感测时的仪器也赚足了眼球,只见它形体硕大、部件众多,外观装饰繁复精美,前面还坐着剧中的司天台报时博士庞灵,他不仅时刻观察着仪器,还担负着敲小鼓报时的工作。

如截图所示:

《长安十二时辰》第1集截图这架仪器有三个关键的地方,分别是胡俑手中的水壶、下端的荷叶,以及放在地上的受水壶。

《长安十二时辰》第15集截图从片中的演示,我们可以看出来,首先是水壶中的水从壶口滴向荷叶,荷叶中的水再滴入地下放着的受水壶中。

《长安十二时辰》第1集截图受水壶上覆盖着不完全的盖,盖子正中有孔,上安座托,中间插着一根“标尺”直入桶内,尺面上刻着辰巳午未等十二时辰盖后面留有空间,便于容纳荷叶上滴下来的水随着受水壶中的水增多,标尺在浮力的作用下向上升起,测时者观察其刻度,就能读出当时的时辰。

《长安十二时辰》第9集截图那么,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滴水测时器呢?答案是肯定的!历史上的滴水测时器叫作“漏”,唐以后称“铜壶滴漏”它和日晷一样,也非常古老,最晚到汉代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了,这从文献与考古出土的实物上都可以获得证实。

如《后汉书·律历志下》记载“孔壶为漏,浮箭为刻,下漏数刻,以考中星,昏明生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说:“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实物的话,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这件可为代表由于“漏”的形状似壶,故称“漏壶”,再加上是铜材所制,因此也称为“铜壶”。

这一时期的“漏”只有一个壶体,又称“单壶”

满城汉墓出土漏壶·四库全叔拍摄壶上有盖,盖连接提梁,盖面与提梁正中各有一长方形孔,称为“箭孔”;壶下部有一突出的壶嘴儿。

满城汉墓出土漏壶·四库全叔拍摄使用的时候,也有“标尺”配合,其名称为“漏箭”或“浮箭”,“漏箭”上标有刻度,代表时间,也称“刻漏”;漏箭底部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壶中注水,将漏箭放入,漏箭的上端穿过壶盖和提手上的“箭孔”。

当“铜壶”下端的壶嘴向外滴水时,壶内的“漏箭”会随水面的下降而下降,依据箭上的刻度停留在“箭孔”的位置,便可知道当时的时间,这种泄水形漏壶称为“沉箭漏”。

漏壶示意图·四库全叔拍摄由于壶内水量减少带来水压的变化,导致“漏箭”下降的速度不均匀,影响计时的准确性,因此,随着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铜壶滴漏”逐渐从“单壶”发展成了具有两个及以上贮水壶的“多级漏壶”“多级漏壶”的实物,以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展出的这套元代漏壶为代表,它分为日壶、月壶、星壶和受水壶,依次放在阶梯式的台座上。

国博藏元代漏壶·四库全叔拍摄日壶、月壶和星壶为贮水壶,下端装有龙头,月壶、星壶和受水壶铜盖上有接水的小孔从最上面的日壶开始,经下面的月壶、星壶,最终滴水进入受水壶星壶的上部还有一个出水孔,如果月壶滴入星壶的水太多,可以从这个小孔流出,从而保证星壶的水能以恒定的速度滴入“受水壶”。

受水壶的壶盖中央插有一根固定的铜尺,自下而上刻着子时到亥时共十二个时辰,铜尺前,有一只木舟上的“漏箭”“漏箭”随着受水壶水位的提升而上升,从“漏箭”所指铜尺的位置便可知道当下的时间,这种受水型的漏壶也叫“浮箭漏”。

北京故宫交泰殿中,藏有一套清代的铜壶滴漏,也是四件一套,和国博的相比,制作更精致,装饰更华丽,但“漏箭”稍有不同,它是以铜人双手捧笏为座托,“笏”上标有时辰,起着“漏箭”的作用。

交泰殿内清代漏壶·来自网络剧中的仪器和上面的实物相比:整体更加贴近元代的“浮箭漏”只是在受水壶的上面,仅有壶与荷叶两个“贮水壶”从“单壶”到“多级漏壶”的发展来看,中间肯定是经历过两个贮水壶的阶段,这一点电视剧复原的没问题。

如果说存在问题,就是第一个水壶容量较小,第二个贮水壶用荷叶来代替,美则美矣,但进深稍浅,上端也无泄水孔,若在实际使用中,可能会影响到滴水的恒定速度剧中“漏箭”的表现方式,与元朝的那套区别较大,倒是更加接近故宫里的那套,只是座托稍简化而已。

从上述“铜壶滴漏”的实物来看,造型都很朴素,也不存在四面转圈摆放的情况,电视剧中呈现的,无疑是在符合原理的基础上,采用了华丽的表现手法,以增强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铜壶滴漏测时比日晷更加准确,而且不受太阳光照影响,因此也是古代主要的测时仪器之一。

直到明清时期,随着西洋钟表大量的进入中国,铜壶滴漏才逐渐的退出了实用领域,和日晷一起成为礼仪陈设器

交泰殿内自鸣钟·四库全叔拍摄参考文献:《后汉书》《说文解字》《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初探》《浅谈中国古代的时间计量工具》《古代计时“水钟”——铜壶滴漏》注:文中剧照来自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截图文中故宫铜壶滴漏的图片来自网上。

文中国博铜壶滴漏的照片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