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什么学校)硬核推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3-08-2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日由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南岭田野考察圆满完成这也是高研院正式独立设置以来首次举行的田野考察活动本次考察以“边界”为主题高研院驻访学者、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什么学校)硬核推荐

 

近日由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南岭田野考察圆满完成这也是高研院正式独立设置以来首次举行的田野考察活动本次考察以“边界”为主题高研院驻访学者、校内外各领域专家学者共同组成跨学科专业团队在南岭地区开展为期5天的专题学术考察

从建筑、族群、卫所、市场等角度出发探求人文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自2022年5月起正式成为独立设置的校级实体学术机构以来致力于打造一所人心所向、文以化成的精神家园中大为什么要独立设置高研院?

一年之期已过高研院如今收获了哪些喜人成果?又是如何一步步不断完善的?

学者们参观南岗千年瑶寨博物馆

葛剑雄教授为考察团介绍马王堆地形图01赓续学脉,面向未来赓续学脉,面向未来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以研究高深学问为宗旨希望中山大学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学术重镇一百年来中山大学秉持着博大持中、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吸引众多著名学者在此任教

中山大学马丁堂2009年为了学脉的延续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创立自创立之初中大高研院与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三位一体”共同致力于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中山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瞻性地倡导并实践学科交叉、集成研究的治学之道

为海内外学界所关注

第五届中国高校高研院联盟会议暨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座谈会现场为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合作2022年5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正式成为独立设置的校级实体学术机构

高松校长表示:“大学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根本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校级实体学术机构寄托了大学共同体对推进学术研究的信心和期待也承载着海内外同道对中山大学事业的支持和关爱”立足新的时代背景

继承学术传统深刻思考社会变革并从中国经验出发不断开拓学术前沿是中大高研院所肩负的使命

考察团学者们研读祭碑02交流碰撞,开拓前沿交流碰撞,开拓前沿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创立时就曾推行“驻院访问学人”机制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如“陈寅恪学术讲座”等为学界和社会各界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首届陈寅恪学术讲座主讲人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王赓武而为了更好地传承学脉、激活思想高研院自独立设置以来就不断调整结构与机制、优化活动内容致力于提供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师生间学术交流的开放平台中山大学副校长、人文高等研究院

院长谢湜教授说:“我们将保持观念和实践的不断更新与中大人文社科院系密切合作创设包容各种学科特性的形式支撑学校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生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公共学术空间”‍

葛剑雄教授在讲座中2022年9月葛剑雄教授主讲的《历史地理环境与中华文明》讲座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怀士堂开讲吸引了众多学子

活动嘉宾参观史语所旧址2023年3月为了追寻学缘足迹高研院在广州柏园史语所旧址举行了“追寻我们的足迹——中大学缘”主题活动暨“岭外文研”学术沙龙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前期曾在中大校园内办公后在广州东山柏园正式成立

其中聚集了傅斯年、顾颉刚等一批文史大家对中山大学人文学科的旨趣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活动也是“中大学缘”系列活动的起始

考察队在清溪瑶历史文化博物馆前合影2023年7月人文高等研究院在南岭地区开展田野考察是跨学科交流融合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以萌渚岭、九嶷山为界将南岭考察在空间上划为东西两个部分,在时间上恰好分成前后两个阶段,

凭着空间转换与时间节奏上安排的内在逻辑勾勒与呈现出南岭山地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现“族群·卫所·市场”在南岭变化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无论是开设各类讲座、课程还是举办田野调查高研院始终以跨学科交流为研究的主要形式

希望在学术研究中看到不同学科的交流和碰撞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领域的讨论共同把学问做得更精更深此外高研院还开展了“逸仙进阶讲堂”“逸仙高研讲座”“逸仙高研工作坊”“高研读书会”“高研茶话”等一系列活动

邀请了滨下武志、葛剑雄靳希平、邓燕华、郑宗义等多位名家学者开设课程、讲座为师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靳希平教授在讲座中高研院还创设了“联结”学术活动主题以“联结学科,激活思想”为宗旨下设跨学科系列讲座与“联结·沙龙”等学术活动邀请滨下武志教授、郑宗义教授梅建军教授等主讲致力于推动不同学科交流合作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与思想碰撞

滨下武志教授作专题报告

郑宗义教授讲授“重读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驻访学者也受邀至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院系进行跨学科交流在这些精彩纷呈的讲座中中大师生得以活跃思想、开拓视野

葛剑雄教授受邀为哲学系“中道:跨学科论坛”系列讲座首讲

葛剑雄教授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师生作《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及其文化意义》讲座正如高研院程方毅副院长所说:“我们希望立足于人文社会学科基础研究探索学科之基本原理及前沿领域推动跨学科交叉合作带动校内学术组群的发展与

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凝聚中大人文社科学术共同体”03启牖智慧,精彩纷呈启牖智慧,精彩纷呈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高研院面向三校区五校园的中大学子提供了诸多异彩纷呈的学术盛宴探讨人对于自然对于社会的意义也正因为其复杂性

跨学科成为研究的重要途径高研院以驻访学者为中心鼓励学术自由让学者们在交流中碰撞在思考中生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邓燕华分享了她在中大访学的经历和感受她说“中山大学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社区

有卓越的研究者和热情投入的学生在中大高研院的驻访过程中既和老朋友有了交流的机会又认识了很多新朋友”

邓燕华教授分享中大访学的经历和感受不少中大学子也参与了高研院的活动其中“逸仙进阶课堂”收到热烈欢迎选课学生总计人数930人累计听讲人次达6320涵盖了文医理工50多个院系他们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在交流中都有所收获

高研茶话活动现场非常有幸在毕业前参加高研院的活动,在暑假刚刚经历完粤北山乡的田野调查,再来听这一次的关于乡村的逸仙进阶讲堂,觉得收获和启发很大我自己的田野或许更看重乡村生活中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生计选择和生命世界,而老师们的分析则提供了更宏观的视角,更多是从组织、制度与伦理的角度审视着乡村。

——赵彦淋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18级本科生感谢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与《亚洲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课程“亚洲史导论”,在聆听数位历史学界的大师们的课程之后,我受益匪浅对于一名大一新生来讲,这一系列课程可谓是为我打开学术研究的大门,向我展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发现原来人的思维同样可以如流水潺潺,静水流深。

而更重要的受益,则是在思想上让我感受到了大家魅力,从此不再局限在自我的小圈子中——张旭辰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22级本科生在这里,我能够与大师面谈,感受温柔又有力量的学术;在这里,我遇到同道与益友,在切磋琢磨间领悟人文的精微;在这里,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思想荟萃、悟学脉承续、品哲思奥衍。

高研院的一系列活动犹如一扇扇窗户,不断地拓宽我的视野、丰富我的见识感谢高研院给予我的机遇和平台,希望高研院越办越好!——金泽晟 中文系 2021级本科生靳希平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非常平易近人,课堂氛围很好,课程考核也灵活,这一段经历让我学习到了很多,打开了古希腊世界之门,让我对其更感兴趣了。

——简城枫 数学学院 2022级本科生未来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将继续扎根南国的沃土,面向世界的学术永远保持着人的联结和思想的融通成为汇聚八方的人文家园来源:中山大学党委宣传部照片: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

文案:周沫 涂文熙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