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每下愈况(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这都可以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3-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事情都有标准,要把握适当的度,凡事过犹不及。

  每下愈况(每下愈况 每况愈下)这都可以

 

公众号回复关键字【暑期读写计划】即可了解活动详情

“每况愈下”,我们常常用它来形容情况越来越不好它来自于另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成语“每下愈况”虽然“每况愈下”与“每下愈况”四个字都是一样的,但是排列顺序不一样,而且“每下愈况”最初的意思与“每况愈下”也完全不同。

“每下愈况”出自于《庄子·知北游》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原文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 

译文东郭子问庄子说:“所谓的道,在哪里呢?”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说:“指出一个地方来啊”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会在这样低下卑微的东西里呢?”庄子说:“在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更加卑下了呢?”庄子说:“在砖头瓦块里。

”东郭子说:“您说得越来越卑下了”庄子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就不再回应庄子了庄子说:“先生你就没问到问题的实质上,管理市场的官员获(人名)问监督市场的人,怎样踩一下猪的身体就能知道它的肥瘦,那就是越往下腿的地方踹就越容易知道实际的情况。

你不要执著地在某一个东西里寻找道,道在万事万物里,没有东西可以逃离开它……”况,即甚由此可以看出来,“每下愈况”就是检查猪肥瘦的时候,越是往下腿踩就越能知道一头猪的肥瘦(猪腿下部最难长肉,难长肉的地方都长肉的话,猪肯定肥了)。

庄子就用这个比喻越是从低微的地方体会道,就越能掌握道的真实情况这就是“每下愈况”的本来意思后来它的意思演化为情况越来越差,而且还常常被人误写成“每况愈下”比如宋代胡仔曾说:“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

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谬耳!”这句话是说:“苏轼说自己生平不善于唱曲,所以作词有不谐音律的地方实际并非都是如此,陈师道将苏词比作教坊司雷大使的舞蹈,评价竟然越来越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这里就将“每下愈况”,写成了“每况愈下”,不只是胡仔,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曾经讽刺当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章士钊“连成语也用不清楚”,就是说他将“每下愈况”写成了“每况愈下”然而后来大家将错就错,用“每况愈下”来形容情况越来越糟糕了。

到现在,我们既可以说“每下愈况”,也可以说“每况愈下”不过,要分清楚,“每下愈况”有两个意思,一是比喻越是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越能看清“道”的真实情况二是情况越来越差而“每况愈下”只有一个意思,即情况越来越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讲一个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自己不但不记恨对方,反而对此人施以仁德,这就叫做“以德报怨”这样的胸怀和修养是人们所称赞的“以德报怨”出自于《论语》,孔子主张仁德,是孔夫子教导我们这样去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吗?其实孔夫子的观点和立场并不是这样的。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公平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从《论语》这一则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以德报怨”并非是孔子的主张,而是有人向孔子请教用恩德来对待怨恨,是否妥当。

孔子不是主张仁德吗?孔子说过,仁就是爱人,对别人有爱心那么即使别人怨恨自己,我也对他非常仁慈,这应该是非常有仁爱之心了吧?但是孔子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事情都有标准,要把握适当的度,凡事过犹不及对于怨恨,我们应该分析到底是对还是错,要公平正直地对待怨恨。

而别人对我们的仁德,我们也要怀着同样的心境去回应对方如果我们对于有怨恨之心的人、对待有仁德的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对有仁德的人而言岂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在“新课标大语文”阅读才是备战高考作文的最佳姿势现在加入我们吧!读写计划跨媒介阅读文化经典  全方位提升语言审美名家导读品文字思想  影视跨界析表达异同读精选时文思辨评论  写文章串联当代文化

你的每一个在看,我都当成了喜欢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关于举办第三届“新课标大语文暑期读写计划”的通知公函文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