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不朽之盛事(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原创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3-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精品长文创作季#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食粮,以其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人文关怀和美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自

不朽之盛事(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原创

 

#精品长文创作季#

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食粮,以其所包含的极其丰富的人文关怀和美学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自古以来下自平民,上至帝皇,皆重视文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老百姓最平民化的观点,千百年来也是按这个理念去实践着它的价值。

《唐语林.文学》载:“杜淹,国初为掾吏,尝业诗文皇勘定内难,咏斗鸡寄意曰:‘寒食东郊道,飞翔竞出笼花冠偏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埽阵,利距屡通中’文皇览之,嘉叹数四,遽擢用之”杜淹因文妙而得擢用,可见文章影响之深。

接下来,作者还讲述了王勃、骆宾王的文才为一时所重的故事:“王勃凡欲作文,先令磨墨数升,饮酒数杯,以被覆面而寝既寤,援笔而成,文不加点,时人谓为腹稿也”“骆宾王年方弱冠,时徐敬业据扬州而反,宾王陷于贼庭,其时书檄皆宾王之词也。

每与朝廷文字,极数伪周,天后览之,至‘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初微笑之及见‘一寸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乃不悦曰:‘宰相因何失如此之人!盖有遗才之恨’”武则天责备宰相当初不举荐骆宾王这样的人才,深为遗恨。

上行下好,因此,古时习文风气甚盛,人才辈出,唐诗宋词才流传千古

文学之功与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文学的目的在于推动我们的想象,给我们启示观念,换言之,即是以一个例子来表示“人生和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故文学家的先决条件是,先要洞悉人生和世界,尔后由他们见解的深浅与否,以决定作品的深度。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盖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就是曹丕的“文章不朽”观。

过去有人说他是“成名成家”思想严重,亦有人认为其目的是劝诱比他有文学才华的弟弟曹植要投入全副精力去写诗作赋,而不要来和他争夺王位作为一个帝王,他如此高度推崇文章作品的意义,无论其主观动机若何,在客观上是非常有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的。

曹丕所处的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

到了近代,梁启超则积极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以与其社会政治改良思想相呼应他认为小说具有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新风俗、新学艺、新人心、新人格的巨大作用,在开导民智、变革社会方面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因而具有崇高的地位。

在梁启超看来,正因小说与群治之间具有如此密切直接的联系,最后的结论必然是:“故今日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文学是如何贡献它的力量的?茅盾先生主张,文学是“同情于被损害者和被侮辱者”的,是“为平民的而非为一般特殊阶级的”,只有关注平民生活、为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权利而呐喊的文字,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