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逸才(旷世逸才的意思)学会了吗
01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取材王安石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
01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取材王安石夫工人之为业也,必先淬砺其器用,抡度其材干,然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
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笺奏【1】、诸生试家法【2】,为得矣所谓文吏者,不徒苟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平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是也。
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有大议论,则以经术断之是也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诸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
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属文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
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故才之不可苟取也久矣,必若差别类能,宜少依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
然后署之甲乙以升黜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则习贯而入矣若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议,亦无取矣(有删改)
注释:【1】笺奏:奏章【2】家法:这里指某一学派的传统做法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抡度其材干抡度:挑选衡量B.以今准古准:比照C.诬艳可尚也诬艳:浮艳失实D.故其父兄勖其子弟。
勖:劝阻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夫工人之为业也其他限年之议B.然后施之职事所习不得不然也C.则以经术断之是也各傅经义以对D.彼恶能以详平政体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皆蒙鄙者能之都像蒙蔽鄙视别人的做法B.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C.决谳疑狱审断有疑问的案件D.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选拔能胜任其职的人才,应综合考查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B.历代想守好祖宗基业的帝王都很重视人才选拔,但都做得不尽如人意C.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人才选拔的方法,论及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D.本文说理不蔓不枝,有条不紊,用语准确精练,斩截明了,理足气盛。
1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17.本文在第一段结尾处提出选拔人才应借鉴汉代“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在后面三段是如何逐层阐明这一观点的02解析过程:1夫工人
之(13A助词,主谓取独)为(动词,做)业也,必先淬砺(淬火打磨)其器用,抡度(12A挑选测量)其材干,然后(这样之后)致力寡而用功得矣圣人之(助词,主语和状语之间)于国也,必先遴柬(选拔)其贤能,练核
(考察)其名实(他的声誉和实际能力),然后任使逸(委派给他具体的事务)而事以(连词,就)济(妥帖)矣故(所以)取人之(助词,的)道(办法),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谁)不有意(用心)于是(在这件事)。
哉?然(然而)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助词,语气词),称职者有之,谬举者(选错了人才的人,者,代词)不能无焉必欲得人称职,不失士,不谬举,宜(应该)如汉左雄所议,文吏课(考查)笺奏【1】(奏章),
诸生试家法【2】(家法:这里指某一学派的传统做法),为得矣(类比论证)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将工具淬火打磨锋利,挑选测量好合适的材料,这样才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结论句)圣人治理国家,必须先选拔士子当中的贤能者,精心考察他的声誉和实际能力,然后再委派给他具体的事务,事情就能办妥帖了。
所以选拔人才的办法,是当今最要紧的政务(反问,强调)自古以来遵守成法的君王,谁不重视选取人才的办法呢?(转折,分类)然而在这之中得到人才的有,失去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称职的人才有,选错了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
(怎么办,提出方法)如果一定要得到称职的人才,不失去贤才,不妄然举荐,应像汉代左雄所说的那样,对诸生考查学术传承、对文吏考查奏章写作才好通过文脉梳理:选拔人才,是国家最要紧的政务,提出选拔之法2所谓(所说的
)文吏者,不徒(仅仅)苟尚(暂且崇尚)文辞而已,必也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教更张(修改施行,成语改弦更张),然后(这样之后,13B)施之职事(带着这些经验去处理政事),则(连词,承接,就)以详平政体
(就会使政令平和详稳),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参照佐证)是也所谓诸生者,不独取训习句读而已,必也习典礼,明制度,臣主威仪,时政沿袭,然后施之职事,则以缘饰治道(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有大议论,则以(
13C介词,用)经术断之(代词,它)是(是非)也(诠释概念的过程:递进关联,承接,假设,不仅指——更要——然后——假设)所说的文吏,不仅指那些只会写文章的人而已,他们一定要通晓古今之道,熟悉礼仪法度、天象吉凶、人事成败、政令教化的修改施行。
,然后带着这些经验去处理政事,就会使政令平和详稳;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讨论,使他们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诠释概念的过程:递进关联,承接,假设,不仅指——更要——然后——假设)所说的诸生,不仅指那些记诵经典字句训诂的人而已,。
一定要让他们学习典章礼法,熟悉古代政治制度、大臣和君主的种种威仪、时政的沿袭变化,然后再让他们去处置事务,那就会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讨论,便可以命他们用经术来断定是非正面论述解释文吏和诸生考查的内容,需要他们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参政。
3以(介词,用)今准(比照12B)古,今之(助词,的)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诸生也然(然而)其策(策试)进士,则(连词,却)但(只)以章句声病,苟(暂且)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代词,的人)为之(
代词,它);策(策试)经学者,徒(只)以记问为能,不责(责求)大义,类皆蒙鄙(蠢笨卑下)者能之(14A都像蒙蔽鄙视别人的做法?错误,都是些蠢笨卑下的人擅长的事)使通才之人或(或许)见赘于时(被时代认为多余,。
BD),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所以)属文(写文章)者至相戒曰:“涉猎可为也,诬艳(12C浮艳失实)可尚也,于政事何为哉?”守经者曰:“传写可为也,诵习可勤也,于义理何取哉?”故其父兄勖(12D劝阻?错误,。
勉励)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猎取功名)也(14B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13B这样)也若(像)此之类(这类人),而当擢(选拔
)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14C审断有疑问的案件),彼恶(13D,如何)能以详平政体,缘饰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古今比照,反面剖析现在选拔人才,舍本逐末的弊端,抑制了有大才者的脱颖而出。
,导致了读书人的方向偏颇,浮华美艳时尚猎取功名,轻视政事和义理,造成最终恶果这些人无能力治国(古今对比,指出今天选拔人才问题拿今天的事物和古代比照,今天的进士,就是古代的文吏;今天的明经,就是古代的儒生。
然而现今策试进士,却仅仅以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为试题,只崇尚文辞的华美,都是些有小聪明的人擅长的事;策试明经,仅仅以背诵记忆对答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不去经典大义,都是些蠢笨卑下的人擅长的事这使得有贯通古今的才能之士成为世上多余的人,有旷世之才的高明之士很多都被世俗所排抑。
(以及造成的结果(两个虚拟论敌+结论)所以学写文章的人竟然彼此告诚说:“稍看点书就足够了,把辞藻写得浮艳些才是时尚之文,和政事有多少关系呢?”死读经书的人则说:“传抄模仿是必须要做的,在背诵温习(古人训话章句)上要勤奋,经典中的大义道理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为父为兄的勉励他们的儿子兄弟,当老师的勉励他的弟子,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以此来追逐时尚并猎取功名。
(以及造成的深层恶果:因果分析+假设论证+反问句式)为什么呢?因为当世的取舍标准就是如此,所学的内容当然不得不按照这样的要求像这样的一类人,如果选拔他担任某种职位,进入官场,一旦国家有对重大问题的讨论,站在朝堂、宫廷之上,修改礼乐制度,修订法律条令,审判疑难案件,他们如何能使政令平和详稳,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用经术来断定是非呢?必定会唯唯诺诺罢了。
4故(所以)才之不可苟(草率随便)取也久矣,必若(如果)差别类能,宜少依(按照)汉之笺奏家法之义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命他们以最切合当今之需的问题进行答辩。
),不直(只)以章句声病累其心(使他们疲于应付)策经学者,宜曰礼乐之损益何宜,天地之变化何如,礼器之制度何尚,各傅经义以(13C,连词,来)对,不独以记问传写为能然后署之甲乙以(连词,来)升黜(升迁或贬黜。
)之,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是岂恶(13D厌恶)有用而事无用,辞逸而就劳哉?故学者不习无用之言,则(连词,那么)业专而修矣;一心治道(学习圣道),则(连词,就)习贯而入矣。
若(像)此之类,施之朝廷,用之牧(管理)民,何向而不利哉?其他限年之(13A助词,的)议,亦无取矣(怎么办,提出方法1,总)所以人才不能随随便便求取到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不同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多少按照汉代考试写作公文、谈论学术源流的做法。
(分)策试进士,要考些诸如国家的大政方针什么最要紧,治理民众的事务什么最紧急,政令教化的利害得失以什么为关键,安定边疆的妙计良策都有哪些等,命他们以最切合当今之需的问题进行答辩,不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使他们疲于应付;
策试明经,应该让他们阐述礼乐制度需要如何进行修订增删,天地的变化究竟如何,礼器的制度有哪些是应该推崇的,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作为佐证进行答辩,不单单把会背诵、会模仿作为衡量才能的标准(方法2)这以后排出优劣次序,来升迁或贬黜他们,或许取舍的标准便可以彰显在人们眼前了,这难道还能说是厌恶有用之才而学习无用之学,不接受安逸而趋于烦劳吗?。
(因果论证,学子学习和任职管理)因此学子们都不会再去学那些毫无用处的言辞,那么儒业(就会)专一而有的放矢了;一心一意地学习圣道,久之便能深入其内心了这样的心得,既可以用在朝廷之中,也可以用在管理民众当中,用到哪里问题不是迎刃而解呢?其他任职的年限和资历,也是不足取的。
作者提出选人才的策略,可以借鉴汉代策试“进士”“经学”,按类选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以成绩优劣升迁贬黜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抡度其材干抡度:挑选衡量B.以今准古准:比照C
.诬艳可尚也诬艳:浮艳失实D.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勖:劝阻(勉励)1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夫工人之为业也其他限年之议B.然后施之职事所习不得不然也C.则以经术断之是也各傅经义以对
D.彼恶能以详平政体是岂恶有用而事无用B(A助词,取独;助词,的;B代词,这样 C 介词,用;连词,来D疑问代词,如何;动词,厌恶)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类皆蒙鄙者能之都像蒙蔽鄙视别人的做法
(都是些蠢笨卑下的人擅长的事)B.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来追逐时人喜好并猎取立身处世的资本C.决谳疑狱审断有疑问的案件D.庶其取舍之鉴灼于目前或许人才的取舍标准可以彰显在眼前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选拔能胜任其职的人才,应综合考查他们的名声和实际能力(1……圣人之于国也,必先遴柬其贤能,练核其名实(他的声誉和实际能力),然后任使逸而事以济矣正确)B.历代想守好祖宗基业的帝王都很重视人才选拔,但都做得不尽如人意。
(1……故取人之道,世之急务也,自古守文之君,孰不有意于是哉?然其间得人者有之,失士者不能无焉,称职者有之,谬举者不能无焉不正确,没有全部否定)C.作者以政治家的眼光审视人才选拔的方法,论及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
D.本文说理不蔓不枝,有条不紊,用语准确精练,斩截明了,理足气盛CD(通过文脉梳理:选拔人才,是国家最要紧的政务,提出选拔之法——正面论述解释文吏和诸生考查的内容,需要他们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更好地参政——古今比照,
反面剖析现在选拔人才,舍本逐末的弊端,抑制了有大才者的脱颖而出,导致了读书人的方向偏颇,浮华美艳时尚猎取功名,轻视政事和义理,造成最终恶果这些人无能力治国——作者提出选人才的策略,可以借鉴汉代策试“进士”“经学”,
按类选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以成绩优劣升迁贬黜正确)1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让他们按照切合当务之需的问题进行应答17.本文在第一段结尾处提出选拔人才应借鉴汉代“文吏课笺奏、诸生试家法。
”的做法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在后面三段是如何逐层阐明这一观点的第二段从正面阐述选拔“诸生”“文吏”的标准:“文吏”要准确掌握施政要领、典礼制度等,“诸生”要具备文辞、章句等知识,二者要据此施政,学而能用。
第三段从反面阐发当时考试制度的弊病及其后果:当时考试只考章句、记问,导致学者重视文辞,轻视政事和义理,造成了关键时刻无决断人才可用的状况第四段进一步阐明人才选拔的具体策略:借鉴汉代的做法策试“进士”“经学”,按类选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2.(3分)D13.(3分)B14.(3分)A15.(3分)B16.(2分)参考答案:让他们就切合当务之需的问题进行应答17.(6分)参考答案:第二段从正面阐述选拔“诸生”“文吏”的标准:“文吏”要准确掌握施政要领、典礼制度等,“诸生”要具备文辞、章句等知识,二者要据此施政,学而能用。
第三段从反面阐发当时考试制度的弊病及其后果:当时考试只考章句、记问,导致学者重视文辞,轻视政事和义理,造成了关键时刻无决断人才可用的状况第四段进一步阐明人才选拔的具体策略:借鉴汉代的做法策试“进士”“经学”,按类选取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评分说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03翻译:工匠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一定要先将工具淬火打磨锋利,挑选测量好合适的材料,这样才能出力较少而收效显著圣人治理国家,必须先选拔士子当中的贤能者,精心考察他的声誉和实际能力,然后再委派给他具体的事务,事情就能办妥帖了。
所以选拔人才的办法,是当今最要紧的政务,自古以来遵守成法的君王,谁不重视选取人才的办法呢?然而在这之中得到人才的有,失去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称职的人才有,选错了人才的也不能说没有如果一定要得到称职的人才,不失去贤才,不妄然举荐,应像汉代左雄所说的那样,对诸生考查学术传承、对文吏考查奏章写作才好。
所说的文吏,不仅指那些只会写文章的人而已,他们一定要通晓古今之道,熟悉礼仪法度、天象吉凶、人事成败、政令教化的修改施行,然后带着这些经验去处理政事,就会使政令平和详稳;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讨论,使他们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
所说的诸生,不仅指那些记诵经典字句训诂的人而已,一定要让他们学习典章礼法,熟悉古代政治制度、大臣和君主的种种威仪、时政的沿袭变化,然后再让他们去处置事务,那就会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如果有事关重大的讨论,便可以命他们用经术来断定是非。
拿今天的事物和古代比照,今天的进士,就是古代的文吏;今天的明经,就是古代的儒生然而现今策试进士,却仅仅以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为试题,只崇尚文辞的华美,都是些有小聪明的人擅长的事;策试明经,仅仅以背诵记忆对答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不去责求经典大义,都是些蠢笨卑下的人擅长的事。
这使得有贯通古今的才能之士成为世上多余的人,有旷世之才的高明之士很多都被世俗所排抑所以学写文章的人竟然彼此告诚说:“稍看点书就足够了,把辞藻写得浮艳些才是时尚之文,和政事有多少关系呢?”死读经书的人则说:“传抄模仿是必须要做的,在背诵温习(古人训话章句)上要勤奋,经典中的大义道理有什么可取的?”所以为父为兄的勉励他们的儿子兄弟,当老师的勉励他的弟子,竞相写作那种浮华美艳的文章,以此来追逐时尚并猎取功名。
为什么呢?因为当世的取舍标准就是如此,所学的内容当然不得不按照这样的要求像这样的一类人,如果选拔他担任某种职位,进入官场,一旦国家有对重大问题的讨论,站在朝堂、宫廷之上,修改礼乐制度,修订法律条令,审判疑难案件,他们如何能使政令平和详稳,为国家的治理增光添彩,用古往今来的例证参照佐证,用经术来断定是非呢?必定会唯唯诺诺罢了。
所以人才不能随随便便求取到已经很久了,如果一定要区别他们不同方面的才能,就应该多少按照汉代考试写作公文、谈论学术源流的做法策试进士,要考些诸如国家的大政方针什么最要紧,治理民众的事务什么最紧急,政令教化的利害得失以什么为关键,安定边疆的妙计良策都有哪些等,命他们以最切合当今之需的问题进行答辩,不仅仅用解说章句文字和声韵对偶使他们疲于应付;策试明经,应该让他们阐述礼乐制度需要如何进行修订增删,天地的变化究竟如何,礼器的制度有哪些是应该推崇的,各自用经典当中的言语作为佐证进行答辩,不单单把会背诵、会模仿作为衡量才能的标准。
这以后排出优劣次序,来升迁或贬黜他们,或许取舍的标准便可以彰显在人们眼前了,这难道还能说是厌恶有用之才而学习无用之学,不接受安逸而趋于烦劳吗?因此学子们都不会再去学那些毫无用处的言辞,那么儒业(就会)专一而有的放矢了;一心一意地学习圣道,久之便能深入其内心了。
这样的心得,既可以用在朝廷之中,也可以用在管理民众当中,用到哪里问题不是迎刃而解呢?其他任职的年限和资历,也是不足取的注释遴柬:选拔练核:精心考查守文之君:指第二代以下之帝王《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
”索隐:“守文犹守法也,谓非受命创制之君,但守先帝法度为之主耳”谬举:指错误的荐举曹植《求自试表》:“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左雄(?一138):字伯豪,东汉南郡涅阳(治所在今河南邓州东北。
)人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顺帝时,掌纳言,官尚书《后汉书·左雄传》称其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称家),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帝从之”政体:此指施政的要领策:策问汉代皇帝为选拔人材举行面试,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应考的人按策上题目对答诬艳:指文辞的浮艳失实辟雍明堂:周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太学称辟雍明堂为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之地,凡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在此举行。
文中子:隋朝王通的私谥。王通(584-618),字仲淹,初唐诗人王勃的祖父。著有《中说》,又称《文中子》。文中所引,见《中说》卷二,文字略有不同。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