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铜壶滴漏(铜壶滴漏的用途)居然可以这样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3-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史书上关于漏刻最早的记载是《周礼夏官司马》,其中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挈,挈壶氏,后来唐司天台属官有挈壶正,是指掌管漏

铜壶滴漏(铜壶滴漏的用途)居然可以这样

 

前面我们说了圭表和日晷,这两种计时仪器一种是计量年长的,一种是计量日长的,下面我们再介绍计量一日之内时辰的仪器,漏刻漏,指的是漏壶,而刻,指的是刻箭,漏刻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字,铜壶滴漏在我国古代,漏刻应该是一种比日晷更重要的计时仪器,漏刻就相当于后世的钟表,可以告诉人们更加精准的时刻。

而且,漏刻不受白天或黑夜的影响,也不受晴天和阴天的限制,可以让人随时获得较准确的时刻史书上关于漏刻最早的记载是《周礼 夏官司马》,其中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挈(音qie4),挈壶氏,后来唐司天台属官有挈壶正,是指掌管漏刻的官员。

由此可知,在周代,漏刻就在军事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夏官司马》中还记有"凡军事,悬壶以序聚柝"意思就是说,每当有军事行动,都要用漏刻来确定时间,再敲梆子对部队发号施令《周礼》形成于春秋时期,从记载中可知,当时的漏刻已经比较成熟了,因此,漏刻的最早出现时期应该更早。

《隋书 天文志》中记载"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这种说法传说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至少目前考古上还没有发现这么早的类似器物但我国制陶技术已有几千年,陶器如果出现裂缝,水就会慢慢流失,这种现象长期以来可能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并由此发现水的流失与时间会有一定的联系。

很可能人们就会由此逐渐发明出了滴漏,当然,这仅仅是一种推测,但可以确定的是,漏刻的发明时间确实很早,目前保守推测,应该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早期的漏刻

千章铜漏壶根据记载,漏刻的发展过程大致为淹箭法,沉箭法,浮箭法,这几个过程最早的漏壶,就是带有提梁的壶,在壶底或者下部留有一个小孔,然后在壶中放置一个箭杆,箭杆上带有刻度这样,随着壶内水的减少,水面就会指到不同的刻度上,人们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时刻了,这就是淹箭法。

但是,由于水面有张力,所以水会吸附到箭杆上,这样读出的刻度值就不会很准确于是,就出现了沉箭法人们用一个竹材或木材制成的托浮在水面上,这个托叫做箭舟,然后再在漏壶上加一个盖子,盖子上有一小孔,箭杆从小孔插入,立在箭舟上,这样随着壶内水面的下降,箭舟也会下降,那么箭杆上的刻度就会慢慢沉入壶中,这样读起来就会准确很多了。

关于沉箭法的出现时间,目前还找不到准确的记载,但由于古代战事较多,从军队的需求来看,淹箭法并不适合野外的战争的需求,因此,沉箭法的出现应该不会太晚

沉箭法和浮箭法示意图而浮箭法比前面两种更为先进,因为淹箭法和沉箭法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水的流速不均匀,因为水的流速与水压有关,随着壶内水的减少,水压也会越来越小,这样的话流速就会由快到慢,因此显示出的时刻并不是均匀的。

而浮箭法先用一把壶装水,让水从壶中漏出去,这个壶叫做漏壶然后再用另外一个容器装漏出的水,箭舟就放在这个容器中,称为箭壶,箭壶有盖,如同沉箭法的设计这种用两个壶的方法就叫做浮箭法,可以看出浮箭漏与沉箭漏的刻箭正好是相反的。

当然,浮箭法的方式还是存在水压的变化,但是相比起沉箭法来说,已经减小了对时刻的影响,提高了精度这种漏壶,一直到宋元时期还在使用后来人们又发明了二级漏壶,就是在漏壶之上再增加一个漏壶,这样下面的漏壶就能得到上面水的补充,更加稳定了水压。

这种二级漏壶的出现不晚于东汉,因为张衡的漏水转浑天仪里面,就是应用了这种二级漏壶到了晋代,已经出现了三级漏壶,而唐代则是四级漏壶目前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是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制造的三级漏壶古代在漏壶的改进中,除了增加级数外,另外有一项重要的改进是分水壶的发明。

首次使用分水壶的人是宋代的燕肃,他在公元1030年制造的"莲花漏"中增加了一个减水盎

莲花漏示意图莲花漏分为两级,上匮和下匮,在下匮上有一个分水孔,当下匮中的水位超过分水孔时,水就会通过竹筒流到减水盎中这样的话,只要上匮注入下匮的水量稍大于下匮流出的水量,就可以保持下匮中的水位,这样下匮流入壶中的水压就可以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大小。

莲花漏复原在故宫博物院的交泰殿中,如今保存着乾隆十年制造的铜壶滴漏,由上到下排列着三个方斗,叫做"播水壶",最下面是一个圆形的"受水壶",在第二个壶的下方有一个分水壶,当第二个壶中的水位高于一定位置时,就会通过分水孔流到分水壶中。

到正午十二时,最上层的壶装满水后,水就会从龙口流出,一次向下一级壶中滴漏,最下面的受水壶盖上有一个抱着漏箭的铜人,箭上刻着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分为八刻,因此漏箭上一共有96刻在漏箭底部是箭舟,放在受水壶内,随着水量增加,漏箭上升,从铜人手握处就可以读出时刻了。

经一昼夜,水漫箭尽,将水泄如池内,再重新装水滴漏

文泰殿铜壶滴漏

文泰殿铜壶滴漏目前,除了故宫的清代漏壶,在广州还保存着元代的多壶漏,在河北满城,陕西兴平县,内蒙伊克昭盟杭锦旗这三处先后出土了三件西汉的漏壶,这是目前年代最早的漏壶实物在我国古代,除了滴漏外,还发明过其他一些计时用的仪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个脱离了天文仪器而独立出来的机械计时仪器是元代郭守敬制造的大明殿灯漏。这是一个依靠水力发动的机械报时钟,可以自动报时,并装饰有能够按时自动跳跃的动物模型。

大明殿灯漏到了明初,詹希元制造了一种"五轮沙漏",以流沙为动力,流沙从漏斗形的沙池中流到初轮边上的沙斗里,带动机械齿轮每个大齿轮的另一头装有小齿轮,以带动下一级的小齿轮最后一个小齿轮则带动在一个水平面上旋转的中轮,中轮上装有指针,在一个测景盘(类似现代钟表的钟面)上旋转,指出时刻。

中轮上另有拨牙装置,可拨动一个击鼓鸣钲的木人,到时报告

五轮沙漏模型

五轮沙漏示意图上面介绍的这些计时仪器一般都是官方使用的计时仪器,计时相对精准,且制造复杂,无法普及使用因此,在广大的民间,还存在一些简易的计时仪器,其中使用比较多的是"盂漏"和"更香"盂漏,是在一个铜盂底部穿一个小孔,铜盂放在水面上,水就会从小孔涌入盂里,当盂里的水满到一定程度就会沉下去,然后把盂取出来,倒掉水继续使用。

只要测量好盂的重量,确保一个时辰沉浮一次,这样就可以知道时刻了据说,盂漏是唐代的一位僧人发明的更香,就是在平常用的香上加上刻度,当香燃烧时,只要保持空气流动的稳定,香的材料均匀,那么每柱香燃烧的时间基本是相等的。

为了保证实用性,更香一般都会制造的很长,盘成各种形状,有的甚至可以连续烧几天到十几天还有的会在某个时刻位置挂上一个小金属球,当烧到这里时,金属球就会掉到下方的金属盘中,发出清脆的声响

龙舟更香

寿字更香这两种计时工具在民间应用很广,尤其是更香,一直到清代还很流行,虽然精度不是很高,但是对于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来说,已经可以满足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