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每下愈况(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是误读)墙裂推荐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3-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汉语史学报》第29辑出版。

  每下愈况(每下愈况和每况愈下是误读)墙裂推荐

 

《汉语史学报》第29辑

《汉语史学报》(第二十九辑)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编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定价:9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720-1985-2

01目录PART1.

句法语义徐   丹  从历史文献看北方汉语里包括式的来源刘文正  汉语虚义助动词“为”的来源及发展陈   智  汉语{开眼}{合眼}动词的历时演变及其他乐   优  从量词“介”谈个体量词来源的一种特殊途径

语音郑   伟  从藏缅语的演变条例论上古汉语咝冠响音与清响音声母宋华强  近代官话中通臻两摄合口入声分合关系考辨词汇训诂曾   良   古籍俗写的音义及词义梳理马雅琦、张文国  “合式”“合适”的成词理据及历时替换

詹静珍 “手段”考源——兼论“手段”义场的词义演变王金英 “报应”的词义发展:从中土到佛经的移用和演变王   静   中古石刻典故词语释读四则周太空   宝卷俗讹字释例专书研究周志锋  《甬言稽诂》的成就和不足

许峻玮   再论《三朝北盟会编》的语言特点与内部差异读书札记田启涛   说“薄板车”——兼论辞书对相关词条的释义黄沚青 “䶓箜”源流考——兼谈方言名物词的探源问题研究生论坛孙兴金   郭店简《唐虞之道》“訇”字诸解平议及新释

袁   也   探寻“准联绵词”理据的一种方式——以“婵娟”及相关词语的考源为例戴佳文  “每下愈况”是怎么变成“每况愈下”的吴慧欣    唐五代碑刻所见“百牛”词义考张永惠    异形同源和同形异源——两种值得注意的唐代墓志典故词语例释

丁爱玲    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中的肯定语气词“在”信札专题《汉语史学报》编辑部  郭在贻教授致洪成玉教授书札九通尤澳、杨祖荣  新发现郭在贻先生信札四通02编者的话PART2.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我们学报的第二十九辑,本辑的编辑、校对已近尾声,照例要写几句编者的话在这一辑里,既有徐丹、周志锋、曾良等几位名家大咖的文章,也有张文国、刘文正、郑伟等知名学者的力作,当然,更多的则是年轻学子的文章。

对语法、语音(音韵)等我是外行,不能评价,仅就本辑刊发的词汇训诂方面的文章,略为评介一二,以窥豹一斑曾良教授《古籍俗写的音义及词义梳理》一文,共3条,都很见功力其中如第2条辩“萧郎”“萧娘”的来源,认为它们並非来自“姓萧的男子”或“姓萧的女子”,而是来自箫子弄玉的典故,简称“萧郎”“萧娘”,分指心仪的俊男美女,“萧”同“箫”,纠正了《汉语大词典》等的疏误,令人信服。

再如,两篇读书札记类文章,也很有意思,各有创获在早期道教文献中,有“青牛薄板车”,也作“薄笨车”,田启涛考证“薄板车”“薄笨车”即“薄軬车”,“板”“笨”均通“軬”,指一种以蒲苇等编织的帘席为车篷的车子,纠正了辞书的疏误。

吴语、徽语多称针线筐为“䶓箜(篮)”,此词清范寅《越谚》已有收录“䶓”,又作“縩”,指绩好的苎麻线,时贤已有考释黄沚青释“䶓箜(篮)”之“箜”的本字为“

”,也即元代王祯《农书》卷二六“农器图谱”所收的“䶓

”,是“盛麻绩器”,指竹篮两篇文章都能列举实证,考溯源流,较有说服力本辑的“研究生论坛”共收有6位年轻的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文章,这些文章大多篇幅不长,要言不烦,论述、考订一事、一词,都能有根有据,不为凿空之言,给人不少启发。

例如,《郭店简·唐虞之道》有“大明不出,万物皆訇”一句,关于“訇”字,解者纷如孙兴全《郭店简〈唐虞之道〉“訇”字诸解平议及新释》释《唐虞之道》“大明不出,万物皆訇”之“訇”为“訡”,“訡”即“吟”之异写,本义是闭口,《史记·淮阴侯列传》:“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

”引申有闭藏义;“大明不出,万物皆訇”谓“太阳不出,万物都闭藏不生”这样,文意就怡然理顺了又如,从《庄子》“每下愈况”到后来的“每况愈下”,已有多位学者讨论过戴佳文梳理诸说,指出其间经过两次误读:从《庄子》“每下愈况(滋、甚)”先到北宋“每况(比照)愈下1”,再到两宋之交“每况(情况)愈下2”,才形成今义。

再如,清人叶昌炽《语石》卷二引唐五代蜀地《罗汉寺碑》有“后有外人侵夺者,愿此生来生常受百牛之大疾”,《王董龛报国院记》有“行藏不吉,染患百牛”等语句,学者不详其义,吴慧欣《唐五代碑刻所见“百牛”词义考》认为“百牛”可能出自《论语》“伯牛有疾”,结合《论语》邢昺疏引《淮南子》“伯牛癞”,今《淮南子·精神》“冉伯牛为厉”等记载,认为“伯牛之疾”就是癞疾(一种恶疮),“百”“伯”古常通作,所释可信。

此外,论坛里袁也对“准联绵词”理据的探求(见《探寻“准联绵词”理据的一种方式——以“婵娟”及相关词语的考源为例》),张永惠对两种唐代墓志典故词语“异形同源”和“同形异源”词语的举例揭示(见《异形同源和同形异源——两种值得注意的唐代墓志典故词语例释》),丁爱玲对吐鲁番文书中肯定语气词“在”的考求(见《吐鲁番出土唐代书信中的肯定语气词“在”》)等,也都能结合实例,予以阐明揭示,给人不少启迪。

总体上看,本辑所收各篇或论,或考,大抵能从语言事实出发,论证一种现象,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提出新见,各擅胜场感谢各位作者的赐稿,感谢各位匿名审稿专家的把关,也感谢编辑部王诚老师、刘芳博士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的编校工作。

                               本辑执行主编   方一新                                 2023年11月15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