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当如孙仲谋(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难以置信
江表千古,数风流人物,灭北朝,奠基业,一统华夏,东吴王难敌西吴王。紫金三雄,论煌煌青史,破牢笼,覆帝制,两分
江表千古,数风流人物,灭北朝,奠基业,一统华夏,东吴王难敌西吴王。紫金三雄,论煌煌青史,破牢笼,覆帝制,两分天下,此孙郎不如彼孙郎。
东吴大帝孙权是幸运的,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形成的人才梯队交替承接,完成了他的江东基业 孙权自18岁掌权到71岁病逝,坐断东南长达53年,这段时间也是江东政治最好的年景究其原因,除了孙权本人英明神武外,东吴四英将的任用正确,以及各自性格、能力的互补延续,也确保了江东孙氏政权的长治久安。
从周瑜起,“联刘抗曹、三足鼎立”就成为江东不可动摇的根本军事方针尽管其间孙、刘两家也矛盾不断,甚至在彝陵之战时大打出手,但东吴始终没有超越既定方针设定的这条底线 这个基本国策最初是鲁肃提出的早在公元200年,江东新员工鲁肃在与孙权“合榻对饮”之时已提出:“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这个江东版隆中对,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关于当时天下形势的分析如出一辙,而鲁肃却比诸葛亮要早了7年,历史上的鲁肃无疑是位杰出的战略家 周瑜则是上天赐给东吴最好的礼物周瑜不仅是孙权兄长孙策早期开基的重要元老,并且他最大的功劳是,和鲁肃力排众议,坚定孙权对抗曹操的决心,并成功指挥赤壁之战击败曹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如果说周瑜在“联刘抗曹”的过程中还时刻提防刘备的话,鲁肃掌兵的几年则是孙刘两家关系最好的蜜月期鲁肃深知孙刘结盟的来之不易,所以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份政治友谊,生怕两家因为小不忍而乱大谋每每遇到问题,“肃常以欢好抚之。
” 鲁肃的好生伺候放纵了关羽的傲慢,接替他的吕蒙本是行伍出身,面对关羽自然没有那么多谦谦君子的作派所以在他也不算太长的统帅生涯里,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擒杀了关羽这对江东来说,是天大的喜事,遂了多年垂涎荆州的美梦。
四个人中辅佐孙权时间最长、功劳最大的还得说陆逊吕蒙奇袭荆州的计策是与陆逊一起商量出来的,吕蒙托病不出之际,也是陆逊配合他在台前忽悠关羽的基于此,陆逊在吕蒙死后,临危受命,面对刘备倾国之兵来犯时的咄咄逼人之势,他顶着巨大压力一退再退,直到刘备露出破绽,便一把大火烧了刘备七百里连营,揍得蜀汉爬不起来了。
当众将认为形势一片大好,纷纷要求乘胜活擒刘备之时,冷静的陆逊并没有忘记“联刘抗曹”的基本国策,小心提防曹丕的偷袭,“谨决计辄还”不久“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陆逊不仅保护了江东,也为后来与蜀汉和解留足了回旋空间。
孙权对自己的这几位爱将有过精彩的点评他说,“公瑾(周瑜的字)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对于周瑜的元勋功业,他十分肯定,认为后来人没有可与之相提并论对鲁肃,孙权认为有“二快一短”“二快”即合榻对饮时给出“大略帝王之业”;赤壁之战前鲁肃驳斥投降派的主张,力挺孙权抗击曹操,“一短”则是为了维护两家关系,赤壁之战后劝孙权借荆州之地给刘备,不敢硬生生地要回来。
尽管如此,孙权还是将鲁肃视为自己的邓禹(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要将领)对吕蒙,孙权认为他的将略“次于公瑾”,但“图取关羽,胜于子敬(鲁肃的字)” 孙权占据江东,为了父兄这份基业,夙夜在公,广罗天下英才易中天先生将孙权的人才根据地域特征分为四类:淮泗将领、流亡北士、南渡平民和江东士族。
而上述四位将领恰好依次来自这四个群体周瑜是淮泗将领的代表,鲁肃是流亡北士,吕蒙属于南渡平民,陆逊则出自江东四大家族的陆家,还是孙策的女婿这四个人的亮相时间正好代表了江东政权各个时期的用人特点四个人中,陆逊寿命最长,掌权时间最长(此时孙权已称帝),官位也最高,做到了丞相,真正实现了“出将入相”。
但是,逐渐老朽了的孙权已经没有了当初的英睿之气,成为一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于是,陆逊的结局也是四人中最郁闷的,晚年的他因为替太子出头,招致孙权不满,最终“愤恚致卒”自此东吴英才寥寥,35年后西晋灭吴 人才固然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而企业战略的恪守与执行仰仗的则是人才梯队,人才梯队里不同类型人才的优势互补也是企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都极为重视人才,但人才梯队的建设却是东吴技高一筹纵观中国历史,像孙权这样幸运的帝王也着实不多
一、按照我们的传统习俗,先说好话(1)优秀的政治家东汉末年的江东不比现在的江南,地处偏远,豪强林立,山越横行,属于高难度副本,山越统帅祖郎更是险些干掉了孙策,而祖郎也只是众多山越豪强中的一支这些山越人每每进攻,少则千人,多则上万,绝不是可以忽略的小势力。
至于豪强士族,这基本是汉末三国时期一股分散却也强大的政治力量,如刘璋时期遇到的赵韪叛乱(联合益州本地豪强,诸郡响应),把持荆州军政的蒯、蔡等大族,总体来看,大汉是刘家的,但是到了地方上,就成了这些豪强士族的。
而东汉末年,朝廷的一系列骚操作也极大降低了中央的影响力,再加上天灾人祸,流民四起,这些豪强士族广聚人口,更是成为了一方的土霸王东汉是个看门第的时代,孙家出身寒门,在这些豪强士族眼里就是乡下的贱民,所以当孙策笑着给这些豪强们递烟的时候,这些豪强直接给了孙策一个大嘴巴子,暴脾气的孙策手起刀落,许多人头落在地上。
这是孙策的态度,你打我的脸,我就要你的命孙策入主江东靠的是武力,屠刀亮起,摄于孙策的威势,豪强们暂时低头了,但他们的小动作不会停下来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关于孙策的死,易中天先生有一句评价,“老大一死,地动山摇。
”这就是孙权面对的局面,他接手的江东不是一份财富,而是一个硕大的烫手山芋,而且这山芋长着嘴,里面净是獠牙,一不小心就会被咬掉手所以当时每个人都极其紧张,甚至都不给孙权哭泣和反应的时间,就直接把孙权推到了台前。
孙策在死前对孙权嘱咐的是,“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平心而论,彼时18岁的孙权如果有足够耀眼的政绩,陈寿一定会大书特书,但实际只有干巴巴的一段文字,大致是,15岁当了阳羡县长,然后举茂才,参与征讨刘勋黄祖。
这两句话是孙策给孙权的安慰,一来是给孙权一个名分(告诉大家选孙权是因为他有本事),二来是让孙权放轻松,不要有太大压力(保全江东即可)孙权采用了和孙策不一样的政策,他和豪强士族和解,将大量官位给予了他们的子弟(郡守、县令几乎都是大族子弟,江东四大家族占据了大多数),并且采用了相当有利于世家的政策,世袭领兵制和占田复客制,前者允许私人武装合法继承,后者直接免除了大族田客的徭役、赋税。
这两项政策在前期给予了孙氏政权巨大的收益,豪强士族主动参与到江东的建设中,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江东欣欣向荣同样,有了钱,有了人,有了粮,孙权直接从出门一条狗升级到了满身神装,往昔可怕的山越不再恐怖,将军士卒齐上阵,动辄就掳掠千人而归。
后来的东吴名将多发迹于此,比如陆逊、贺齐等讨伐山越为江东带来大量的人口,兵力过10万,这些人也成为日后为孙氏开疆辟土的重要战力但很显然,这个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时间越久,豪强大族占据越多的位置,最后朝堂上说话的,就只能剩下这些豪强大族的声音,一切利益都只会倒向对他们有利的方向。
不过此时的孙权已经坐稳了,不再需要依赖豪强士族了在《大明王朝1566》里面就有一句,“没有谁是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也由不得他们,贤时便用,不贤便黜”孙权动手了,闲置张昭,杀张温,贬朱据,流放顾谭,逼死陆逊(四大家族顾陆张朱),以四大家族为首的豪强士族遭到了孙权的打击,孙权针对四大家族中的二代继承人展开了清洗,直接断掉了四大家族的未来。
在此之后,吴国的一些核心位置归了自己人,步骘出任丞相,吕岱出任上大将军,这些人并非江东土著,他们的权力来源只能是君王除去对内的政策,对外方面孙权的表现也非常成熟,刘表去世,孙权派人吊唁(刘表也算孙权的杀父仇人);曹操南下,孙权能够力排众议采取抵抗的策略;而刘备伐吴期间,孙权更是自降身份,事曹丕以君,而在夷陵大胜后迅速转换身份,打退曹丕进攻。
不讨论曹丕是否能力不足,孙权这一屈一伸,给自己腾出一个完美的时间差。作为一个政治家,孙权完美践行了政治家应有的特点,厚黑,下手快准狠,未雨绸缪,以政治利益为先。
(2)慧眼识英,用人不疑作为一个君主,在识人用人这方面孙权做得相当好,我们熟悉的就有鲁肃、吕蒙,《孙权劝学》也是课本上的经典内容但孙权的优点不仅仅限于识英,更在于用人不疑事实上,尽管吕蒙取荆州时陆逊表现良好,而且又得了吕蒙的推荐,但在吕蒙去世后,孙权并没有遵从吕蒙的遗愿,反而令自己的好友,朱治的养子朱然镇守江陵(陆逊是四大家族之一的陆氏,孙权并不愿意将军权交给四大家族的人),但在刘备伐吴时,孙权却将统军权交给了陆逊(这是真正决定国家命运的一仗,孙权还是拎得清的)。
在此之后,陆逊与孙权有一段相当长的蜜月期,孙权与蜀国的来往书信均会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也是不断高升,最后成为了丞相事实上,这种亲密的关系不仅仅存在于陆逊身上,鲁肃被孙权称为“邓禹”,常常参与筹划,称帝后还被常常怀念;吕蒙病重时孙权更是千金寻求名医,吕蒙病重时夙夜忧叹,吕蒙病好时让群臣庆贺;而面对陆抗时,孙权也流泪道歉,认为自己之前听信谗言,居然拿出20条别人指责陆逊的罪责质问陆抗(陆逊病逝,陆抗送葬后回京谢恩,孙权拿出20条陆逊的罪责询问陆抗,陆抗一一应答),对不住陆抗。
无论说孙权是作秀也好,真心实意也罢,但总体来看,孙权笼络了人心。
二、孙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军事,孙权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做人可以将孙权的朋友称之为“薛定谔的朋友”,看见的时候是朋友,看不见的时候,这个人基本就从孙权的大脑里消失了同样举四大都督的例子,周瑜、鲁肃、吕蒙三个人的家族也并没有因为他们发达。
其中,周瑜、鲁肃始终未被追封侯爵,周瑜被追封为平虏伯都是宋徽宗时期的事了当然,如果说上面的事情还可以解释为周瑜、鲁肃时期孙权尚未登高位,那么对孙策的态度可以算恶劣到了极点孙策止于封王,其子止于封侯,其孙被诬告称帝,被诛。
这事儿不光现代人吐槽,同时期的人都不待见,陈寿直接批为“于义俭矣”当然,更让孙权糟心的在身后,司马炎建立晋的时候,直接将自己的叔叔司马师追封为晋景帝两相对比,孙权就更糟了不过这事儿上为孙权说理的也不少,有人认为是为了政权的稳定,有人认为是保护自己的侄子(二宫之争中孙绍安然无恙),这个就见仁见智。
作为父亲,二宫之争是一件本可以避免的事情(孙权给孙和太子位,另一个儿子孙霸却有着和太子几乎相同的待遇,这让孙霸起了夺位之心,在此之前,已经有数位大臣上奏请求孙权削减孙霸待遇),但孙权做了,逆着所有的忠言,一意孤行的执行下去,最后孙和被流放,孙霸被杀。
而这远不是这件事的结果,在前面提到过孙权对四大家族的打击,就是因这件事而起从阴谋论的角度讲,这场所谓的二宫之争,似乎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孙权以自己的两个儿子做诱饵,然后让那些豪强士族们纷纷下注,等他们的筹码下完,孙权突然点了一把火,直接连着桌子一块烧掉了。
三、孙权为什么总是喜欢证明自己勇武*以下是个人猜想,没有佐证,特此标注一下一个家族中出现一个优秀的成年人,那么对这个家族里所有的未成年人都是灾难别人是灾难,孙权这里是灾难的平方,因为他的家里出现了两个,而且都非常优秀。
孙坚以微末起身,最终闻名天下,这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情,而同样,孙策只靠着父亲留下的数千兵马,硬生生打下了江东这片基业,这两个人就仿佛是传奇,无论何时看来,都只能让读者留下一片惊叹勇武是流在孙家血脉里的东西,孙坚是,孙策是,甚至老三孙翊也深肖孙策。
只有孙权是个另类,打从接手江东,他就只能一心铺在政务上,想证明自己力能搏虎,却被张昭揪住一顿痛批,所以在他年轻的时代,孙权只能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压在心里赤壁之战大胜,张昭因为投降言论直接被挤出了权力核心,孙权彻底摆脱束缚。
208年,孙权发动了第一次合肥之战,被蒋济以无中生有的计策诓回去214年,孙权遇到了张辽,这场战斗直接让张辽封神孙权的军事才能被盖上低能儿的认证,当孙权被围在山上的时候,除了死,他脑子里会不会想起孙策,如果孙策在,事情会发展到这个地步吗?。
孙权的每一次军事行动可能都是在向周围人证明自己不会比孙策差,但每一次军事星行动都表明,在这方面,他确实不如孙策,差得远也许孙权都会怕周围的人提起孙策,因为一旦对比起来,他可能会直接被人打上一个废物的标签,名声是父亲争的,地盘是哥哥打的,曹操是周瑜搞定的,和刘备联盟是鲁肃做的,荆州是吕蒙打的,夷陵是陆逊守下来的。
而他,每次都是乘胜出击,大败而归这么看来,他似乎就是个守成君主,幸运到什么都不需要做,就什么都有孙权所有的痛苦只能发泄在他哥哥身上,每一次失败都会让孙权更恨孙策,恨自己为什么比不上他,长相不如,打仗不如。
晚年的孙权变得多疑,那根紧绷的弦彻底勒住了他,他一方面知道自己不如孙策,一方面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不行,所以他开始拼命折腾别人,这个看起来要干坏事,杀掉,那个说了自己坏话,杀掉,他需要绝对的权威来让自己有安全感。
孙权始终没法和自己和解,在他的世界里,孙策是一个笑着的梦魇所以孙策止于封王,因为孙权不想承认孙策的一切,哪怕别人说他薄情也好,寡恩也罢,他就是不想承认,孙氏的基业是在他这里发扬光大的,这一切本该是他的功劳。
脑中一直有一个场景,当孙权躺在病榻上,死亡已经站在床边回忆涌起,曹操张牙舞爪扑过来,周瑜一把火焚了曹操,关羽拍马又至,吕蒙再次挡在身前,当东吴的虎士为他挡住了所有灾厄,背后的马蹄声再次惊起,寒霜骤至,耳边传来低吟,“张文远来也。
”一片死寂,已经没有人能再为他挡下这一击了一声碰撞,张辽的长枪始终没刺下来“小霸王,孙策来也!”孙权睁开眼睛,孙策策马横枪,立于身前噩梦不再“哥哥不怪我么?”孙权问孙策笑一笑,“没让我失望”史载:(孙策)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
曹丕220年称帝,刘备221年称帝,为何孙权整整迟到了8年?称帝,并不是建立政权的唯一标志从再早的时候说起,秦始皇之前并没有“称帝”一说,那时的最高统治者叫“王”所以秦灭之后,项羽实力最强,并没有称皇帝,而是自称“西楚霸王”,也算是建立政权了。
到了两汉末年,人们已经习惯了“皇帝”这个词,认为它是最高统治者的代称但,称皇帝仍旧不是建立政权的唯一标志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一向以“汉皇叔”自居的刘备,应该找到汉献帝,拥立他复位,然后保护他去攻打曹丕不过如果真的这样做,刘备就是武侠小说里的大侠,而不是政治人物了。
所以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刘备借助“献帝被害”的传言——是真的有这样传言,还是刘备安排手下散布了这样的谣言,我们就不知道了——,打着恢复汉室、替献帝报仇的旗号,建立了政权他的舆论基础是:汉朝的皇帝已经被杀,我要恢复汉室,只好自己来当皇帝。
孙权呢,既没有继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遗产,也不具备刘政的“汉室宗亲”“献帝皇叔”的舆论基础,他只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并且,因为曹丕与刘备相继称帝,两家已经磨刀霍霍,战争已经一触即发了如果孙权这时称帝,很可能引火烧身。
在没做到“胜券在握”的情况下,“坐山观虎斗”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孙权并不急于称帝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这时候不建立自己的政权,就无法形成凝聚力。举例而言,那些渴望建功立业、追求名声地位的人才,就可能流向魏蜀两国:谁不愿意去做“开国元老”,却宁可跟着一个军阀、一个大土匪混呢?
为了形成自己的凝聚力,孙权必须建立政权但是为了避免成为矛盾的中心,为了坐山观虎斗,他又不便马上称帝于是他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建立吴国,但是不称帝,而称“吴王”这一年,是公元222年比曹丕称帝晚两年,比刘备称帝晚一年。
又过了好几年,孙权认为自己准备得够充分了,才宣布称帝。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作者: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标签:
- 编辑:
- 相关文章
-
人文摄影作品欣赏_人文摄影作品欣赏非洲
在我的摄影学员当中,有位叫@蓝天鸿的学员,他在非洲尼日利亚阿布贾工作生活多年,同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记录当地的生活习俗以及人文…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飞哥一直潜心研究摄影比赛的规律,经常被影友当作“投稿指南”用。最近影友问我,一些摄影比赛的分类中增加了一项“…
- 人文摄影什么意思_什么叫人文摄影
- 人文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区别_人文摄影的特点是什么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_人文英语3写作训练答案until1—until8
- 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_国开人文英语4边学边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