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文

琴瑟只好的意思(琴瑟与笙簧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 来源:互联网
  • |
  • 2024-03-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活着要进中南海,死了要进八宝山”,这是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事情。只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琴瑟只好的意思(琴瑟与笙簧什么意思)新鲜出炉

 

“活着要进中南海,死了要进八宝山”,这是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事情只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真正实现者寥寥无几其实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初唐时期的中国也有一座“八宝山”,这座山同样位于京城附近贞观十年,李世民发布《九嵕山卜陵诏》,其中有言:“佐命功臣, 义深舟楫…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尤著, 如有薨亡,变赐茔地一所, 加以秘器, 少使宅穸以时,丧事无阙。

”此山名叫九嵕山,是唐太宗昭陵所在地,而有资格陪葬皇陵的,主要是功臣、关系密切的亲戚以及德行功劳显著者

既然是功臣宿将、皇亲国戚的墓地,自然不允许老百姓随便涉足,就连动了一草一木都要被严惩不过,越是隐瞒,老百姓的好奇心反而越强,尤其是盗墓者们在神秘的昭陵陪葬墓中,究竟埋藏着哪些秘密呢?里面到底是怎么样的?。

看点01墓葬中到底有什么?昭陵有200座左右的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山前的丘陵坡地上,一般来说,墓址离唐太宗本人的墓室越近,生前的地位往往越高,至于随葬品,那当然更加更丰富了,这个不用多说,你懂的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摸金校尉的后人来到距离昭陵陵山1.5公里的地方,据事前打探好的情报,这里有一座被当地村民称之为“八抬桥墓”的墓葬,此墓封土呈覆斗型,有石虎、石人、石羊护卫,墓碑在封土南约40米处,已经断成两截,这是谁的墓呢?仔细一看,上面没有任何字迹,仅在碑身侧面隐约可见线刻花纹。

这不是无字碑,它原本是有字的,只是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凄风苦雨,文字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看来呀,想要揭开墓主的身份,就必须到墓室中走一回了在运用了祖传秘方后,摸金校尉顺利找到了墓道口,距离地表大约0.2-0.3米的样子,走进去以后,感觉墙上似乎有什么东西,咦?这是什么?。

(永泰公主墓壁画,非本墓)好像东西两侧的墙上分别画着青龙和白虎?这就对了,青龙是东方之神,白虎是西方之神,把它们画在这里,既有标识方向的作用,也有护佑墓主人出行的意思,为什么画的是青龙白虎,而不是朱雀玄武呢?看看墓道走向便一清二楚了,如果陪葬墓是东西走向,那么墓道口的北壁、南壁上自然就会出现玄武、朱雀了。

顺着墓道往下走,先看到墙上绘有一朱红大门,门朝北开,大门南部站有两个持剑门吏,他们穿着黑靴,拄剑,应该是看门的,因为壁画有残缺,无法看出身上完整的衣着,似乎是长袍出了大门,又看到好多人物,他们个个浓眉大眼,长须髯,红唇,身穿圆领淡绿、浅渴或白色紧袖长袍,腰束黑带,脚蹬黑靴,腰斜挎剑,围绕在马匹、轿子、牛车旁边。

这是还原墓主人生前出行的场景,在他或她活着的时候,就坐着轿子或者牛车,同时接受前后仪仗的保护在一般人心目中,好像古代的达官显贵出门都是坐轿子、马车,然而在初唐时期,牛车是士人普遍的交通工具,至于轿子,年老有病的重臣方有资格使用,所以级别相对较低的大臣墓中,只能见到牛车图,却看不到轿子图,比如李勣的儿子李震,生前仅官至梓州刺史,要不是有个好爸爸,还没资格陪葬昭陵,因为官阶不高,他的墓中只有牛车图,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李震墓《牛车图》,非本墓)离入口越来越远,前方越来越黑,周围静悄悄的,一根针掉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得一清二楚墓道的尽头有一个过洞,洞口上方画着阙楼,因为年代久远,壁画大部分已经脱落,在洞口东侧壁画上,有一宫女在卷帘栏杆中,面东而坐,头梳单髻,西侧残存壁画则绘有着窗棂、卷帘,通过洞口,就可以看到天井。

唐人事死如生,在他们看来,人其实并没有真正死去,只是永远地睡着了,整座墓葬就是死者的阴宅,既然是住宅,当然就得有大门、有天井、有厅堂了,现代人都住楼房,许多人都不知道天井是什么了,其实很简单,天井就是房与房围成的露天空地,一个墓葬,天井越多,意味着房子越多,墓主人生前享有的地位越高、待遇越好,长乐公主墓便有5个天井,李勣墓少一点,4个,能够反映出等级的差别。

(天井与墓道)

(韦贵妃墓过洞的城阙图,非本墓)在第一个天井的两壁,好像画着兵器,只见两壁上各有红色戟架,隐隐约约放置有6根黑色戟杆,杆子上部,还有彩色飘带在迎风飘扬门列棨戟被唐人视为地位高贵的象征,属三品以上专享福利,如果你穿越到初唐,路过某个大户人家,看到门口摆了戟,不用多说,那绝对是有权势的。

例如《旧唐书·张俭传》云:“俭兄弟三院,门皆立戟,时人荣之,号为‘三戟张家’”张氏兄弟三人混的不错,门前都立了戟,人们干脆给他们家取了个绰号:“三戟张家”,认为是很荣耀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王勃《滕王阁序》中也提到了戟:“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高官出行也用戟来做引导的仪仗。

当然,门前有没有戟是一回事,有几根戟又是另一回事,一般昭陵的墓葬都是12根戟,这座墓也是如此

(章怀太子墓的《列戟图》,非本墓)剩下的天井、过洞同样绘有壁画,主要以执物侍女为主,这些女子拿着各式各样的东西,为墓主人的亡魂服务比如有的手持方盒,那是装首饰用的;有的拿着团扇,随时供死者赏玩;还有侍女拿着卷轴,可能墓主生前爱好阅读,有成为学霸的远大理想。

进入甬道前,还可以看到一群侍女在烛光的掩映下,拿着果盘、胡瓶、敞口盆等物件,她们在做什么呢?她们在伺候主人就寝呢,按照墓主生前的习惯,他要在睡前洗漱、吃果品、更衣,走完这些程序,再进入甜美的梦乡如今主人去世了,那么甬道后面停放棺材的墓室,便相当于生前就寝的房间。

(本墓壁画)看点02待字闺中的公主接下来就是进入甬道和墓室了,本来甬道入口有一道石门,现已被盗墓贼完全破坏,怪不得呢,一路看过来都没什么宝物,全都是些陶俑,如此一来,棺木情况堪忧通过之前的壁画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墓主人身份高贵,而且很有可能是女性,因为壁画上以侍女为主,反映的是宫廷贵妇的生活。

像薛仁贵曾经的上级郑仁泰,他墓葬的壁画就有很多武士图,毕竟人家生前是武将那么墓主人究竟是谁呢?突然,发现了一块墓志铭,志文共35行,满行35字,楷书,虽然表面有损毁现象,但通读残存文字,依然可以判断出墓主人的信息......。

果然,第一句就可以证实死者高贵的身份:“公主讳字,陇西狄道人高祖太武皇帝之孙, 太宗文皇□之女, 皇帝之□母妹”,原来她叫李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之”和“母”中间残缺的应该是“同”字,因为后文中有“以永徽三年五月二十三日改封新城长公主, 增邑三千户”字样,据《新唐书》记载,新城公主确实是唐高宗李治的亲妹妹,李世民最小的女儿,与李治同父同母。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新城公主”并非最初的封号,从贞观十六年到永徽三年,她的封号是衡山公主贞观七年,公主在皇宫降生,这一年李世民三十四岁,大唐帝国蒸蒸日上生在帝王家,公主确实过着富足的生活,不论是出行还是饮食,都有一大帮人伺候,从之前的壁画也可以看得出来。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幸的事情很快便发生了,三岁那年,长孙皇后病逝,看着哥哥李治痛哭失声,三岁的她还太小,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十岁那年,父皇带着她奔赴魏宅,看望病重的宰相魏征,为了安抚魏大人,让他能够安心地走,李世民当场指婚,宣布公主成年时,就让她跟魏家长子结婚,并对魏征说:“公强视新妇。

”您勉强看看你的准儿媳吧,魏征病的很重,不能下床谢恩如此一来,不出意外的话,五年之后,公主就要和一个叫魏叔玉的男人相伴一生了,不知道她有没有过思想准备,毕竟当时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特别是生在皇家,政治色彩很浓。

看点03悲惨的结局结果说变卦就变卦,几个月后,由于魏征有结党嫌疑,李世民突然宣布取消婚约,此举对魏家影响很大,因为没能娶到公主,“顾其家渐衰矣”又过了六年,公主十六岁,确确实实到了出嫁的年龄,李世民再次做主,决定把她女儿嫁给长孙无忌从父长孙操的儿子长孙诠,亲上加亲。

平心而论,这段婚姻的政治色彩也很鲜明,贞观二十三年时,李世民的风疾愈发严重,活不了多久了;而太子李治的辅政大臣,正是长孙无忌,这回把女儿嫁入长孙家,有笼络的意思,向外人展现李家、长孙家的亲密关系婚姻是终生大事,自然要选良辰吉日,正准备办喜事,意外又发生了,二十三四月,李世民驾崩于翠微宫,国丧期间,举国同悲,在这个时间点结婚显然说不过去,既然事已至此,那只好推迟了。

翌年,永徽元年正月,有关部门建议公主驸马当年秋天成婚,但于志宁不同意,他觉得应该“俟三年丧毕成昏”为表孝道,李治最终同意了于志宁的意见,先为父皇守孝三年再说

(本墓壁画)二十岁,人生美好的年华,公主与长孙诠总算成婚了,婚后二人琴瑟和谐、夫妻恩爱,过着令人羡慕的生活,这时的长孙家深受高宗信任,可谓是春风得意、炙手可热可是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正如杜甫写的那样:“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治与元老重臣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双方从暗斗变成了明斗,围绕着“废王立武”,双方最终摊牌,在这种政治斗争中,长孙无忌失败了驸马长孙诠身份特殊,与宰相韩瑗、长孙无忌关系密切,自然会受到冲击。

显庆四年五月,整人的决定下达了,长孙诠因涉嫌与长孙无忌“谋反”,被贬往穷山恶水的巂州,处分下达后,李治仍不收手,他要做的,是把核心政敌们赶尽杀绝当长孙诠刚到巂州时,县令二话不说,奉旨将其乱棍打死丈夫在政治斗争中被迫害,公主是什么态度呢?墓志上说:“虽外遵大义, 不登叛人之党; 而内怀专一,无亏字囚之□。

”表面上跟着哥哥走,心里却站在丈夫一边,政治倾向与长孙家一致“兰泽靡加, 尘弥□口之镜”所以在丈夫死后,公主受到沉重打击,连梳妆都没有心情了,镜子上布满了灰尘

(本墓壁画)李治亲手毁灭了妹妹的幸福,但又没有办法,谁让你生在权力高于一切的帝王家呢为了让小妹的生活重归正轨,好心的李治又安排了一门亲事,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是奉冕大夫韦正矩不知是爱屋及乌,还是为了补偿小妹,在很短的时间里,新驸马连续升官,速度堪比火箭,要是放现在,可以写本《韦正矩升职记》了。

然而,新城公主并不买账,她的内心对韦正矩是排斥的,认为是哥哥强加给自己的人,于是两人关系闹得很僵,坊间甚至有驸马对公主无礼的传言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公主患了病,身体大不如前,“而汉浦销光,无复仙娥之影; 洛川□步,空余神女之词。

”龙朔三年二月,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公主突然病发身亡,年仅三十岁李治闻讯,忧伤过度本来就对妹妹有愧疚之情的他,难以接受噩耗,忧伤之余,迁怒于驸马,下令司法机关严查,在审讯过程中,韦正矩百口莫辩,难以自明,最终被处死,酿成了一起冤案。

韦正矩的官职都是靠公主获得的,皇帝又这么在乎公主,借他颗脑袋,他也不敢杀人随着最后一个同胞兄妹的离世,李治越长大越孤单,为了表达哀思,他“废朝不举,有越常伦,賵往饰终,用超恒制”特意提高丧葬规格,以皇后之礼安葬了小妹。

墓志读完,唏嘘不已,公主虽生于皇家,享一世荣华,但却有两段悲剧的婚姻,一个糟糕的结局,人生在三十岁那年戛然而止,真心不长,记得冰心曾说:“假如生命是乏味的,我怕有来生假如生命是有趣的,今生已经足够了”若新城公主泉下有知,恐怕会倾向于前者。

过了甬道,便是墓葬的尽头——墓室了双脚迈入后,眼前一片狼藉,石棺床石块均被翘起翻乱,盗扰十分严重仔细搜索,可在摆放棺木的石床清理出若干朽棺木和棺钉,木棺早就被破坏了,形制不明仰视顶部,有一副天象图,从其东北角至西南角,有一条宽三十厘米的白带,象征着银河。

东侧檐椽上方有黑褐色的太阳,其中有一只三足乌;至于月亮,则在西北处绘这么一副图是在告诉人们:李家的皇权、墓主的亡魂,必能与天地同辉

(墓室中的三足乌)然而千年以后,当人们再来审视这幅《天象图》时,感受到的却是满满的讽刺,说好的与日月同辉呢?怎么才一千多年(甚至更短),怎么就坚持不住了?在残缺脱落的“天象”下,是被盗墓者翻得乱七八糟、无人收敛的遗骸,经过考古人员的清理,只能找到少许头骨残片,还有部分脊椎骨、肋骨、肢骨等,凄凄惨惨戚戚的景象面前,完全看不到墓主曾经的尊贵与高傲。

是呀,靠封建专制维系的特权怎么可能与日月同辉?等到权力丧失的那天,便是任人宰割的时刻昭陵名片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

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

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

"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昭陵六骏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李绩)、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馆。

新城公主名片新城公主,出生于贞观八年(634年)十六年八月二十日(642年),新城公主初封为衡山郡公主《唐六典》中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可见唐代名山大川不得作为封号然而,衡山所在的衡山郡却成了公主的封号,可知太宗对女儿的喜爱之心,可见一斑。

据墓志载:"封衡山郡公主,(阙八字)唯有辉,平原陋其加渥;汤沐増赋,庐陵愧其逾",可知册封之后年仅八岁的衡山公主便有了实封,并且又増赋而按史料记载,初唐公主要到出嫁时才能拿到汤沐邑,白居易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可见衡山公主能早早获封汤沐源于父亲的疼爱。

贞观十七年正月(643年),魏征病重即将离世,唐太宗命中郎将住在魏征家,一有动静便立即报告,药物膳食赏赐无数,宦官使者接连不停的在路上往来,唐太宗还亲自前去探望十六日,唐太宗与皇太子再次亲临魏征府,流着眼泪问他有没有未尽心愿,魏征对曰:"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

唐太宗决定将女儿衡山公主许配与魏征的儿子,指着跟随而来的衡山公主对魏征说:"魏公,勉强睁开眼睛,看看你的儿媳吧!"可惜此时病重的魏征面对如此厚重的恩赐已经无法谢恩了,第二天(十七日)魏征病逝在魏征去世不久后因人奏报其荐人失当邀名卖直的罪,太宗对此十分不悦,气怒之下便写了诏书停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

至此,这段姻缘也就作罢了此后唐太宗再次精心挑选,终于为女儿敲定了婚事,将衡山公主重又许婚给了长孙操之子长孙诠长孙操乃新城公主衡山公主母亲长孙皇后的叔父,唐初长孙家族备受太宗宠遇,算上长孙诠,长孙家一门已是四尚公主。

因为长孙诠尚主之故,太宗特意将其父长孙操升为了岐州刺使岐州即原扶风郡,后为唐代西京贞观23年(649年)二月,可能预感到大限将至,唐太宗开始筹备衡山的出嫁事宜,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公主的婚礼过程太过复杂,直到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去世,婚礼也没能全部完成,筹备工作也因此而中断,未能在生前看到女儿出嫁,是太宗的一大遗憾。

高宗与衡山公主一母同胞,对这个妹妹也是疼爱有加为了不耽误公主的婚事永徽元年正月(650年)除丧服后,唐高宗便下令继续准备先前未完成的婚礼,打算到秋天公主守孝满一年后就让她成婚,此举却遭到大臣于志宁的坚决反对,他认为身为子女必须为父守孝满三年方合礼仪。

高宗只得听从但心中一直记挂此事于是在永徽三年(652年)五月廿三日,也就是公主守孝满三年整的前三天,唐高宗便将妹妹由衡山长公主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并增邑5000户,以庆贺妹妹出嫁尽管婚事几经波折,但成婚之后公主与驸马感情和睦,琴瑟相谐,为此墓志写道:"调谐琴瑟,韵偃笙簧。

标海内之嫔风,为天下之妇则者矣"可以想见新城公主有一段幸福的婚后时光因此在显庆四年(659年)长孙家族遭难,长孙诠被牵连流放巂州并被地方官所杀之后,新城的反应十分激烈墓志上记载:"虽外尊大义,不登叛人之党。

而内怀专一,无亏字(阙)之(阙)兰泽靡加,尘弥(阙二字)之镜;铅(阙)罢饰,网缀回鸾之机贯秋柏以居贞,掩寒松而立劲"可见新城虽然没有直接对哥哥表示愤怒,但心中却非常不满,于是从此不再梳妆打扮,以沉默消极的态度表达愤懑。

唐高宗不忍见妹妹如此消沉,便又为她重新安排了一桩婚事,将她嫁给了出自京兆韦氏的韦正矩韦正矩由于尚主,短短四年内由奉冕大夫升为正三品的殿中监,连升八级,一时平步青云可惜不知是因为公主与前夫的感情太过深厚无法忘怀还是公主与新驸马实在不合,总之这段婚姻始终不如前一段婚姻那般和谐。

以至有了韦正矩失礼于公主的传闻龙朔三年(663年),新城公主遇疾,高宗知晓后,为妹妹兴建了建福寺祈福然而天不假年,同年三月,新城公主病逝于长安通轨坊南园,终年三十岁妹妹的离世,唐高宗悲痛不已,无法接受命有司审问调查,韦正矩不能辩,高宗盛怒之下,于是迁怒驸马韦正矩,认为是他导致了公主死亡。

便杀了韦正矩龙朔三年(664年)三月,骤失爱妹的唐高宗在极度悲痛之下,下令将新城公主以皇后之礼下葬身为公主却享有皇后的葬礼规格,这在唐朝仅此一例如此破格的行为,也是高宗对妹妹最后的心意不过必须指出,无论史书还是墓志,从来都是说"葬事宜依后礼"。

结合史料及墓葬情况可知此处的"葬事"应是指葬礼规格,而非后人以为的陵墓规格来源:时拾史事(微信号historytalking)、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友情赞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